分享

没有道士的道观——永乐宫 2011.4月考察

 历史探奇 2021-07-1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心中的圣地只留给我光鲜外表下的萧条衰败。永乐宫百代兴衰,道教千载沉浮,一瞬间历史的浪潮排闼而来,冲刷我的心。我所执着以求的道究竟在何方? 没有道士的道观——永乐宫 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 谁能从永乐宫中,看到这些中国的文明奇迹而“回眸一下,难忘终身”呢?又有谁能够从“永乐宫”身上中解读出道教历史的沧桑变幻,道文化的脉络和力量,以及文明的远期、衰落和复兴呢? 前些日子一直在临摹《朝元图》中的捧盘玉女图。看到话中这位端庄肃穆而又让人宁静喜悦的玉女画像甚是惊叹。看到画稿的封面写着永乐宫三个字,于是我在网络上查询了许多关于永乐宫的资料,可是唯独没有发现关于道教的活动信息,尽管身为道士的我不应该有过多的思欲,但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一个人从西安到山西,看一下身为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目前的状况,同时也为行记积累一些资料。 5.21中午请我乘车从西安抵达了风陵渡,风陵渡和潼关就一河之隔,黄河在这里做了两省地界的参照物。风陵渡到永乐镇约有20KM的路程,并且地貌还是黄土高原,不过这里的高原不想陕西的那样粗犷,险峻,更多的是清秀…… 大约20分钟后我到了永乐镇,但是在村民的告知下,永乐宫的原址在镇东边的永乐村,黄河滩上。于是我不得不又步行了半个多小时从黄土高坡上往河滩上走去。 上侧是进入永乐宫原址的路口石牌坊上面是中国道教协会 任法融会长的题笔“吕祖故里”, 左侧是元朝的石牌坊上书“圣旨”“天地无形惟敦化而昌后,皇王有道爱褒孝以维风”。 从石牌坊下地水泥土路朝南行了20多分钟,便是现在的永乐宫,遗址上新盖了吕公祠,但是吕公祠内仅有一个吕祖殿,除此之外有2排仿古式单房,用来做外来道友挂单以及办公之用,另外还有一个。70年代的大型仓库。整个道观显得格外宁静,不断地有布谷鸟传来咕咕的声音,因为吕公祠的周围都是麦田,现在很快就到了农民们收割麦子的季节。望着黄河滩上像波浪一样摇曳的麦田,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隔河对望的便是秦岭余脉崤山。在古代人们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自春秋时代便发生了许多大战,这里山峰险陡,深谷如函。在云雾的包围中,却又让人自然而然产生了无限想象,又有飘渺欲仙的向往… 原遗址(上图) 迁建后修建的吕祖祠 我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见到了正在和居士聊天的值守道长,这位道长询问了我的来由之后,我便按照道教的仪范做了礼貌的回答。回答完毕之后,这位道友竟然亲切地回答说:“我也是华山派的”听到他也是华山派的道友,我感到特别的意外,因为这里距离华山挺远的,而且还是在山西的境内。不过我也有悲伤的感觉,因为这个道观是曾经的三大祖庭之一,现在却是如此的败落,整个道观只有一名道长。但是说到下面的一番话,很是让我上心。 道长说:“现在的永乐宫从来都是华山派道众管理着,但是在永乐宫迁建到芮城县城的北部之后,在原址上又新建的现在的吕公祠。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八个道士里面,有一个是华山派的”你可想在以前华山派的人数和发展是多么的好,可是在现在,天下的大部分道观,都是被后来居上的龙门派所管理。龙门派一向是比较开放的,“认祖不认宗,拉住师爷喊师兄”有时候辈分高的师父,在自己的嘴巴中可以称呼为师兄,但是这种情况在华山派,里面是绝对不允许的。以前华山派是多么的好啊!道教发展的是多么的好啊!闵爷以前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他是个了不起的修行人,也为道教做了不少好事。像整理了《道教仪范》、《全真正韵》,在道教事务的管理方面,培养了不少振兴的道教人才,并且修复了不少的道观。但是很令人遗憾,闵大师羽化的太早了,要是晚个三年就好了。” 现在道教衰落,华山派也很衰落,华山派道士驻守的道观。都是“人在庙破,人走庙空”的状态。这些最主要的原因即是:中国道教协会的精神在基层落实的不够。而且或多或少还是存在门派的区别与斗争。比如,这位道长,就不给华山派之外的道友挂单。 我觉得道教的衰落,永乐宫的历史变化就是一本最真实的教课书和素材,这就要从永乐宫的兴建开始讲起,看到永乐宫一路走到如今的历程,也许你会明白道教是如何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夹缝生存的。恐怕从这里看到未来的发展是比较渺茫的….. 第二天我告别了道长之后便向新迁建的永乐宫走去,关于迁建和在原址上新修建了吕祖祠还要从兴建三门峡水库说起。新中国诞生之后,就计划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的黄河三门峡,建一个以调节水量和发电为目的的水库。 黄河的三门峡,其名称与长江三峡颇为相似,所以有时很难分辨。三门峡虽然不象长江那样由很长的峡谷组成,但这里也有两岸犹如刀削般的峡谷,长度为七公里左右。在那里,河中的岩石把急流分成三股,通常分别称之为“人门”、“神门”、“鬼门”。这就是三门峡的由来。 黄河穿过三门峡之后,流入华北平原,从此河道就变宽了。 三门峡水库在建国后的第五年,即1954年开始设计,1957年破土动工,1960年竣工。在陇海铁路沿线的三门峡市下车,再乘车沿山路行走一个多小时,行程35公里左右,便来到黄河岸边。在那里横卧着一个高106米、长963米、坝顶宽20米、底部宽100米的巨大堤坝。水库共安装五台电机组,向洛阳、郑州提供电力资源。 现在“水库之王”的宝座已让位于三峡水库(湖北省)和葛洲坝水库(湖北省),但是做为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担负起黄河下游治水之责的中国水库元老,其身份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三门峡水库也有一部它自己的苦难史。1960年竣工后即开始贮水。但是由于堆积在库底的泥沙远远超过设想。没多久,土沙堆积到上游就验证了苏联专家设计的错误。几年之内不仅水库将报废,而且还会淤住黄河与渭河的合流处,并危及西安的安全。每1立方米黄河水中含有37.6公斤泥沙,一年之中流经三门峡的土沙竟有4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土坝,则可绕地球一周。 虽然没有公开发表,造成这种泥沙堆积的原因可能是当初苏联设计者过于忽视泥沙堆积,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恶果。顺便提一下,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1960年撤走了它在华全部专家。 1964年12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在北京召开治理黄河大会,据说当时许多专家反对改造三门峡水库,毛主席表明不得已时就炸掉水库。最后由周总理拍板决定还是进行改造。第一期工程1968年、第二期工程1973年先后完成,泥沙堆积问题好不容易才得到解决。 简单地说,这个改造工程是在水库侧面打通两个排沙遂洞,另在河床上再打开八个排沙孔。夏秋泛期之际,打开排沙孔,堆积下来的泥沙一下子就被冲掉了。 根据三门峡水库建设之初的规划,预定贮满水时最高水位可达海拔350米,永乐宫位于黄河岸边二公里的斜面,海拔大约330米,所以这里难免被水淹没。 于是,与三门峡水库工程计划平行,经过1955年以来多次研究讨论,决定把永乐宫往东北移22.5公里,即移筑于芮城县县城的北部。1959年开始施工,前后历时五年,于1963年移筑完毕。 然而,有趣的是就在移筑工程完成之后的第二年末,三门峡水库因为要解决当初排沙的设计错误,决定进前面讲到的那次改造,这样最高水位下降24米,即降到海拔326米,而且通常水位还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因而,海拔330米的永乐宫旧址就不会再有被水俺没的危险。不过从兴建三门峡水库到今,黄河的水从来没有淹没到永乐宫原来的遗址之上。让人感觉这么大的一个事情似乎是个白费力。时过境迁,既然没有淹没到原址上,原来永乐村的十方善信觉得这庙还是在吕祖的宅子上才“灵”,于是又捐资修了现在了的“吕公祠” 从芮城的汽车站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才到了现在永乐宫的位置上。第一眼我都被它那壮观的围墙和山门所震撼,尽管它比不上故宫。但是可以想象一个道观是如此的规格,究竟背后的历史是多么的玄密。 通过永乐宫的资料,我得知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年才完工。建国初期,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原永乐镇处于规划区,国家为保护这一珍贵民族遗产,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新址保存。永乐宫的搬迁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1961年永乐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三清殿内《朝元图》西壁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遇仙桥、宫门、无极段、纯阳段、重阳段,西部为民俗博物馆、服务区、假山、凉亭、吕公祠、王母娘娘殿、东部为停车场、商肆区、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整个建筑布局显明,主次有序。实际上原来的永乐宫远比这些大得多。 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2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段四座大殿内。永乐宫壁画的精品,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 南极大帝与玄元十子中的5人 无极之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巍峨壮观,冠于全宫,殿内金碧辉煌,气势壮丽。所绘的《朝元图》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2平方米的画面上,描绘出朝元神286位,8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画面按对称美的仪仗形势排列,以青龙,白虎为先导;32位天帝君为后卫.八位主神为领班展开浩大的朝拜仪式。画面和协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雄伟。郑振铎先生称赞是:“大规模的汉宫威仪展览,大组织的人物画汇集”。 纯阳殿,重阳殿是吕洞宾,王重阳修道成仙的连环故事画。这些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永乐宫的壁画艺术被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称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永乐宫的建筑,规模宏伟,艺术价值极高,单就现存的四座殿堂建筑以及建筑上的所有装饰,已是足供考究由宋、金至元初,建筑技术演进的重要资料;而四座殿内满布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尤为宝贵杰作。单从造型艺术的成就来讲,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确有必要介绍。 蒙古统治者为利用汉民族的宗教来巩固其在大河南北的统治地位,灭金以后,在道教神仙吕洞宾的故里—永乐镇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吕洞宾(名岩)号纯阳,世为永乐人,在镇的东北隅,招贤里(东招贤)水竹墟有其故居。他的祖父辈在唐朝皆为显宦,祖父吕渭为侍郎,父亲吕让为海洲刺史。据记载他生于唐贞元十四年。功名久经困顿,咸通中始成进士,年已六十四岁,未及调官,暮游沣水上,遇隐士钟离权,谈玄学甚契,遂起谢绝“尘累”之念,先后到江西庐山,中条山九峰潜修,此后出人隐显,云游人间,为贫苦人民治病解危,世传有许多奇闻异迹,遂成为神仙中的人。他死后,在唐朝末年,人们在他的住宅建造了一座纪念他的祠堂,名为“吕公祠”。每逢他的生日,远近士庶,集会于此,张乐置酒,尽欢始散,直至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里人相士荣等重立虞田(今虞乡)袁从乂在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写的《有唐吕真人祠堂记》之碑文时,其祠堂规模仍如归制。 有句俗话:“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看来在这里并不是如此。吕洞宾一直受到家乡人的特别尊崇。 此时正是蒙古成吉思汗死后,少子托雷监国理政的那一年。后攻取了河中府,公元1244年甲辰暮冬,野火延之一夕而尽。……明年有救,升观为宫,进“真人”号曰“天尊”。这是掌教者李志诚奏请朝命之结果,但首先提出建议者实为宋德方。因为宋德方于元太宗十二年(公元1240年),就自甘棠来永乐,拜竭于纯旧祠下,见其荒陋狭隘,无人修茸,遂召集道侣.清点财产,募捐地基,筹集修建。时隔四年后,公元1244年二次又来永乐筹建兴事。据《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碑》文内叙称:“近世士官以隘陋故,增修门庑,以祠为观,择道流高洁者主之。逮国朝开创,“长春子”应诏北还,凡祖师先迹,一为发扬。”这就是易祠为观为宫的经过吧。 北京白云观丘祖殿《丘处机觐见成吉思汗》雕塑 关于长春“应诏”一事:“长春真人”姓邱名处机,字通密。据一般道教宣传书籍所述,处机十九岁时,即承学吕纯阳,王重阳,倡“全真学派”,自号长春子,遂成为全真教派的首领。岁巳卯,成吉思汗称帝第十四年(公元1221年),于乃蛮国(今内蒙科布多等地),朝见成吉思汗,随行的有他的十八个弟子,潘德冲和宋德方均一同前往。次年经历万余里再至西域的雪山与成吉思汗晤谈后,元廷“赐以虎符,副以玺书,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不斥其名,惟曰“神仙”。归燕京后,改赐所居名“长春宫”。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清和真人),李志诚(真常真人)先后奉玺书掌其教。修建大纯阳万寿宫即由清和、真常二“真人,命燕京都道录播德冲领河东南北路道门提点办其事。明年丙午,凡驻河东、河中蒙汉文武官吏,敦请潘德冲到永乐主持纯阳万寿宫工作的疏文如雪片飞出。中间经历了五年的筹划。至壬子(公元1252年)孟夏,三清、纯阳,重阳三殿次第兴建。按王鄂所撰碑文载述,还有些附属建筑,而以三清殿为主体。 元朝的永乐宫山门 至于三清殿的来由,根据一般教义和崇拜偶像来理解,纯阳系永乐人,为由祠而观、而宫的主体,按道家传说的系统,又是上承东华(少阳帝君)钟离(正阳帝君)而光大全真派教义的主要人物。国而中间建立混成殿以奉纯阳,自无疑义。道教谓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说即老聃,为其始祖。邱长春既然发扬了纯阳仙迹,创最后达到易观为宫的宿愿,而祟老子,宣扬三清,正是位于纯阳之上,增浚通玄教化的本源。建立无极殿以奉三清。从道教角度来看,自然是应该的。从以主定宾来说,它的位置就应该在纯阳殿前,那么纯阳殿后建立“重阳之殿”其意义又何在呢?重阳殿亦名七真殿、袭明殿,出于老子《道德经》其源文云:“是以圣人常喜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其言重在“常善救人”一面。以为善救人者经常用潜移默化的功能,销之于未然,转之以不觉,救了人而不自居功,且无救人的迹象外露,如同重袭不露的天明一样,于是道家奉之以为教义,唐玄宗李隆基曾用之以殿名。至于“重阳”的来历,他姓王,名 吉 吉吉,字知明,号重阳,元初加踢为“重阳帝君”、系全真学派即道教北宗的首领。承继重阳这一道统的有七个弟子,其中为首的是邱处机,其余为:谭处端(长真君),刘处玄(长生真君),王处一(玉阳真君),郝大通(广宁真君),马钰(丹阳真君),孙不二(清净无君,马钰之妻);对于这七个人道教号为“北七真”。这七真的度化学道,都赖重阳。为了不忘其师,殿内奉七真,殿的匾额仍以重阳命名。殿壁满绘着重旧与“七真”弟子的故事。上述三殿,在大纯阳万寿宫的建筑中,确是艺术精华所在。并且规模宏伟,为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以前潘德冲主持兴建。今有潘德冲重立“有唐吕真人祠堂记”及附记复刊的缘由,现存永乐宫碑廊内,可以说明当年在永乐镇修建永乐宫的原由。 龙虎殿的“无极之门” 以后踵事增华,在三清殿前建立无极门(亦名龙虎殿),落成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现存“无极之门”匾额系参知政事副枢蜜使商挺所书(商善书法,尤善隶书,于至元二十五年冬逝世、时年八十岁),笔力遒健,更证明悬匾时期正是工竣落成的时期,这是三清殿建成以后又一个有艺术价值的殿宇。重阳殿后原建有“邱祖殿”,那时邱长春早卒,正是为了纪念他扶道教进功戒杀、救活大批濒于死亡的中原人民的功绩。据说殿内也有壁画,后来听到当地的老人们讲,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驻军曾拆了丘祖殿,用这些木料焚化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日本兵尸体,可惜在抗日战争中被夷为废墟。其遗址比前面四个殿小得多,这也是当然的。此外完成的和重建的工程,据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二次复刊《有唐真人祠堂记》后面附记所叙大意:“壬子岁,冲和大师命工将此记刊于右,高才三尺盖革创之际,祟美未暇及也。”即而冲和谢世。厥后积以岁年,宫事大备,议者谓是宫之原委存焉,苟无大书深刻,非所以传永久,将易之不果。延佑庚申冬,宫宰郭志进等以勤格自力克果重建,即丰且侈,方诸昔日,可谓尽善。”照这一记载,不算潘德冲在中统三年以前指示兴工的建筑,单从中统四年癸亥(公元1263年)算起,至延佑庚申(公元1320年)又经过五十七年始臻美备,虽然中间工程不无间断,但既论“克果重建”、“可谓尽善”则其规模之大可议想见。所以惜者,除已毁弃无,不能一一指出当年的全部面貌。 三清殿的藻井和天花板 以紫微大帝为主神的神祗队伍 一踏进三清殿内,眼前漆黑一片。原来,为了使壁画免受光线侵蚀,所有窗户都以深色的布帘遮着,人必须在进殿后好一会,适应了殿内的微弱的光线后才可以看到壁画。但见三清殿内的西、北、东三壁上,绘满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画面连成一气,表现的是玉皇大天帝和紫微大天帝率领诸神,来朝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情景,也就是原来分散的诸神,全都集合起来朝拜最高主神了。 环绕三清塑像的斗心扇面墙上,东西面分别是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墙背面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东部是中官紫微北极大帝、天至大圣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历代传经法师;北壁西部是勾陈星宫天皇大帝、南斗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历代传经法师等。东壁是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后土皇地只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岳、四渎、地府诸神;西壁是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诸神;南壁两侧是青龙君、白虎君。 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气氛神圣、庄严。 西壁堪称是整个《朝元图》中最精彩的部分。画面以东王公、西王母夫妇为中心,各天官簇拥左右。西王母端坐椅中,凤冠品服,仪态端庄典雅,表情温柔亲和。在她面前有一身着蓝袍的长者,据说是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他头微低,脸微侧,双手持笏,似有要事启奏西王母。在太乙真人的身后有两位天神作交谈状,似乎真人所禀奏之事正是他们也关心的事。这一组人物相互呼应,特别是对太乙真人的心理传神的描绘,为我们刻画出一个眉宇间显现出焦虑、心事重重的长者形象。 ← 风伯雨伯雷公 这一铺《朝元图》,不仅反映了道教神 的完整体系,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和谐。壁画中的神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更多的是刚劲而畅顺地“一笔过”画上去,好像一条条钢线镶在壁画上一样,造就了迎风飞动的飘忽感,加强了画中仙人的生动性。这种画法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 这些融合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壁画中的神仙,给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道教,增添了一种亲切感。 宣和元年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图》,道士林灵素也重新制定了斋醮制度和神 名目。《上清灵宝大法》上保存了宣和神 系统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大致有以下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后、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圣、历代传经法师,三元、五岳及诸山神、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酆都大帝及所属,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属,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城隍土地及以上各种神 所属兵马。这一系统成为以后制作壁画及水陆画的主要依据。也为我们了解永乐官三清殿壁画神 提供了重要线索。 但是因为兴建三门峡要迁建原址上的永乐宫,然后拆迁工作开始于1959年。在此之前,探讨了如何转运壁画。 永乐宫壁画画在泥壁的“灰泥”上。就整个建筑看、木柱子、砖地基、壁画部分最里层是土坯。土坯之外涂着麦杆泥,然后再抹上由粘土、沙、棉花浆混合而成的“棉花沙”。最后再用棍有胶水的颜料在棉花沙上画壁画。“灰泥”部分厚度大概有七——八毫米。 这些土质壁画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而且面积又是如此之大,拆迁壁画又没有经验。中国政府对这些壁画很重视。1952年,从捷克斯洛伐克请来两名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结果这两位专家提出先用化学药品将壁画部分软化,然后再把壁画部分揭下来。可是这好象是他们剥离油画的经验。 这种作法是否对泥壁有效,剥离之后会不会变质,对此没有把握。而且整个剥离工程需要两年时间,经费仅壁画部分就需买200万元,预计总费用需要500万一1000万元。 反复比较,最后决定不使用化学药品,而采用传统手法,将其分割切开运走,最后再重新拼起来。 在此之前,来自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的70余名师生,用了7个月的时间对壁画进行临摹。 为了使壁画更逼真、临摹用纸不能过于光滑。于是他们选用河北省迁安县特产的手工抄写纸。为了更保险起见,事前对原画摄影、用幻灯放映与实物等大,画出壁画的轮廓。自不待言,临摹时连一个线条都不能马虎,污迹、剥落、变色等等也都依原样临摹下来。为此确实花费了一番苦心。 1962年,在日本展出的壁画,就是这些作品。据说现在保存在北京博物馆。 1959年,由中央、地方有关单位组成的永乐宫拆迁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正式开始工作。成员都是从当地、北京、五台山云集而来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 分解作业与事先测量的图纸相对照,注上编号,除去已经腐朽不能再用的建筑材料,能用的材料继续使用。复制结构比较复杂的斗木共、榫、横栏等部分是相当困难的。 不料以松木为主,还有榆木、槐木等等,直径达50公分的木料并不罕见,有时甚至长达13米。这一带与江南不同,没有白蚁为害。可以说这对永乐宫是件幸事。 最重要的工程是剥离壁画,首先在壁画表面涂上含有胶和明矾的强化剂。然后用手锯开缝,原则上每块都锯成四平方米。 解体工程于1959年春开始,历时六个月,到了秋季剥离工作告一段落。 送输工作首先从修路开始。运壁画就象运炸药一样小心翼翼。壁画并不是直接放在卡车上,而是上下捆好弹簧,然后把壁画包装好,再放在弹簧之间。送输时,把卡车轮胎里的空气放掉一些,以每小时22公里的低速度行驶。这样,光搬运就用了40天。 不仅壁画,就连砖瓦也都得一件一件搬运。整个搬运没有发生破损现象。 最费时的还是复原工程。新址就连凹凸不平的地形都修整得与原址一模一样。 为了安装壁画,又动了许多脑筋。在内侧涂上二公分厚的泥并贴上布,然后再把它贴在松木板上。松木板不是直接与墙壁相连,而是留有空间。这空间部分可以防潮。据认为这对保护壁画起了很大作用。 对壁画的裂缝部分,从剥离到复原尤其花费了很大精力。尽管现在在永乐宫的道院内还能看到道教的许多优秀文化,在看完了永乐宫之后,我了解从它111年的兴建历史之中明白了,它命运的如此的多舛,从时光的流逝中明白它的容颜还散发着青春的光鲜。我写下了上面的故事,想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它的灵魂和美丽,修行也是一条漫长的路,就像古人用心营造起永乐宫一样,不知过程如何,不知终点在哪儿?也许一切已有答案 永乐宫就像一栋没有柱子的房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承载之力。我们只能看着它无尽的光鲜。 我在永乐宫里走了有大半天,却没有发现一个道士,不知道作为中国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为什么没有一个全真教的道士? 全真教本来是由王重阳创立的一个具有民族意识的道教新派别。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地主阶级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黄河流域逐渐落入金人之手这样一个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他青年时代“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曾于1138—1140年捐文场、应武举,有志于拯救民族危难。但由于南宋政权十分孱弱,舍弃广大北方领土和人民不顾,苟且偏安,使王重阳的抱负没有能够施展;加之,他本人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看不到北方人民群众的伟大反抗力量,找不到反抗异族暴掠的正确道路,在金人的残暴统治和伪齐政权的高压之下,于四十八岁上“慨然入道”,企图通过宗教活动“使四海教风为一家”,以有益他抱负的实现。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由陕西出关,东至今山东东部传教。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时,他对政和以来被赵徽宗宠信的道士林灵素弄的丧失人心的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全真教。其教“屏去妄幻”,“以澄心定义,抱全守一”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 为“真行”,功行俱全,为全真,而且,他还融合三教,以道教《道德清净经》、儒教《孝经》、佛教《般若心经》为教义,旨在用这三方面的思想将其拥有广泛基础的社会力量都笼络到手。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结纳了许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中马钰(号丹阳)、丘处机(号长春子)、谭处端(号长真子)、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太古)、刘处玄(号长生子)、和马钰妻孙不二为骨干人物,是王重阳的法传弟子,俗称“七真”,也就是《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全真七子”;王重阳死后,他们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因为全真教和广大北方人民在感情上有一定的共鸣之处,所以在下层群众中很有影响,势力发展很快,“南际淮,北至溯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由于它“惑众乱民”,所以,“上之人亦尝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金章宗时下诏禁罢了全真教,全真教受到压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教兴盛之初所具有的民族意识。 永乐宫的创建历史及其华贵的建筑格局和道宫经济状况,说明了它是元代全真教贵盛的产物,是元朝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的一颗宗教苦果。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永乐宫创建之时,“百公劝缘,源源而来,如子之趋文事”,“陶甓伐木云集川流”,如此盛况,说明永乐宫的兴建是得到广大北方人民群众支持的,也表明了全真教并没有因为其领导人物政治立场的转变而脱离群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偶然的历史现象。固然,宗教的感情和传统影响也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是由当时社会历史状况所造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众所周知,元朝统治时期,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十分残酷,尤其是北方广大的汉族人民在社会地位上被列为第三等级,备受欺辱。蒙古人、色目人大多数又居住于大都附近和华北广大地区,他们在北方圈占掠夺土地,有的“或占民田近千顷”;有的“竟冒夺民田四十余万顷”;把称作“驱口”的农业生产者,当作私有财产,同牲口一样任意买卖。加之,元朝统治者频繁的对外战争,统治集团骄奢淫逸,赋役繁多,使人民“多致破业失业”,沉重的劳役往往使劳动者“肩背成疮”,仍不放去。所以,当时北方广大汉族人民,由于忍受不了这种残酷的压榨,千百成群地逃往南方,在这种情况下,佛、道、也里可温等一些宗教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全真教由于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因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享有一定的特权。这些特权,固然使全真教的上层人物迅速发展成聚敛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寺院地主,但也使信仰全真教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下受到一定的保护,获得一定的实际利益,因此,北方广大群众对全真教的感情,既是他们对传统宗教的怀念,也是他们利用宗教来维护切身利益的一种反映。 当然,元朝统治者提倡全真教的目的正是为了利用其教“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之宗”的特点,软化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斗志。因此,在元代北方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真教的末流贵盛,归根结蒂,是对统治阶级有利的。 宗教自古以来都是为政治所服务的,永乐宫在元朝统治者的帮助下敕建而兴,随着朝代的更迭,时间的轮回。经济社会中国宗教意义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举足轻重。同样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全真教也难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自身调整,所以祖宗传下来的庙产都难以守住,更别说来让人们去认识道教,这是一个很令人深思的问题。 也许永远没有答案。看到了永乐宫的衰落,因此有了想护法利生的愿望和行动 在复杂的国情、特殊的体制、艰难的就业、高昂的物价、人民的偏见等复杂的内外因素面前,人民的生活不自由,没有保障,必须为解决生存的问题而奔波,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想要得到更多的是世间的快乐,通过物质和欲望来满足享受;而不是通过灵魂的拯救和精神和洗涤,道教内部也同样如此。 但是社会的冲突永远是短暂的,要解决道教的问题无非就是:回归与创新!即放眼世界,虚心,谦虚;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又要把当代中国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体系和制度革新“落脚”到“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为代表的道教全真教文化中,这将是培养人们的国际文化意识,认识道教的伟大心灵旅程。 永乐宫里面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太多了,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要么是失去的,要么就是得不到的。无论是失去的还是得不到的,我都不想看着它被湮灭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同样它也是代表了道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