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利用信息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高校信息化 2021-07-1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荐校园的信息化变革”的战略任务[2]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让“师生少跑路,数据多跑腿”,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更便捷的应用和服务[3-5]

近年来,信息化应用的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信息化服务从个性化和一站式到自主式转型[6]。创新的信息化业务模式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导,保障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有效支撑

学校综合改革

作为山东省第一批被批准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的试点高校,山东科技大学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信息化规划建设,并将“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列为学校“十大工程”之一,积极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之路。

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风光(图源官博)

2020年12月4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立项建设名单,山东科技大学进入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面向2025年,未来5年是山东科技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争创国内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关键阶段。

以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以大数据服务学校科学决策,是支撑学校内涵发展和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管理业务共享的电子校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推广,完善各校区间基于数据、语音、视频融合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网络视频直播。

当前,学校正着力广泛运用电子校务,逐步实现网上办事和移动办公,构建集校务公开、服务检索、服务办理、互动交流、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各级各部联动的综合性网上服务平台,如何有效统一全校思想,协同师生力量,发挥部门院系的主体作用,快速推进“最多跑一次”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也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迫切需求。

信息化建设

面临五大难题

同时我们认识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以下几大问题:

1.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

同师生诉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信息化工作已渗透到校务管理、教育科研、师生办事、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全天候的服务咨询、基于办公桌面的故障响应、精细化的信息化服务、安全可控的网络管理等师生需求不断涌现。

目前很多系统平台缺失、5x8而不是7x24小时的服务咨询、到楼宇接入网的故障响应、粗放式的信息化管理及服务、被动式网络安全监管的现状格局,同师生诉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补齐支撑服务短板是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信息化应用服务迫切需要整合

学校各类系统平台间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数据流通困难、业务无法协同、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逐渐凸显。

重复填表、一人多卡、同一主题数据统计不一致、应用入口多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一卡通平台的定位提升及应用整合,以教师信息库、学生信息库、设备资产库三大主数据库建设带动业务数据的融合,校内服务网与WWW主页的有机集成,各业务部门的管理业务同审批及服务事项分离。从顶层设计角度推进资源、应用及服务整合已迫在眉睫。

3.系统平台技术框架亟待更新

立足之前的师生需求和主流技术,构建了一卡通(校园卡)、校园信息门户等一大批系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为特征的应用与服务,需要开放式、分布式的技术架构来支撑,“数据中心、支付中心、认证中心”为基础的统一型、集中型的技术平台难以支撑;“固定式、自建式、闭合式”为特点的私有化技术平台难以适应,影响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4.信息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工作至关重要,是系统建设模式从多部门分散开发到学校统筹开发转变的关键。目前,信息化部门管理的职能定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整体协调力度,制约了全校信息化建设的“一盘棋”局面的形成。

信息化专职队伍的薪酬体系没有兼顾行业的特殊性,支撑晋升通道狭窄,影响专职队伍的吸引力。制定阶段性信息化规划及全校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的制度还没有形成。

信息化建设项目、服务运营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等体系化的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信息化项目审核、验收、评价等多个阶段的管理未能建成完整支撑体系,未形成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闭环。经费投入及全校统筹的计划性不强也是造成信息化整体性缺失的因素之一。

5.信息安全保障形势依然严峻

网络信息安全的底线思维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全校有较多网站(系统)在操作系统、开发语言、应用管理等不同层面存在技术管理手段单一的情况。漏洞扫描、日志审计、攻击研判的安全防护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

基于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主动预警能力还是较为薄弱,从全局视角开展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响应处置的能力不强。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的技术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智慧校园总体设计

学校顺应“互联网+”的新趋势,以在线教育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公共平台和主干业务系统建设,以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

在此基础上,按照山东科技大学“十大工程”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的整体建设思路,学校制定了建设平台的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整体框架

自底向上分别为局域网络层、教学空间层、终端设施层、私有云平台层、数据资源层、公共支撑平台层、管理教学应用层、综合服务层、统一接入层的九层结构。

重新梳理人员信息编码和机构信息编码,建立统一的山东科技大学标准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是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对于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校园标准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标准体系规划

建设入选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的智慧校园标准体系,为进一步丰富信息化应用服务提供有力支撑。智慧校园总体设计建设原则为:

1.管服分离、协同为重

将学校所有业务部门的审批及服务项目从管理业务中分离出来,实现基于办事大厅的集中统一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再造管理及服务流程,促进多部门之间的管理及服务协同。

2.业务主导、技术驱动

明确业务部门是信息化应用建设的责任主体,在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需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主导作用。技术支撑部门定位技术驱动,做好校园网络、公共平台的服务支撑,两者有机协同,形成合力。

3.问题导向、顶层设计

立足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托现有成果,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顶层设计愿景蓝图,明确近期与远期、总体规划与行动计划、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按照标准化设计、可扩展架构的思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路径。

4.创新模式、理顺机制

创新模式机制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探索承建、代建、购买服务、定制开发相结合的建设模式。进一步理顺信息化体制机制,将其纳入顶层设计核心任务中,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智慧校园建设

引领学校全方位发展

1.打造在线教育体系

立足多校区办学、校际联盟联合培养和提升本硕博培养质量等发展需求,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师从课堂讲授者向互动讨论的组织者转变、教学空间从实体教室向虚拟空间转变,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依托山东省课程联盟中心,继续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跨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不同学制学历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打造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山东科技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融入国内外主流教育生态圈,形成名校联盟、中外合作、课程共享的在线开放式教学新常态,提升学校的教学美誉度。

2.构建办事大厅

系统梳理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清单、审批清单和服务清单“三张清单”,建设学校一站式办事大厅,实现“校务、学工、后勤”审批和服务事项的集中式办理,为广大师生和相关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规范服务。

构建综合服务网,推动“三张清单”成果的网上展示及审批服务的线上办理,建成“三单一网一厅”的服务体系。

践行审批和服务事项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形成“现场申请、当场办结”、“现场申请、快递送达”、“网上申请、网上审核、上门办理”、“网上申请、网上审核、上门自取(快递送达)”、“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办结”五种最多跑一次模式。

3.开展大数据综合治理

打通部门、院系间的信息孤岛,促进“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设备资产”三大主数据的全局共享,实现“教师一人一表”和“学生一人一表”的“二张表”应用,解决不同管理部门的师生重复填表问题。

汇集各类部门的业务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面向学校领导、院系(部门)负责人、普通教师(员工)的不同需求,提供办学指标、学术排名、目标任务、业绩考核等信息的统计分析、考核评价及战略管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应用格局,提高校务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针对性。

4.完善公共支撑平台

逐步完善网站群平台、流程再造等公共支撑平台的应用功能,促进部门业务融合和服务协同,支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校园信息化的整体性。

作者:张彬(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刘松(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周俐军(山东科技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石南(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