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三百年(224):箭已离弦,刀已举起,末日只是个时间问题

 金色年华554 2021-07-13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16)

对长孙无忌的处理,流放只是第一步,箭已离弦,铡刀已举起,末日的到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四月二十二日,下诏贬黜长孙无忌,押送黔州(重庆彭水)安置。三个月后,七月二十七日,命李勣、许敬宗等人'更共覆按无忌事。’下令重审长孙无忌的案子。

大唐三百年(224):箭已离弦,刀已举起,末日只是个时间问题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次牵头办案的换成了李勣。但李勣自己就是前朝老臣,现在皇上要清算元老派,他避嫌还来不及,出头讲话是不可能出头讲话的。他唯一的作用就是挂个名,表示朝廷对这个案子是认真的,不会轻率办案。真正主办的,还是许敬宗。

这么大个案子,皇上要求重审,还换了主审官,按理总要搞点新东西。起码程序上应该规范一点,不能再象上次那样,连个主犯的供词都没有吧。

实际许敬宗怎么办的呢?他根本没那么啰嗦,'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直接派个人跑趟黔州,取了长孙无忌性命回来交差。

凌烟阁头号功臣、全国官员排名第一的太尉、对李治接班有大功的亲舅舅,就这样随随便便被一个局级干部了结性命。估计到了这一刻,长孙无忌才算真正明白皇权的威力。

案子虽然了结,但还有三个疑问需要解答。

第一个问题:李治为什么如此决绝?

当然摆在面上的原因是争权:老大只能有一个,谁都想说了算,你长孙无忌老霸着权位不放,这也要说了算那也要说了算,连皇上换个老婆也要干预阻挠,不办你办谁?皇上也是种职业,总体属于领导岗位,领导就不能讲情面。到了关键时刻,父子兄弟之情都顾不上,一个舅舅算老几?

另外还有比较隐秘的一点:长孙无忌扶李治上马,正好为自己埋下祸根。

在如此大事上帮忙,不是应该感恩吗?其实,这件事上大概率李治不会感恩,不但没有感恩,反而还会大大地疏离双方感情。

前面我们介绍过,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手下处于一种特殊的、'信而不用’的状态。贞观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挂些开府、司空、司徒之类好听、但无实权的头衔在朝廷里混。你说他无权吧,皇上很信任他,影响力还挺大;你说他有权吧,手里又没有印把子。

李世民是一流的帝王,一流帝王有一流的用人之术,长孙无忌就是个最好的例证。他给长孙无忌最高的荣誉(凌烟阁功臣第一)、官衔(正一品)和信任,对其他大臣是一种威慑和平衡;同时,又不给他具体的事权(不任宰相),顶多算个资政顾问,这样你也翻不起什么风浪。在外戚和朝官之间,他实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用现代术语,这算一种顶尖水平的混沌管理吧。可惜,这种平衡不是每个帝王都能做到的,简直只有没感情的机器人——最高明的帝王才能做到。

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的荣辱进退,就全由李世民一人决定。李世民在,他可以享受这种尊崇,当然也只好甘心接受这种'信而不用’的状态。那要换老板了呢?

正因为有这种背景,贞观十七年的太子废立事件中,一贯'善避嫌疑’(李世民语)的长孙无忌如同换了个人:上窜下跳,拍胸脯、搞串连,反对这个、否决那个,对李世民一会儿打气、一会儿劝谏,软硬兼施,死活要把李治扶上太子宝座。他这么做图的什么?说穿了,第一图'名’,指望继续保有新皇帝的尊崇;第二恐怕图名之外,还想再进一步、搞点实权过过瘾吧。

帝王时代,有这个念头,基本已注定下场不妙,有没有武则天,实在区别不大。

再看李治。李治无论其他方面有多少问题,起码政治智商是没问题的,从太子废立事件就可以看出——一个十五岁少年,身处政治漩涡中心,把自己的角色演得相当到位,简直可以说滴水不漏。难道他看不清长孙无忌这点心思?他表面感恩戴德,内心肯定在说:老舅,我不过你拿权的一个道具而已。试想:谁愿意做道具呢?对拿自己做道具的人,是感恩呢,还是感冒呢?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长孙无忌今日之败亡,正蕴藏在当日定立太子的得意之中;李治今日之决绝,正蕴藏在当日被扶任大位的警惧之中。

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元老派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