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天地神话丨对话BWSS合伙人:钟涛,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

 蓝宝石nkb6nft6 2021-07-13
Image
Urban Regeneration
设计共话·城市更新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香港的地产开发商和银行纷纷从中国抽资自保以渡难关。一名美国建筑师却只身前往中国,从此扎根上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实践/商业改造项目,为中国的城市更新开创了全新的「开发性保护」模式。

Image

△上海新天地

后来,他选择把事务所设在新天地北里,官网注册为 studioshanghai,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在域名中加上自己的姓名,他说:我希望这家事务所是开放的,未来,谁都可以把自己的 title 添加在 studio 前。

他就是 Benjamin Wood(本杰明·伍德,以下简称Ben,伍德),美国注册建筑师,1984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在中国首个设计项目新天地,令他获得美国城市土地学会2003年颁发的杰出奖。

Image

△Benjamin Wood:上海新天地总设计师

中国天地系列建筑总设计师

除了在上海、佛山、重庆、武汉和杭州等城市的新天地,还负责英国、美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商场及住宅项目,对历史建筑改造造诣颇深。

Image

△上海新天地

伍德的合伙人,钟涛,现任 BWSS 设计总监,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规划系硕士——也就是我们本次对话的主人公。

Image

△BWSS 设计总监 钟涛

早在 2005 年的时候,钟涛便完成德国的学业,一回到国内就立刻加入了伍德工作室,入职后第一个接手的项目便是重庆新天地,之后陆续参与负责虹桥天地、武汉中山大道和规划中的蟠龙天地等等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包括从前期的设计概念到中后期的技术管理等。

Image

对他来说,伍德先生的个人魅力自不必说,在他的坚持与带领下,BWSS团队所接触到的项目无论在规模抑或城市更新的层面都具有非一般的意义,这一点尤为重要。

而他和 Ben 的合作,就这样持续了16年。




01

天·地·复兴


城市更新,并不是一味拆除,也不是把旧城区变成博物馆。
——Benjamin Wood
 
项目背景

90年代末,最早的新天地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淮海中路南面的太平桥地区。它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一条兴业路把整个广场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

Image
△太平桥地区原始规划图

而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就在兴业路上。

上海新天地项目名称也因此而生:“一”加上“大”就是“天”,而“地”与“天”对应。这是一个从20世纪迈入21世纪的跨世纪项目,用“新”来表述,寓意中国共产党带领老百姓创造了全新的天地。

密布大片的石库门里弄,城市的纹理格外清晰▽

Image
△上海苏州河北岸石库门里弄街区,1945。美国海军航摄:“Aerial views over Shanghai China, F6F over Wangpoo River”, 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档案索引号:80-G-417493, 1945年9月28日。

新天地是太平桥旧区重建项目的其中一环,它的诞生被称为商界神话,它所在的石库门老街区挨着「中共一大」会址,被划定为历史风貌区,周边建筑的样式、风格必须与“一大”会址历史建筑一致——石库门历史建筑仍要保留,且不能建高层。

Image
△“一大”会址原貌
Image
△修复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对接手项目的开发商瑞安来说,整个地块只能拆了石库门再建石库门,光是动迁、改造费用就超过7亿元,测算总投资高达14亿元,算下来每平米的老房改造成本远远高于当年上海新建公寓的房价,如果硬要做成改造住宅就等同于「逼死」开发商。
 
Image
△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样式

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于是另辟蹊径,聘请 SOM一起制定总体规划,请到了旧城区改造专家 BWSS以及新加坡的日建国际设计事务所,将目光聚焦在对石库门历史建筑进行商业开发及作为大规模混合用途的地块开发上来。
 
 

一起设计:作为一位美国设计师,伍德先生是如何开始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钟涛:这要从 Ben 接到罗先生的一通电话说起。当时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正在为上海的项目寻找建筑师。他很欣赏伍德在迈阿密高端商业街区的改造项目。

接到电话时,Ben 正坐在他波士顿的办公桌前。那时他的事务所叫做 Wood & Zapata。

“罗先生只是说,'我在上海有个项目想让你看看,'”伍德回忆说。“我从未去过中国,但他很慷慨地给我买了头等舱的票,所以我接受了他的邀请。”

钟涛:Ben在香港与罗先生进行了简短的讨论,了解到新天地将是一个以历史建筑群为中心的高档综合开发项目,紧接着就飞往上海了,这成了一次决定性的旅程。

Image
△新天地,2002年竣工


今天的新天地提供的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场所,而不是一些很酷炫的改造建筑。
——钟涛


一起设计:新天地选择了先商业后住宅的方式去开发,这个思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钟涛: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瑞安在接手上海这个地块改造项目的时候,约见了很多家知名事务所和设计师,他们清一色的认为石库门街区只能全部拆掉重建,做大型 Shoppingmall。

只有伍德不赞成,他选择保留原有建筑肌理和社区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来做商业改造,这个想法正好与罗先生不谋而合。

Image
△新天地改造前后对比

钟涛:而且瑞安并不是追求“投资回报快”的开发商,没有先做住宅,而是用了另一种策略——先从商业开发开始做规划。

这样才可以提升历史风貌区的社区价值,后期再开发配套地块的住宅,不仅回报率有了保障,还能合理规避当时的市场风险。
 

一起设计: 新天地要唤起人们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历史文化记忆,这样的城市设计思路在当时来看,是完全「逆潮流」的另类方案。设计师的理念是如何产生的呢?

钟涛:可以说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刚到中国的时候,Ben没有立刻着手做方案,而是花了 1 个月的时间走遍了里弄的每个角落,考察最真实的石库门文化。

钟涛:他在里弄里走来走去,自己拍了很多照片,当时还拍了一个短片记录这些住在石库门里头的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就像上海老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大家走出屋,在里弄洗菜淘米、乘凉喝茶,人们的社交活动似乎大半都集中在狭窄的、却是大家共有的公共空间里。

Image
△石库门里弄居民生活状态

钟涛:伍德发现,由于石库门街坊的住宅本身面积比较小,所以人们都喜欢呆在外面的公共空间。这有点和欧洲人喜欢呆在户外喝咖啡晒太阳相类似,所以说趋光性是人的天性。

而从建筑的角度来说,石库门老弄堂是个夹在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城市“灰空间” ,是建筑内外之间的过渡环境,这点特别有意思。

Image
Image
△弄堂过街楼改造前后对比



02

修复与更新


设计师认为老上海人是很怀念弄堂里的“灰空间”的,是现代新建的高层公寓完全不具备的空间关系。

单从可持续的角度,石库门街坊虽然老了旧了,但也不至于全都报废。

有的修复一下再用一百年都没问题;那些确实很破旧的可以拆了重建,或者在保留历史建筑表皮的前提下,在上面新建现代的建筑,这样才能展现一个城市从“旧”过渡到“新'的过程,让人看到上海历史前进的轨迹。
Image△新天地兴业路规划立面 


一起设计: 做规划设计的流程是怎样的?能具体介绍一下新天地建筑的修复和重建方式吗?

钟涛:我们现在做设计会有个固定的习惯,每做一个项目,都会先去做很详细的勘察,用眼去看、用脚去丈量,看这里人的生活和它本身原有的文化,除了建筑这个符号以外,其实很多设计还是要为这里生活的人去服务的。

钟涛:比如说,我们当时搜集了很多石库门住宅的测绘图,包括整个街道的鸟瞰图等等,发现这种房子的格局大都是前院后厨的类型,所以对应住宅建筑前后两条里弄也是有宽有窄的,这是它固有的空间尺度之一。

Image
△石库门建筑图纸
 
在仔细研究这些测绘图之后,设计师们总结出三种开发性保护的模式:

第一类是主体被基本保留,加固结构并在外墙做了修复,比较典型的是壹号会所。

Image

△壹号会所原貌

Image

△修复后的壹号会所

第二类是保留大部分外墙和屋顶,这排 20 年代的房子基本只保留了整排石库门的门楼和荷兰风格的屋顶,建筑内部全拆了,用钢筋混凝土去重建,这样室内有了挑空空间,天井再加盖玻璃棚,就变得特别通透,符合做商业场所的要求。

Image

△“敦和里”石库门建筑,荷兰式屋顶正在经历着「修旧如旧」

第三类基本上约等于全拆除,只保留了石库门洞的部分,这是它最美的建筑符号之一。

Image

△保留石库门一层「壳」

为了实现对石库门建筑整旧如“旧”的开发,当时,开发商还从国外请来一批专业的文物保护建筑师进行指导。

规定不准使用推土机、大锤头粗暴的拆,而是纯手工一块砖一块砖地拆下,这些旧房子一共拆下了14万块旧砖,每块旧砖都有编号,打磨干净后重新作为建筑材料去建房,出来的效果就和原来的旧房子一样。

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15个月, 目的就是用旧砖唤起过去的文化记忆。

Image

△老墙在工程期间全靠铁架支撑着才不倒

钟涛:提到这种历史方面应该保留的东西,我们和瑞安当时也是花了很多功夫来做。

比如在新天地黄陂南路那一侧的建筑细节都完全保留,底层是新建的钢结构部分,可以形成立面的对比;壹号会所也是完全做了修复和保留,它和周边的建筑就完全相融合,有些里弄的石库门细节做到了100%还原。

Image
△壹号会所




03

功能置换

如何把居住功能做置换,才是旧城更新设计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钟涛

 

一起设计:商业空间规划是决定性的环节,这其中最重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钟涛:主要是拆的方法和尺度。不是说老建筑随便怎么拆都行,它其实是跟这个街巷的尺度和人流引导的方式有关。

Image
△欧陆风格的弄堂拱门改造前后
 
钟涛:石库门建筑的魅力就在于“人”是如何去使用它的。

实际上在做商业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老的石库门住宅全部拆掉的,如果就直接把弄堂像廉租房一样做成商业用途,就没有意思了。但你又不能一点都不拆,怎么办呢?

Image

钟涛:后来 Ben 想到去用一个打开公共空间的做法。从马当路、泰昌路和黄陂南路交接的地方开始,拆掉十几幢老房子和违章建筑,空出一条贯通南北的通路,中心还设有回字形主广场,这样一条通道作为主要的步行街,其他东西走向的弄堂就变成小巧的支路。
 
最后形成新天地现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布局。

钟涛:拆掉了这些房子之后形成更加适合商业的公共空间,同时靠近黄陂南路的这一部分都是保持了建筑原有肌理的。而马当路和自忠路交接的部分也是全部做了新的建筑。这也是最符合新天地的总体空间结构设计的一个方案。

Image
 

一起设计:新天地步行街的尺度多宽才合适呢?

钟涛:这个问题在当时也是引发了很大争议。

很多设计师认为老弄堂的尺度和空间感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形成的,保持原样是对城市的记忆的尊重;但如果单从商业视角出发,步行街必须预留足够大的空间,才不至于造成拥挤。
 Image

钟涛:Ben 说尺度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受,就像音乐的音律一样,同样是那些音符,好的音乐家能组合出悦耳的一段旋律,好的设计尺度,也能让房子与房子、空间与空间之间富有节奏。

伍德觉得,街道的空间尺度应该以「能看得见对方的眼睛」的距离为准,是一种很人性化的尺度。
 
Image



 04

商业创意

新天地的城市旧改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尽可能地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使得城市空间拥有丰富的建筑形式,行走其中的人们也会产生从一个时代穿越到另一个时代的时空感。

同时,商业多样性对于新天地来说也很重要,当时政府对太平桥地区的规划目标是“到21世纪不落后”,也就是说,未来的新天地也要跟得上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Image
△上海新天地

商业创意是由开发商和事务所一起综合规划得出的。瑞安觉得改造后的石库门老房子应该是让人想来「逛」的,每栋建筑都是一道风景线,是创意商业的容器。要让石库门新天地留得住人,而不是来拍照打卡就走,所以每个商铺都要和设计、创意有关系,而且还不能重复。

每一栋房子的拆改保留都要经过建筑师的仔细推敲,最终才确定了业态的布局,整个过程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Image
△设计师手稿 
 

一起设计:当时商业的业态经过怎样的规划设想才得出的?


钟涛:伍德从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出发去做规划, 很多地方都加入了自己原创的设计。其实按照当时 Ben 的规划来说,要保留的东西更多,但后来开发商希望能有更多复合的商业,所以才有了现在的 Shoppingmall,原来规划是有酒店的,后来也改成了 wework。

所以运营的理念也在一直变化,我们也是综合参与到规划中。

Image
△设计师原始手绘


钟涛:你记住的是在新天地里的那些美好的下午,一种美好的回忆。所以它本身是需要呈现一个良好的体验感。我们从最开始做商业设计,就觉得城市更新应该是提供场所的更新,而不是单纯做建筑修复。

确实「修旧如旧」只是一个最起码的更新层面。更深层次的还是要让人能感受到这个空间的延续和变化。

Image

钟涛:我们说真正的城市更新什么?就是让人感受到城市是在发展的,Ben 也一直在强调,它是一个过程。

你看新天地里边可能有30年代的、40年的房子,上世纪8、90年代的老房子也有,然后再到现代的房子(新建筑)——我们希望的是让你看到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地城市更新。

Image


钟涛: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古镇,完全无差别保留古旧的古镇建筑,其实它是不符合商业需求的,为什么?因为古镇大部分都是做民居用的,不是给商业所用,建筑的主体和它的空间尺度都是不一样的,设计师要在这里面做一个平衡。

Image
△新天地北里鸟瞰




05

独到规划


一起设计:设计师似乎对商业业态有独到的见解,为什么?


钟涛:这要从Ben的经历来说,其实他是学土木工程出身的,毕业后在美国当飞行员,30岁之前一直在开飞机,所以他常常说自己有「上帝视角」,看待空间的三维关系和别人的感觉不一样。

然后还做过律师、开过餐厅,之后他才去麻省理工去读了建筑的硕士。

Image

钟涛:伍德可能接近40岁才开始设计创作,就他的整个经历来说,他对商业业态的那种敏感性很强,这点和普通只做设计的建筑师不一样;第二点,要理解「人」,才能做出好的商业设计。Ben 喜欢坐飞机到处飞到处去看,而不是在办公室坐着想方案,他总是会把房子怎么用放在第1位。

我们做的项目除了新天地,还有很多类似老厂房的改造这种项目,业主找我们都是希望我们在业态方面给他们做些引导,而我们给到的商业规划也是独一无二的。

Image
△重庆天地设计手稿

钟涛:就拿新天地来说,这些业态要如何去规划,Ben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逻辑的。他很会讲故事,比如说你到新天地和朋友约见,一定会选在星巴克所在的这个位置,它具有地标定位的意义。然后你可以再去买束花,接着走到广场逛一圈,然后走进弄堂找个餐厅吃饭。

人的一系列细微的活动,都是要经过严谨的推导的,从而形成一条有组织的流线。

Image
△新天地入口的星巴克


一起设计: 那这样庞大的一个规划,它的周期也会很长对吗?


钟涛:是的,一般我们做这种体量的商业规划项目整个周期需要4-5年,从方案到概念呈现到后期运营等等。所以4年之间你可能前期的策划和到后面落成,它的运营其实是一直在改变的。


一起设计: 请谈一下您本人对商业规划方面的见解。

钟涛:我认为商业规划是和住宅、公共空间规划完全不同的,它更多的是有一套符合商业需求的逻辑在里面。商业规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对零售、餐厅进行布局,而是要把人的活动和准备加入的业态、新兴业态串联到整个商业规划里。

同时,商业规划的类型也有很多种,有的是目的式,也有的是通过式。比如做一个好玩的公园,公园是主体,带去了大量的目的很集中的人流,它旁边附属的地块才能形成目的式的商业。

钟涛:其他还有文旅的商业规划也是目的式的,人们去到一个景点的目的性很明确,围绕这一活动去做相应的规划、探寻它的消费模式。

Image

在伍德看来,新天地要保留的是老上海的建筑要素,是很中国风的元素——石库门和青砖墙等,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死板地保护每一幢老房子。建筑形式也有它的生命周期,一成不变只会使人感到乏味。新天地要创新的是在21世纪的上海引领“休闲生活方式”的新时尚。

新天地项目亮相后,在国际上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几乎没有争议之声。还获得了美国的国际土地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在2002年颁发的卓越大奖(Awards of Excellence),表彰新天地不仅旧城改造项目做得好,而且带动了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Image
△上海新天地

是的,城市更新的经济效应是一定要有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学院罗小未教授对此曾有过精彩点评:很多人误以为保护与开发永远是一对矛盾。而新天地却找到了它们的结合点,当不遗余力认真保护修复的地道里弄建筑和文化为商业开发开枝散叶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不乐意的?


一起设计: 有预想过新天地会变成现在这样,成为一个旅游打卡地标吗?

钟涛:没有,它现在之所以成为了上海的一个名片,是因为外国人在这里找到了老上海的文化记忆,还找到了 DownTown 的感觉;同时,中国人到这里来,觉得这个地方竟然能用不同的方式保有老的石库门建筑,又有很时髦的西式业态在里面,这样的文化碰撞非常的新鲜。

Image




06

细节与挑战

一起设计: 除了上海新天地,BWSS 的作品还有武汉天地、岭南天地,这些项目除了都是老城区改造,还涉及到对传统建筑、历史街区的修复,这是城市更新过程中最大的痛点吗?

钟涛:我觉得不是痛点了,反倒是项目的特点吧。倒不如说我更希望接到需要做老街区改造的项目,而这里边大部分都是原有的居住区,怎么把居住这个功能做一个置换,才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挑战。

钟涛:其实街道的立面要保留是很容易的,也是城市更新最「基础」的工作,难点关键还是环境氛围的营造,建筑和建筑之间界定了活动空间,人是在这儿的空间里边去活动,我们其实注重的还是尺度。

比如说新天地中心广场,原来业态分布是商铺为主,后来我们改成餐饮,那么底楼就可以向外做功能延伸,使得广场成了可以停留的一个核心区域。

Image
△新天地沿街底商

钟涛:我再举个例子,虽然上海新天地那个时候风貌保护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岭南天地就不一样了,这个项目是有二十几处的保护文物单位,而且整个区域是划到了国家的历史风貌区。

我们等于在这个大框架里做设计,当时大家也觉得可能做不出来,(限制太多)没啥出彩的地方。为了找到解决办法,我们直接在那边设了一个分公司,一个团队在那儿一呆就是 4 年。

Image
△岭南天地

钟涛:原来这里有很多锅耳墙,在江南是叫封火墙。其实是山墙面的一个防火结构。这个在岭南那边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建筑符号,就必须要加以保护。

然后我们在保留这些肌理的基础上,重新再做一个空间动线的梳理,比如设置一座高塔,用来引导视线,商业业态也要根据一条故事线去重新设计。现在呈现的岭南天地,真的是特别好,我们把新修的部分完全融到原有肌理中,你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完全融合的状态。

Image
△岭南天地

钟涛:所以,现在大部分江南古镇确实保留了老旧街区,但因为原有的民居格局很小,只能改成比较小的商铺,整个一条街全部是卖臭豆腐、小商品,因为原有的建筑形式的确限制了很多功能的拓展。

Image
△岭南天地


一起设计: 城市更新和周围环境是怎么相互结合的?

钟涛:其实我们在后来做项目的时候也一直在探讨,怎么把设计和环境相结合。

就比如西湖天地,你在那里是看不见建筑的,全部退到了景色后面,因为西湖美景才是最好的「画面」,而不需要去建一个很高大很酷的建筑来和西湖比美。

我们把西湖天地的整个建筑都做成很透明的形式,就是希望能让人在建筑内部也可以去充分得感受环境。

这样的处理是对环境和自然的尊重。

Image
△西湖天地


一起设计:其他还有哪些细节需要考虑的?

钟涛:做城市更新,除了建筑和景观,还有灯光、标识的设计也是在关注的范围内。所有街区的标识设计是代表了对街区的导视,会让建筑变得不那么干巴巴。

Image
△岭南天地


一起设计:在改造过程中还有哪些创新的设计呢?

钟涛:我们也确实做了一些创新的东西。

比如在做岭南天地的时候,广东地区很热, Ben 因为特别喜欢机械,他就自己设计了一面冷却墙,配合大功率风扇使用可以让街巷里的温度降下来三四度。其实利用的是温室里的水冷原理,风扇一吹就形成热交换。

正如我一直强调的,我们做设计为人考虑的东西真是很多,无论从空间尺度还有需要人去体验的东西,都会尽可能做到最好。

Image

钟涛:另外,在公共空间的创造方面,我们不会做很大的空旷广场,这样人来人往也就只是路过,或者站一站、看一看后也就无事可做。

我们始终是在思考,建筑要怎么用?空间要怎么让人使用?在规划的时候就一直把这些问题带到设计中去一一解决。

Image
△重庆天地


一起设计:这几个项目都属于天地系列,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你认为它是可以被复制的吗?

钟涛:都叫天地,但是此天地非彼天地。

如果你到每个城市的天地去看,感受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城市的文化不一样,重庆和武汉市不一样,上海和岭南又是不一样对吧?我们需要结合整体地域环境做设计。

Image
△武汉天地

钟涛:比如重庆天地就有很多高高低低的街道,走着走着可能还会迷路(笑)。吊脚楼和木结构建筑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体化的景观设计,再加上我们有使用了当地的原有的材料,砖砌的立面,组合起来就很舒服。而它的立意构思取决于项目本身,没办法去复制、套用。

Image
△重庆天地




07

道路更新

一起设计: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可以分享?

钟涛: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城市更新的项目叫武汉中山大道。

是大概有2.5公里长的一条街的旧城改造项目。它和即将开幕的武汉昙华林一样,都属于政府主导的更新项目。

Image
△武汉昙华林改造后



项目背景

一座城市的核心街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远在遇到这个问题之前,武汉就有了中山大道。中山大道始建于19世纪中叶,成型于1906年,得名则是在1946年,东起黄浦路,西至侨口路,全长8.45公里,是老汉口最重要的商业交通性干道。

这里欧式建筑与里分庭院,市井烟火与兴隆商业有序而又无间地并存互生。它之于武汉这座城市的意义,正如香榭丽舍之于巴黎,第五大道之于纽约,长安街之于北京,南京路之于上海……

Image

△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建筑

关于武汉中山大道,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时间段: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BWSS受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委托,与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合作,以焕活城市商业、营造具有文化底蕴的街道空间为目标,展开了中山大道的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Image

2014年至2016年,以地铁6号线中山大道路段封闭施工为契机,中山大道封闭施工,全面重构街区规划、改造沿线景观形象。

2016年12月28日 地铁6号线通车,改造升级后的中山大道展露出她的新貌,隆重开街。

Image

△武汉中山大道


钟涛:我们拿到这个项目之后,先是去了当地做了很多的调研,发现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交通的道路问题:

6车道的马路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步行功能完全被弱化了,那么道路两旁不管是商业还是居住都会受影响。

我们觉得它的改造不应该只是街道两旁的一层建筑表皮的更新,而是需要对他整个交通、对它周边的地块的一个规划。我们是采用了还路于人的交通构思,把更多的公共空间和绿化带给人们。

Image
△中山大道 before&after

已有110岁的中山大道,一直是汉口的商业与文化中心。汉口水塔、武汉美术馆等地标建筑和那些红墙灰廊的商业街无不深深烙印在武汉人的记忆中。

然而长久以来因着人行道的狭窄,占比大却依旧拥堵的车道交通、环境与街区生态的复杂性而积蓄的顽疾,日益困扰着中山大道。


“问题不只在于建筑外观改造,而是需要对整条街道及邻里社区本身重新做调整。”
——Benjamin·Wood

规划主持人伍德眼前的这条汉口老街已然活力不足,让人不想亲近。

因此,设计团队根据现状问题,从业态、文化、景观、交通4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并认为此次规划任务的关键是如何对街道及邻里社区的布局进行设计与调整。

Image
△道路变迁历程

伍德带领团队全情投入到项目中,花了一年半才完成全部概念性规划,以中山大道为中心,BWSS针对254公顷的用地完成了包含项目业态规划、建筑外立面设计、标识设计及景观街道提升设计等在内的系统性规划。

倾注了整个团队大量心血,而重新设计的街道区域也成了这位美国设计师对中山大道改造项目最大的贡献。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滑动查看 ©BWSS

钟涛:当我们把主广场区域做了拓展并且只允许道路一侧通车,等于是道路断面整个都是做了复合型改造。

历史建筑也做了修复,然后地标建筑和历史风貌就完全显现了出来。再加上很多绿化景观,一到晚上武汉当地人就都出来玩了,在广场和步行街乘凉。

在此之前,原来的街道是冷冷清清毫无人气的。

Image
△改造后的路口

“每一个交叉路口我都一定会精心设计!”
——Benjamin·Wood


此次工程以中山大道为核心,东西走向4.7公里,南北走向北起京汉大道,南到沿江大道,这之间的区域就是这次综合改造的工程范围。

而连接道路的交叉路口如果设计得好能更好地串联起城市道路,使城市景观保有连续性。尤其是人坐在车中时,一眼看不了街道全貌,唯有交叉路口要素集中,形成其对街道的整体印象。

现实情况是,武汉这里的城市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仅仅被视为了纯粹的交通空间,只要不堵车就很少考虑城市街道的连续和景观创意,行人和自行车的舒适通行及安全几乎都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谈绿化创意了,这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普遍存在的道路弊端。

Image
△改造后的岔路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团队着重对中山大道内的三大区段(三德里区段、江汉路区段、美术馆区段)节点开展了整体规划改造工作。

伍德的改造理念不光是从道路设计出发,还进一步上升到了商业层面,通过在街道社区构建几处人人可以共享的地方,为个体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和「人气」,城市社区因此充满温情和活力。

Image
△中山大道 before&after

不光如此,他还在武汉美术馆前拓展出大片绿地,马路上的车道也被撤掉一部分,扩大了行走空间,让道路与保华街的交叉口成为整条中山大道的焦点;在通过对沿街老建筑的修复和一系列适应商业功能的内部改造,打造更加吸引行人驻留的现代步行街道。


“我说服武汉相关部门来改变街道的环境,吸引合适的人到中山大道开店。”
——Benjamin·Wood


钟涛:所以这是一个城市更新的一个手法,让建筑和街道可以被人更多地看到、感受到,提供了这样的场所之后,人流回来了,建筑本身也是恢复它原有的这种魅力。

Image
△中山大道 before&after

为了“还路于人,还绿于人”, 为了至少在未来20-30年里,让改造后的中山大道依旧能够满足宜居城市的需要,设计者们制定出拓宽步行道、引入绿色交通、慢行交通的设计理念,充分适应武汉人口密度大的道路空间需求。

在2.54平方公里的规划中,设计了5个休闲广场、13个街道和社区公园以及10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以业态升级提升街区活力,鼓励低端零售型商业转型升级为文化体验型商业。

Image
△中山大道 before&after

伍德在调整车道的同时,还会考虑交叉口的亮化效果,细致到一棵树甚至树荫的设置。

改造后,中山大道仍将保持宽阔,不只是为了方便机动车的通行,更多的是为了还路给行人。部分路段将只供公交通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齐备。漫步、骑行,将是逛中山大道的最佳方式。

这条全新的大道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面貌上的,它还将带来更为现代的城市生活理念,改变武汉人对市中心的认识。

Image
△武汉中山大道

钟涛:城市更新涉及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环境,怎么看待文化,最后怎么让设计回归到人的需求上。

Image
△武汉中山大道

作为BWSS现任设计总监,钟涛平时的工作十分繁忙,在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之后,他马上要赶赴工地——BWSS 在上海负责的另一个古镇更新项目,叫做蟠龙天地(将是我们下期对话的内容)。

Image

△蟠龙天地效果图


正是由于钟涛的敬业精神,在加入 BWSS 的短短几年内,他从一个普通设计师荣升为事务所合伙人;凭借着与伍德长久的拍档默契和对人性化设计的执着追求,钟涛与 Ben 共同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意义非凡的城市更新项目。

Image
△挂在事务所门口的实习生作品

end

参考资料:
BWSS官网
sasaki官网
蟠龙天地官网
新天地20周年纪念书籍《新天地 非常道》
《武汉新视线·中山大道2016》

预告·城 市 更 新 项 目 考 察

一起设计 X 玖松文化

08月18日-20日(三天二晚)

Image

△拟定行程

考察概要

城市更新不仅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焦点, 也是全球城市面对的重要议题。上海作为引领城市, 许多国际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佳作。 我们特别选在这里筹备本次考察,期望对经典项目进行提炼与升华。

如何将⽂创、零售、展⽰、办公、住宿到社交在同一空间⾥融合连贯?

商业概念如何升级?如何实现“智慧、⽣态、社交、艺术”主题的功能性和融合性?

3天3晚体验: 6个改造酒店、 4个书店;

参访: 2个天地社区空间、 2个园区总部、 2条历史街区;

来自让·努维尔、BWSS事务所及上升新所项目运营负责等 8 位城市改造重磅大咖全程分享!

Image

报名+咨询

肖老师  139 1859 2936

沈老师  133 8622 4480

将我们设为「星标」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一起设计
一起设计
设计人在线读物、专业制造设计灵感、设计更理想生活
880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一起设计官网

Image

点个赞

Image

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