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首选的补气中药原来是它

 明光中草药堂 2021-07-12


2017-05-31

订阅

黄芪,古写“黄耆”,耆是老的意思。本品色黄,又为补气之长老,故名黄芪。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黄耆,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

1

黄芪简介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其性味甘温,入肺脾二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汉代张仲景可谓善用黄芪的大家。他的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至今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剂。又如防己黄芪汤,是一首配伍严谨,药简效宏、治疗风湿的常用方剂。现在常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病等气虚湿滞之候。

防己黄芪汤处方:防己 30克;甘草 15克(炒);白术 22.5克;黄芪 37.5克(去芦)。

防己黄芪汤方解: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为君;防己祛风行水为臣;白术健脾胜湿,助黄芪以益气固表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为使。诸药配伍,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小便通利,则身重、浮肿诸证自愈。

防己黄芪汤用法:每服5克,加生姜4片、大枣1枚,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皮肉中有虫行感,腰以下冷,可坐于被上,再以被绕腰,温覆微汗。喘者,加麻黄15克;胃中不和者,加芍药22.5克;气上冲者,加桂枝22.5克;下有胨寒者,加细辛22.5克;腹痛者,加芍药。

2

黄芪的鉴别

(1)真品黄芪

顶端分枝较少。表面有纵皱纹。断面黄白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间稍有裂隙,中央髓部不明显。味微甜,有豆腥气。

(2)伪品黄芪

1、圆叶锦葵:顶端分枝较多。表面有网状皱纹。断面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间五裂隙,中央无髓。味淡而粘,无气。

2、刺果甘草:顶端分枝较多。表面有纵皱纹。断面线棕黄色,无形成层环,射线间有明显裂隙,中央常有髓。味涩苦,有豆腥气。

3

黄芪轶事

据《新唐书》记载,唐代许胤宗在任参军之职时,遇柳太后病中风,口噤不能说话,脉沉不及。许胤宗认为,太后是阳气虚,气血不能流通。由于已不能口服药物,就用黄芪、防风二味煎热汤置于床下,以蒸气薰口鼻及皮肤,顿时满室药味弥漫,一昼夜许,太后苏醒,后来逐渐痊愈。这则故事说明,黄芪治疗气虚血滞的中风半身不遂,是很有效果的。

清代名医陆以湉在所著《冷庐医话》中记述一则病案:王某患肿胀病,自头至足,肿胀非常严重,气喘声嘶,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依据病情,采用生黄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不久,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痊愈。

4

黄芪药膳

黄芪粳米粥

【材料】黄芪15~20克、粳米100~150克。

【做法】先将黄芪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左右,再煮1小时,滤去药渣,下粳米,再加适量清水,煮至粥成。

【功效】此粥有补气养胃的功效,用于反复感冒而无上火症状的病人,也可用于老年人保健。

黄芪红花酒

【材料】黄芪、党参、玉竹、枸杞各15克,红花9克,白酒500毫升。

【做法】将前五味药物切碎,入纱布袋,扎紧口,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后,去渣即成。

【功效】此酒具有补气健脾、和血养肾的功效,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气血不和者,如见四肢乏力、精神疲惫、思维减退等。

注:中药的使用效果因人而异,使用前切记遵循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