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以赠书感恩母校

 华州之家 2021-07-12

我以赠书感恩母校

2016年10月25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这个离别小学母校五十年的学子,以赠送自己多年出版的四本书籍,不忘校园初心,向母校汇报人生,感恩我的母校。

我的小学母校----陕西省华县城关小学,是我上学阶段的最后一站。1964年秋,我进入学校就读五年级,1966年夏末学校毕业,回到家乡。此后,参加了县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数年,就参军到了部队。

我这一生上学不多,用自嘲的话说,也就是“小学本科”毕业吧!但小学阶段扎实铺就的文化功底,也是成就了我的一生的。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我被选为连队新闻报道员,边提高文化水平,边学习专业知识,较好的完成了报道任务,这同时也为我人生走上写作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我的文化再度提升,把小学文化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在企业,我做了十多年的企业文化工作。回望这些历程,华县城关小学总是我难忘的校园,在该校就学的经历,更是我应铭记的人生经历。

从2000年到2012年,我出版了《百味人生》、《小溪流水》两本书。2013年退休后,又以儿童作品为主打,出版了《悠扬的童音》、《童叟心音》两本书。第五本书《泉水叮咚》目前又出版在即。写作和出版书籍,成为我人生的另一进步。

给我的战友、学友、同事和亲戚赠书,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以书会友!在赠书过程中,我想起了给我文化知识,教我做人处事的小学母校。

是啊!我至今还记得,校园花池南侧大树上吊挂的大钟,发出的清脆嘹亮的钟声。我还记得我的班主任王志明老师,数学老师李振升、郝密荆等,他们像春蚕蜡烛般教给我们文化知识时的音容笑貌。我还记得连接各班教室围墙的青砖圆门。我还记得那个学校大型活动举行和文艺节目演出的“主席台”。我还记得1965年5月,学校让我代表几百名学生的暑假发言。

“给母校赠书”,向母校汇报”! 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个念头。说赠就赠!我的多年留任该校教师兼校医的当年学友张京京,热情的给我联系到了校长李健,副校长兼教育主任杨红云。10月25日上午,华州大地下着中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前去赠书的激情。在我当年的学友朱华叶和丁金玉的陪同下,我们一起来到我阔别五十年的华县城关小学(现在称为华州区城关小学)。

说明来意后,我向母校领导简要汇报了我的人生经历,并把事先用红绸布包好,我出版的《百味人生》、《小溪流水》、《悠扬的童音》、《童叟心音》郑重的赠给母校。我说:“我今天赠书给我的母校,就是以书向母校汇报我的人生,就是感恩给我知识和教我做人的伟大母校”。

李校长与我一阵寒暄,他询问了我们当年在学校的学习和食宿等情况。我说:“华县城关小学是渭南地区当年的重点小学之一,学校教育的水平很高。我们毕业于“文革”前夜,学习虽受到些影响,但先前扎实的文化知识学习,使我和当年同学的文化功底都较为扎实,为走上社会发挥才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和我的不少学友都倍感自豪,因为,我们是城关小学走出来的学生。”

李校长点头微笑着说:“华县城关小学从建校以来,出了很多人物。你今天赠送你出版的四本书,这很不容易,说明你也是有作为的作家。我们欢迎你这位作家的到来。你的四本书赠送,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进步来说,都是很有益的。学校最近有个大型集体活动,我们除了在活动时向师生报告你的赠书举动外,还要把你的图书放到校图书阅览室,让更多的学生阅读学习”。

教育主任杨红云翻阅书籍后说:“你这几本书里的文章,大多都是千字文,一事一稿,文笔功底较深,很有利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辅导。”

随后,李校长还给我和随行的同学介绍了学校师生队伍的情况,介绍了学校建设情况。李校长和杨主任还引领我们参观了教学楼,参观了微机室、图书室、学生娱乐活动场地等。我的感受很深,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学校的校舍和设施都是当年无法相比的。

在学生娱乐活动场地上,我被学生的一幅幅手工作品所吸引,我很赞赏小学生们的聪明智慧。在参观学校的当儿,正赶上学校下课,十几位拿着小号来到娱乐活动场地的学生,列队整齐,吹起了校仪仗队的号声。我和华叶、金玉学友在一旁认真欣赏,我好像回到了当年。征得仪仗队老师的同意,我们三人与“小号手”们合影,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在学校的展览室,靠东墙是几面少先队队旗。那墙上的几个红色大字:“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在少先队队徽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是啊!当年,我们就是在这几个既是宏伟目标,又是鼓动口号大字的有力鼓舞下,发奋读书,走向社会的。

参观母校,给我留下了无穷的遐思和感慨。临别时,李校长给我和随行的两位同学,回赠了学校出版的《颉英集》一书,沉甸甸的母校教育成果啊,我为之颂赞!

图文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杜明科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