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区昔日的丰良小学!

 华州之家 2021-07-12

昔日的丰良小学

作者丨孙登高


丰良小学的前身泉护村初小是1949年建立的。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农村启蒙教育,将位于泉护村北冯良村南的皇姑寺改建的村办的初级小学 
皇姑寺是村民自建的一座寺院。它坐南面北。大门在正北中间。一丈多宽的门房,上方是木板楼,供值更守护人员居住,门楼东西两侧各有,三四丈宽的空院。东侧是一个不大的树园,西侧是一尊直径约两米,高约2.5米的大钟。进门楼前行,二丈多远,是三间中殿。穿过中殿沿砖铺道路继续前行,东西两侧分别是长约三丈,宽约两丈的竹园。茂林修竹,风景宜人。左侧竹园的北边是两座树在石龟上的石碑。石龟头北尾南。据老人讲,当时泉护村人比较强势,让龟头向北是吃北边村子的,尾南是把粮食等拉给南面的泉护村。因此泉护村一直比北边几个村的人富裕。
山水环抱的丰良村

改为学校后不久,北边的几个村,联合扳倒石碑,砸碎石龟碑座。竹园南边是1.5米高的高台,高台上是皇姑寺大殿,大殿西侧还是一座小殿。大殿背面,面朝南,还有一间小庙。大殿和竹园的东边是四间坐东面西的生活用房,三间住宿,一间是灶房,灶房南两丈多远是一口水井。

寺院由姓金的老汉值守,改建为学校时,将上殿的神像和背面的小庙拆除,大殿的南墙安了六个窗户,改为复式班的教室,东侧生活用房和中殿改为老师宿办用房,西侧的小庙仍由值守的金老汉居住,寺院大门外向北四丈多远新建了七间房,中间一间为过道两侧各是一座教室。教室北边大约十五丈长是操场。操场北边新修了学校门楼,门楼三间,中间为大门过道,两侧各是一间房子。门楼修的很高,很气派。门楼正中书写着泉护村初级小学。左右两侧白灰粉过的墙上分别写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我上学后的1958年两侧白墙重新粉刷,右侧写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左侧写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是1954年秋入学的。那时学校有四位老师,校长张杭州,另外三位是李光华魏志仁,李克俭老师。全校四个年级,三个班。二三年级为复式班。我最初的启蒙老师是魏志仁老师,那时老师变动很频繁,后来相继有孙新敦,王建武,张士杰等老师先后给我们教课。1959年秋,我升入高小,离开泉护村初小。

刘甲友荣升离校时全体教师合影


1969年春,高中毕业的我被派到泉护村小学任民办教师。这时因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自然成为完全小学。当时校长是刘甲友老师,他也是民办老师。全校六位老师,两名公办,是宋香兰,王琴霞,四名民办是杨竹兰,孙绒雀、刘甲友和我。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年级毕业班班主任并负责学校教务工作。
1971年,因刘校长荣升为大队副书记,离开学校,公社选调公办教师邓学智任学校校长,那时是丰良小学鼎盛时期。学校老师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因而在全公社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我仍兼管学校教务工作,就开始按大队名称改学校名为丰良小学。到1974年,吴吉庆担任校长时正式启用丰良学校印章,学校正式更名为丰良小学。
1978年春恢复高考,我考上大学,离开了为之奉献了十年青春的丰良小学。此后孙绒雀,刘忠智,申照芳相继担任冯良小学校长。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学生陆续流入县城,曾经有过辉煌的丰良小学完成了乡村启蒙教育的使命。

图文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孙登高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