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区毕家 记事(四)

 华州之家 2021-07-12

《咸林璧记事》

“华州毕家”钩沉之四

作者丨BWX(咸林璧)

记忆中的“毕家完小”,解放前毕家四村村民除有着勤劳、忠厚、节俭、尚德的家风外,还重文习武。习武的原因是在民国初期曾一度土匪横行,特别是刘镇华攻西安失败之后,其敗退的散兵游勇在陕东成为匪患,偷盗、烧殺、抢劫经常发生。为此东毕村加固整修了东西两头的城门(由族长定点我祖父毕维周負责修造),同时组织一帮年青男丁习武操练。为保一方平安,我二祖父曾带领他们多次追剿土匪,在一次渭河北边追剿土匪时,不幸受伤,抬回后医治二十多天,不幸去世。为纪念二祖父的功德,村议立碑,曾刻有一石碑,但因日寇侵入战乱而没有外立,一直放在东毕村祠堂内。

毕家四村还重视子弟的识字读书学习,其目的不外乎是光宗耀祖和耕读传家。其方式是多样化,有的是送子女到外地读书;有的是几家合请先生在家教授私学;有的送子去外地当学徒,做相公,或学做工或学经商从而识字断文。解放前四十年末,仅东毕村就有三人在外地上学有成,后当教师,毕时生在华县咸中教英语(解放后是西安八路军纪念馆的馆长),毕獲恩(文斌之父)在兰州某大专学校教学,毕甲茂(小龙的二爷)在永寿教书。至於出门在外先当学徒相公,后做生意就更多。
我的'二爸’、'七爸’长期在甘省务工;长岐的父亲'相周'、伯父'赞周’在西安经商,孙姓家族在华县西关经营“公义成"药铺;中巷有一毕姓家族在天水经营天益书局;民乐的二爸在西安经营笔墨纸生意;西毕有一家族在西安鸡市拐经营着油糕、甑糕作坊等等。上述毕姓族人从当学徒相公起步,进而做生意搞经商的活动,既改变着个人文化素质和方便子女文化教育,又迁移默化地改变影响着毕家四村村民的精神面貌,他们家族在外的和在家乡的子弟均重视读书识字。

上世纪初,从杨松轩老先生在县城办咸林中学校起,华县的现代化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一高小,少华女中先后成立……。大约在三十年代末,华县东北毕家地区,在东、西毕村的中间大聖庙成立了毕家小学堂。不久从西、北、东三方面围着大聖庙扩大校园,成立了石孟乡"国民第一完全小学"。校门在庙西边偏南处,砖建校门楼,进门有门房,往后是三间东西走向厅房,厅房东有两个教室,与庙北台阶平行,厅房北边有两排教室和老师宿舍,然后经小花园再往北是学校的操场。两排教室的东边,是一片空地,平时也种有蔬菜,后来学生多了又盖有教室,整个东北乡有条件的都可在这里上学。不久在王宿镇北,北刘村旁一个庙及其周围,开办有第二国民小学,在彭村,拾村,孟村,菊家先后开办了四年制的初小,后来拾村也办成完全小学。這样各村子弟可就近在初小上学四年,结业后再到毕家或北刘、拾村上两年高小。

由于毕家四村地方,办学早距学校近,子女上学极为方便,解放前后上学识字断文的子弟较多,当时在我们当地留传着:只要娃能念,家里再困难,大人再累、再苦也要供娃念书。不仅男娃念书,女孩上学也大有人在,仅我村就有四个女生上学,慈粉、慈荪、西侠、万巧(小龙的姑姑)她们分别在解放前就上小学,解放后上中学、上中专或上大学的。我兄毕西令及其同年令段的周边村莊的伙伴,就是在毕家国民完小毕业后(1945年前后)分别到华县“咸林中学”上初、高中的。

我是一九四六年春季上学的。小学一年级只上国文和算术课,外加写毛笔大字和小字。记得国文课第一课是“來",第二堂课是“来上学”和“大家来上学",接下来课文是去,去游戏,大家去游戏……。当时学校的校长是安步超(安家桥人),教导主任是李家堡子的李伯皋,(听说他在北京上过学)。学校先后有三名女老师,一位是李主任的妹妹,另两位是史载文和给我们当过班主任的郑翠珍。此外学校还设有董事,中巷村的毕名仁、东毕村的毕厚生都是董事。他们不仅有学识,而且经常到学校商议校事。

四九年五月华县解放,九月开学时,原春季招的学生,都要併为秋季生,我所在班,上调半级为秋季班,当时恰好是小学四年初小结业,成为高小秋51级学生。解放后,老师变动较大,新来的老师有教算术的李吉利,教语文窦耀宗(教导主任),申作哲及班主任张瑞轩老师。当时从初小到高小,班上还有几位女同学,中巷的毕敏吾,西毕的毕莲芝,王宿镇的刘淑茹等。从这些足以说明当时毕家地区人们,对子女识字读书的重視。五一年七月,我们从毕家完小毕业,到华县考初中。毕莲芝考入少华女中,我和堂兄毕文海及毕长珠(长岐的长兄)考入咸林中学,同时考入“咸中”的还有:中巷村毕宪贵、毕遇贵、北焦的焦建中、西毕村的毕光鼎、毕遇贤、毕雅辉、南焦的焦正华、付家巷的付甲申、王家巷的王宽仁、栗武贵、程家的程万喜等等,(毕保釐、毕敏吾己转到西安上学)当时我们这一级在咸中上学是最多一级。

这些情况再一次说明毕家地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体现着“只要娃能念进去,家里再困难,家长再累、再苦都要供子女上学”的理念。在解放前,村周边与我同龄或同时期的人,几乎都在毕家小学上学识字。解放后由于生活的好转,政府的重视,毕姓子女没有不上学读书的,至少都要完小毕业。特别是解放后陸续有不少人不仅上了高中或中专,而且有的还上了大学。这也是不少毕姓乡当,由于在外工作而在外定居安家的原因。(仅东毕村在外定居的就有八位)。是的,文革中曾有“读书无用論”的影响,小学或初中毕业而进一步上学的减少。可是改革开放之后,重视子女上学、鼓历子女继续升学己慰成风气,有的农户一男一女均上大学,有的复读几次终于如愿上学,而女孩上大学也成普遍现象……。

钩沉文到此告一段落。由于热爱我的故乡,每回家一次,见同时代人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尽管这是天地规律,但也深感悲伤。再不把因岁月变迁而使沉淀了的当年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历过的事,告诉晚辈,实为不安。原毕家四村大族谱,据说由西前村人保管,我己无力过问。也听说过大荔下寨毕姓同宗有人也想族谱之事,作为已八旬的我,已无能为力,期盼毕姓后辈能有人,为毕姓续谱,为毕家村立志!
-----未完待续!-----
——BWX(咸林璧)文
2019.11月

内容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BWX(咸林璧)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