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视频 || 壮美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源源不断 2021-07-11

Image

Image


壮美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六盘山巅,天高云淡,三面巨幅红旗鲜艳夺目,“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沿着阶梯步入坐落于山峦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在一杆杆生锈的步枪、一封封斑驳的书信、一幅幅战斗的场景中,四张白纸黑字的手稿格外醒目。

Image

这四张手稿记录了毛泽东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词创作的全过程。这张是1942年8月1日,新四军主办的《淮海报》副刊《文艺习作》上首先刊登的。最初起名为《长征谣》,很快就在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中广为流传。

Image

这张是1946年8月1日,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这一次词稿正式改名为《清平乐·六盘山》,并对原作用词修改得更为规范。

1957年《诗刊》创刊号上发表该词作,略做了改动。

Image

1961年9月8日,毛泽东应宁夏人民请求,亲笔书写了这首词作。这一次,毛泽东又将“旄头”改为“红旗”。《宁夏日报》1961年9月30日在头版套红刊发了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的墨迹,并配发了题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社论。随后,银川市制砚刻字合作社专业人员历时数月,将毛泽东手迹 《清平乐·六盘山》精心镌刻成长 3 米、宽 1 米的贺兰石屏风,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后来又刻石立碑于六盘山上。

Image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领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从张易堡出发,登上六盘山山顶。

当时正是仲秋时节,秋风送爽,天宇澄澈。毛泽东停下脚步,纵览逶迤六盘雄姿,眼底尽收招展红旗,再想到红军北上即将到达目的地,顿时心旷神怡,精神振奋,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勃发。

Image

“据回忆录记载,毛泽东一边行军一边观赏着壮美的山景,他对身边的警卫员陈昌奉等人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呀,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专注于彭阳党史研究的彭阳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杨彦斌详细介绍着毛主席见景生情,当场吟诵诗词的情景。

Image

据陈昌奉回忆:“1935年,党中央驻在瓦窑堡时,十二月的一天,主席没有开会,也没有看书,静静地坐在桌前,用铅笔修饰长征路上吟诵过的诗词后,挥笔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这篇著名的词章。”

Image

六盘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特殊的符号和印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这里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打开了通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革命由此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六盘山也因此被誉为“胜利之山”“转折之山”。

Image

《清平乐·六盘山》的壮美诗词,不仅让六盘山这座有着“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美誉的名山更加青春焕发,名扬天下,更让承载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深深根植于宁夏儿女心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Image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吟诵声响彻在固原一中的校园,更铭刻在孩子们的心头。

来源:固原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