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照耀我(随笔)

 huangjinshan 2021-07-13


其实这里所说的名人都是死了几百年乃是上千年的古人。我没有见到过,只是从书里从他们的传世名著作里学习过,也算是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吧。总而言之,这些名人在我的心目中都有很高的地位,都是我心中的楷模,这些名人的光辉总是照耀着我的学习和写作。

@蒲松龄是一盏灯

蒲松龄其实起点很高,比我强好多倍。他十九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得了县、府、道三个第一。而我十九岁时还在当大兵,还根本不算回写文。可惜蒲老先生以后的五十多年都是卡在秀才这个级别上,与我一样没有评上相应的职称。蒲老先生一生的谋生之道,就是在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日子过得很是紧巴。这点与我一辈子教个小学很相似。因此我在归隐后常常把蒲松龄作为我晚年生活的楷模。

至于其它的文人我倒是很少有羡慕之心,李白即使仕途不顺,但是他把文学创作当做自己的才华展示,弄得诗名远播,连唐玄宗都要召见他。杜甫也是诗名远播,剑南节度使就很关照他,还给他修建起杜甫草堂。蒲松龄就不同,他的写作每次下笔,想到的不是显耀自己的才华,而是有一种凛凛地凝重感,一字不苟且,一笔不草率。蒲松龄心里的读着,一定不是当世人。

蒲松龄心中的文人不是会写小说的巨匠,也不是会写诗词的名家,而是像司马迁一样写历史厚重感人。这点从他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最后一段的“异史氏曰”可以证明,他是借鉴司马迁太史公曰” 的“笔法。这两个人,都是以自己的个人力气,创立了一种别致的文体。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都极其孤独,都是一个人,以一支笔面对大千世界和千秋万代,都花尽了毕生心血,著作都很篇幅巨大。他们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文字是否回流传下去。但是,他们就是坚持写了,而且在困境中写到底了。这精神我好感动!

蒲松龄对于参与社会事务也非常热心,他写过《农桑经》传播农业知识;他编过《药崇书》讲解医药养生;还编过《日用俗字》《婚嫁全书》向老百姓普及文化。到七十岁时,还上书检举贪官。

蒲松龄一生没有走到高处,一直在最底层活着,以世俗眼光看,他没有什么成就,到老还是住草房,食菜根。可是我就是觉得蒲松龄是我的一盏灯,认真都做平凡事,把平凡事当做了不起的事一样用心做,就像我在江山文学网菊韵社团一样,以每天能够发文编文一样,从努力中获得一点点快乐,得一点精神安慰。

人啊!认真的过好短暂世俗的生活,就像对待千秋万代一样。如此,在普通的人生,也能够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蒲松龄是我的一盏灯!我心中永久敬佩,深深敬仰这位一生清贫却时时系念国运民瘼,不懈写作的先贤文人。虽然我也没有蒲公那样的才华,但是我要学习和继承蒲公的精神,逾越古稀后的每一天,我更是把蒲松龄当做楷模,每天都要坚持写作,不管在任何境遇里,任何条件下都要尽力写出一些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大众的文字。
   

 @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

陶渊明有一首人都很少见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想这就是陶渊明精神的最高境界。

真是很奇怪,当别人都在汲汲于富贵,拼命捞取高官厚禄时,陶渊明却退出江湖,不去争竞。当别人大聊玄学,赶时髦饮酒时,他却开始思考生死的意义,还写出了《形影神三首》。上面的摘引就是收尾的那几句。“大化”就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过程,陶渊明诗的意思是:把自己放回自然中去,顺其自然,随缘而化,该怎样就怎样,不要想得太多。

人自封为“万物之灵。”但是这个“万物之灵”其实粗糙无比,存在很多种毛病,比如对生、老、病、死的忧虑,对爱对憎对恨的忧伤,还有生离死别等等的痛感……想得多了,这个万物之灵就“失灵”多了!

人生忧患识字始。识字就懂事,懂事就情重。一切烦恼都从欲望中来,一切快乐又因为欲望得到满足。可惜这个欲望刚满足不久,新的欲望又新鲜出炉,如此等等,致死不休,一生活在欲望里……

陶渊明放弃欲望,回归山野,住在自己的“南山”圈子里,该种豆就种豆,该喝酒就喝酒,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芸芸众生,去审视生活,看出那个有限的人生,都是正在上演的悲喜剧。看着看着“噗嗤”一生笑了。

人生的释怀,就从这个“噗嗤”一声笑开始!

陶渊明这位名人,教会我的就是:无论对待任何欢乐与悲哀,都是“噗嗤” 一声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