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水宝地”——陕西青云寺

 遇事明言 2021-07-12

        青云寺观坐落在陕西榆林市榆林区南青云山上,明代,这里被称为骟马川。传说,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从北京到榆林巡查边境,住在凯歌楼上,一日闲暇到城外游玩时竟被几个无赖围斗。有个叫王勋的当地农民路见不平,帮武宗脱困,武宗念其救驾有功,遂封他为“救驾总兵”,并赐建府邸于骟马川。同时,由朝廷拨款修建寺庙,以表彰其德行。 

 某年夏天,骟马川遭逢大旱,村民们祈求天降甘露,说也神奇,瞬时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后,村民在寺庙旁边发现了一尊真武祖师的塑像,村民们惊喜之余,认为是老天降福于此地,便将祖师爷的塑像搬回山上的寺庙,日日烧香,虔诚供奉,而祖师爷也频频显灵,骟马川的小山上常常青云袅袅,于是人们就把骟马川改为了青云山,青云寺观也因山而得名。

        民国八年(1919年),国民革命军86师进驻榆林,在师长井岳秀、旅长姜战奎等人的倡导下,重修扩建,为此特地邀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陕西著名教育家李业址、陕西著名水利专家李仪址、陕西美术学院院长王余军规划设计,工程于民国八年(1919年)开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竣工,工程历时十三年,形成了占地面积40余亩,上下16院,殿堂50多座,住房100多间,集道教、佛教与儒教于一体的大型寺观,堪称“榆溪胜境” 。  

青云寺内有殿堂厅阁289间,大小神像两千多尊,彩绘壁画一千多幅,石刻石碑石雕两千多件,钟鼓楼3对,木牌楼两座,戏台一座,清风楼一座,万佛塔一座。整个寺观建筑风格气势磅礴,庄严肃穆,为陕北地区最大的仿古建筑群。  

寺院建筑因所处位置地势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平地寺院和山地寺院。顾名思义,平地寺院是指建造在平坦地形上的那些寺院建筑,而山地寺院是指修建于山顶、山麓、山坡上的寺院建筑。青云寺观坐落于青云山山顶上,因此属于山地寺院,在布局时会受到山体地形的影响。 

青云寺观在布局上采用了纵轴布局与台地院落式布局相结合的手法。青云寺西部佛教建筑群与东部道教建筑群的两条轴线均为南北走向。而整个青云寺观又以青云山为挡护,形成理想风水环境中的“靠山”。

青云山主峰东西两侧有两座小丘,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形成主峰的两个侍砂(侍砂:《博山篇,砂轮》中道,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避恶风,最为有龙)。青云山主峰前有一小山包,形似鳌头,正好形成主峰的朝砂(朝砂:《博山篇,砂轮》中曰,面前侍立,命为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青云山体突兀挺拔,后呈圆状,宽大厚实,前如颈项,细长灵动,与最南如鳌头的小山包相连,组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巨鳌,而且稍向东倾斜的鳌头与青云河相衔,匍匐前行,探头吸水,栩栩如生,不得不令人称奇 。鳌头山下东侧有神道直通寺观,拾级而上,颇有“头占鳌头,平步青云”之意。

青云山南麓下由青云河冲刷形成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这也刚好与理想风水环境所描述的相对应。与此同时,郃家坬也与青云山正南相对,与青云山形成对景山,这一点又与理想的风水环境不谋而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