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改朝换代最温和的方式,“禅让”中权力交接当真那么美好吗?

 安静的石头 2021-07-11

问答

音频

探究

视频

辟谣

图片

图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华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731,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图片

前言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革命,一种是禅让。

从上古开始,中国历史上就少不了改朝换代,其中政权交替无非就是两种手段——禅让和革命,也就是暴力手段还是和平交接的问题。

古人的革命自然不是咱们近代的“革命”。古人认为,一个王朝或者君主他的权力来自上天,也就是“天命所归”,上天授权君主让其统治万民,叫“君权神授”。但是如果这个王朝过于腐朽或者是统治者太过残暴,那么就会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就是失去了“天命”。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重新获得上天的授权,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的王朝,这种“天命的变革”就是古人“革命”观。

正如《周易》里所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也就是说,顺天应民的人哪怕是臣子,也可以推翻失去天命的君主,也可以成为后世敬仰遵从的圣君。不信的话,请问从古到今有谁说过起兵反商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是乱臣贼子吗?

“革命”这个词摇身一变,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暴露推翻前朝的手段了,还被赋予了浓烈的正义使命,即前朝的昏庸腐败失去天命,推翻前朝就了“顺天应民,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事迹,得到“天命”也是对新王朝正统性的最大肯定。

图片

相比“革命”,另一种方式的禅让就和平得多,也显得文明得多了,起码大概可能也许是“不流血”的。

一、尧舜禅让

何为禅让呢?把天下让给有德行的人的这种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禅”就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而“让”指“让出位置”。

最被人尊崇的禅让,发生在上古时期。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在去世前,把位置让给了被公认最有“德行”的舜,后来舜又用同样的方式传位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关于尧让位于舜,千百年来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老迈的君王选择了年轻有为的新王,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但是随着一本古书的出土,让人们对此时产生了质疑。

西晋时期,在战国魏襄王的墓中出土一套奇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由于刻在竹简上,所以就把其中关于纪年的部分就称做《竹书纪年》。《竹书纪年》里包含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一共89位帝王的生平经历,时间跨度达到了1847年。

就在这本“奇书”里面,就有跟《史记》完全不同的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昔尧德衰,为舜帝所囚也”;“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也就是说,舜看尧年老,就夺了尧的帝位,把尧囚禁在了平阳,还囚禁了他儿子丹朱,使得父子不能见面。这么一看,哪里是和平交权,分明是血腥政变。

图片

确实《竹书纪年》里的内容确实存在很大争议,我们也不能仅仅凭借这一本书就否定《史记》。不过在《韩非子·说疑》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方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君者也”,一下子把上古贤王都说成乱臣贼子了。而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有关于“帝丹朱葬于苍梧之山阴”的记载,但是《史记》中丹朱作为尧的儿子,根本就没当过君主,所以会不会是舜夺取了帝丹朱的位置呢?

以上的史料虽然不能充分说明,但是如果《竹书纪年》说的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贤君禅让,历史从来黑暗的。

二、后世禅让

今天讨论的重点并不是“禅让还是夺权”,不管尧舜是否真的禅让,后世君王都相信并以此作为榜样,于是后世禅让之事也不绝于史。顺便说一句,禅让也分为内禅和外禅。像唐高祖让位于唐太宗,宋高宗让位为宋孝宗,乾隆让位给嘉庆,这种让位给儿子或者同姓宗亲的都叫内禅。

而把帝位让给外姓人,例如之前的“尧舜禅让”属于外禅。历史上外禅的事情数不胜数,自打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到了西汉,又有汉平帝禅让王莽,建立新朝,可惜王莽这个人一通乱搞,最后是身首异处,政权重新归汉。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曹魏代汉带来的政治影响无疑要比王莽要深远许多,从魏晋开始直到宋太祖黄袍加身,期间新王朝的建立有很多采用禅让形式。

看起来似乎禅让不用动刀兵,比起打天下来要轻松的许多。但是从王莽的下场和后人对他的评价可知,禅让并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权力交接,稍不留神就会万劫不复。所以曹丕想代汉自立也没有那么容易,哪怕汉廷已经名存实亡。

图片

从表面上看,曹魏代汉是汉献帝认为汉朝已经失去天命,自己“心甘情愿”的把帝位让给更有德行的曹丕。曹丕也不是马上就接受的,为了表示他的美德,拒绝了三次,最后才能“勉强”同意并接受。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自从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开始,大汉王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后来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又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成为了北方地区最强大的一股政治势力。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二十多年中,他平黄巾,定河北,征乌桓,收荆州,天下九州,得其六,基本上完成中国北方的统一。此时的东汉如果说是曹汉也一点不为过。

再后来,曹操封魏公,加九锡用天子仪仗,后来又进魏王,可谓是已经具备了所有称帝的条件,属下群臣和东吴孙权都上表劝曹操进大位,但是终其一生,曹操始终都没有迈出最后一步。

按照一般的眼光来看,曹操完全可以让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做真正的皇帝,没有必要等到死后由儿子曹丕来追封。曹操之所以没有这样做,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于“正统性”的归属问题。

西汉虽然经历过短暂的王莽政权,但是好在光武中兴强行续命。到东汉末年为止,大汉王朝是一个已经延续了四百年的王朝。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而汉王朝又长寿,使得很多人认为汉王朝可以继续依靠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下去。

图片

事实上汉王朝的生命力确实顽强,以至于在魏晋之后,依然有人打着“姓刘”的旗号建立以“汉”国号的政权,只不过跟刘邦和刘秀都没什么关系罢了。

正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样,汉王朝在东汉末年的人们心中依旧具有很强的“正统性”,曹操之所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的也是汉王朝仅存的“正统性”了,而曹丕之所以选择禅让,目的也是想让曹魏政权从汉王朝手中完全接过代表“天命所归”的“正统性”。

但是这一禅让,却带来了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大一统的,还有两个老对手——刘备和孙权,这两位也不是“吃素的”。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代汉的一年后,也登基称帝。刘备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找了一个无法考证真伪的中山靖王刘胜做老祖宗,刘胜是西汉人,一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就算刘备真的是他的后人,传到这辈估计血统早就不纯了。但是谁叫人家也姓刘呢,只要他死死咬定汉献帝是被迫禅位的,那么他自己就永远有资格率领一支王师继续“匡扶汉室”。事实上,刘备也一直宣称汉献帝已被曹丕暗中杀死,而身为“汉皇后裔”的他在这个时候他称帝就变得那么“顺理成章”了。

有意思的是,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之后的公元229年,也就是八年之后,孙权才称帝。也就是说真正的三国时代要从公元229年才开始。那为什么孙权这么晚才称帝呢?

原因还是三个字——“正统性”。曹丕和刘备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正统性”找到了说辞,可是孙权却什么都不占,既没有天子也不是宗亲,地位略显尴尬。更为尴尬的是,曹操是魏王,刘备也自称汉中王,跟这二位相比,孙权的爵位只是一个小小的南昌侯,后来是曹丕称帝后才封孙权为吴王的。

图片

并且对于孙权“封王”,曹魏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孙权割据江东,封个万户侯就可以了,“封王”是万万不可的,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刘晔,他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臣于曹魏,而一旦封了王,孙权就可以封邦建国。

此前虽然“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但是名义上江东依然是大汉疆土,孙权也是大汉臣子。但是一旦封王建国,他跟江南的子民就有了君臣关系,那么离称帝就一步之遥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晔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可能就连孙权自己都对自己的正统性没有底气,于是在其称帝前后发生了东吴地区祥瑞出现和他本人频繁改年号的事情,据说当时在夏口、武昌地区多次出现了黄龙、凤凰。孙权便以此为年号频繁改动:黄龙、赤乌。神凤等等,是历史上改年号最频繁的皇帝之一了。

另外,魏蜀吴三国还通过遥领和虚封来向对方宣告自己政权的“正统性”,这些孙权都从侧面体现了一个政权对“正统性”的重视程度。(关于遥领和虚封,之前有文章专门聊过,此处不赘述)。

结语

而后世的外禅也多属于这种情况。无论是李唐禅让给后梁、还是北周禅让于杨隋,就连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后,也自导自演了一出后周禅让的好戏。纵观这些被禅让者,他们哪个不是权倾朝野,哪个大权独揽,哪个不是杀死皇帝易如反掌,但是他们还是宁可选择仪式感极强的禅让,其目的在于新王朝不仅要全盘继承旧王朝的土地和人民,还要继承旧王朝的“正统性”,达到“天命所归”的目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有的时候代表“天命”的“正统”并不在于最高权力的实际归属,但是仅仅有“正统性”而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坚实后盾的王朝,那么其早晚也难逃改朝换代的命运。

参考资料:《山海经》《史记》《竹书纪年》《五万年中国简史》《三国志》

朝文社
朝文社
原《我们爱历史》,由多名中国作协会员组成,作品数百次上榜《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官微及内参。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网易媒体合伙人,2020年网易最佳签约自媒体,头条号优质作者奖。
300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