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这是一篇22年前写的文章,新华社发通稿,《厦门日报》1999年7月15日刊载。因为近日到大南坂镇下楼村采访,对红三团重组的历史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新的发现,所以找出旧文章进行研究整理。 此篇旧文中,谈到:“漳浦事变当晚,卢胜、王胜等组织10多名连级干部和几十名战士,从漳浦县城孔庙突围,到清泉岩红军洞集中,重建红三团。”现在看来,这么多人到红军洞集中,是不现实的。红军洞在亊变前就有,是红军少数伤员养伤的地方。当时,我们只知道红三团重组在清泉岩,并不清楚清泉岩属于下楼村(下布村),清泉岩仅是这一带的地理标志。新发现的史料可以证实:红三团重组的准确地点应为下楼村村庄内。这里群众基础好,依托地方党领导,生活、休整、等待归队的战士均方便,上山也容易。另外,附上一篇当年采访清泉岩管委会主任胡生理的剪报。朝花夕拾,别有一番感慨。 漳浦发现“红军洞” 在湮没60余年之后,曾作为闽南红军驻地、闽粤边特委所在地的“红军洞”,新近在漳浦县被发现。县旅游部门决定开发这一旅游景点,作为缅怀红军业绩、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红军洞”位于漳浦县大南坂农场清泉岩一处坡陡林密的山凹中。这一天然洞室面积100多平方米,由数块巨石覆盖而成。1935年至1938年,这里是闽南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场所,伤病员在此治疗休养,被称为“后方医院”。1937年7月16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国民党军队在“团结抗日”的幌子下,解除了我闽南红三团近千人的武装。当时红三团的负责人何鸣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被毛主席称为“何鸣危险(被国民党包围缴械的危险)”。事变当晚,卢胜、王胜等组织10多名连级干部和几十名战士,从漳浦县城孔庙突围,到清泉岩“红军洞”集中,重建红三团。因此,“红军洞”在闽南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地处偏僻隐蔽,洞口窄小,又被灌木覆盖,一直未被发现。当年住过“红军洞”的老战士,多次故地重访,终不得见。漳州市离休老干部、当年红三团的卫生员刘再兴两次寻访未到,立下誓言:“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红军洞!” “山出山入转山崖,山桃山杏满山开。”在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革命前辈的创业艰难。今年五六月间,漳浦县旅游局组织力量,分几路上山勘查,终于找到“红军洞”隐蔽的洞口,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洞中发现石灶、木炭和药罐、陶瓷等文物,“红军洞”的真实面目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7月上旬,骄阳似火,笔者与漳浦县分管旅游的副县长以及当年的新四军战士马老等一行,冒着酷暑,专程前往探访“红军洞”。我们来到处于半山腰的清泉岩寺,弃车步行。这里树木葱茏,山路崎岖。可以明显地看出,山路经过整修。险要处焊上栏杆和扶手,拐弯处标上了指路牌。我们手脚并用地攀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走过800多米羊肠小道,终于来到“红军洞”前。洞口前的灌木已被清除,洞口不大,高约0.9米,宽约0.7米,可容1人蹲下弯腰进出。若留神观察,可发现洞口系人工砌筑而成,原洞口长约10米、高处2米多,呈倾斜状,已用浆石砌密,只留一小口。进得洞来,人可直立行走,左边是石壁,右边是人工构筑的防御墙,尽头拐弯进入洞室。洞内光线较暗,洞隙中可透进光亮,洞高大部分在2米以上。洞内清凉,暑意全消。地上泉水渗流,下方有一蓄水近2立方米的水池。洞底部有一天然大石床,还有一洞隙,可攀爬通往洞外;洞外有洞,地势险要,令人叹服。洞内一煮食用的陶罐底部,残存一层白色的物质,状似野菜树叶。遥想当年红军睡石床、喝山泉、吃野菜,艰苦卓绝斗敌顽,胜利来之不易。这真是:革命艰难百战多,江山处处有胜迹。漳浦发现红军洞,留待后人细品味。 (新华社福州1999年8月20日电 《厦门日报》1999年7月15日刊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