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发性骨髓瘤

 山河教育网 2021-07-13




多发性骨髓瘤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后
重点难点
掌握
多发性骨髓瘤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熟悉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类、病理生理和辅助检查,预后
了解
多发性骨髓瘤ISS分期,常用的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概述
þ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系指克隆性浆细胞或产生免疫球蛋白的B淋巴细胞过度增殖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þ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瘤(包括孤立性浆细胞瘤和髓外浆细胞瘤)、浆细胞白血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 、轻链沉积病、原发性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
þ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þ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
þ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血钙增高、感染。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þ病因不明
þ可能因素:遗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抗原刺激等。
þ遗传学的不稳定性:是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明显多变的染色体异常核型。
三、临床表现
(一)骨骼损害
(二)贫血
(三)肾功能损害
(四)高钙血症
(五)感染
(六)高黏滞综合征
(七)出血倾向
(八)淀粉样变性
(九)神经系统损害
(十)髓外浸润
(一)骨骼损害
1.表现:骨痛为常见症状,以腰骶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部和下肢。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2.机制: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失衡。
(二)贫血
常见,多为轻、中度贫血,与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造血、肾功能不全等有关。
(三)肾功能损害
1.表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
2.急性肾衰竭常见原因:脱水、感染、静脉肾盂造影。
3.慢性肾衰竭的原因:
①游离轻链(本周蛋白)沉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
②高血钙;
③尿酸过多;
④肾脏淀粉样变性,高黏滞综合征和骨髓瘤细胞浸润等。
(四)高钙血症
1.表现:食欲不振、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
2.发生机制:溶骨性改变,肾功能不全。
(五)感染
þ正常免疫球蛋白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þ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六)高黏滞综合征
1.表现: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视力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发生机制:
þ血清中M蛋白增多,血液黏滞性高,引起血流缓慢、组织淤血、缺氧。
þ部分病人的M蛋白成分为冷球蛋白,出现雷诺现象。
(七)出血倾向
1.常见表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
2.发生机制:
①血小板减少,且M蛋白包在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②凝血障碍:M蛋白与纤维蛋白单体结合;M蛋白可直接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
③血管壁因素: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损伤血管壁。
(八)淀粉样变性
þ少数病人可发生。
þ常见舌体、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皮肤苔藓样变、外周神经病变、肝肾功能损害等。
þ心肌淀粉样变性可猝死。
(九)神经系统损害
1.表现:肌肉无力、肢体麻木、痛觉迟钝等;严重者可有脊髓压迫。
2.病因:包括骨髓瘤细胞浸润、肿块压迫、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单克隆轻链和(或)其片段的沉积等。
(十)髓外浸润
1. 肝、脾、淋巴结和肾脏多见:肝脾肿大一般为轻度。
2.其他组织:如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睾丸、肺、皮肤、胸膜、心包、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
3.口腔及呼吸道等软组织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血象
þ多为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þ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晚期可见大量浆细胞。
þ血小板计数多正常,有时可减少。
(二)骨髓
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大小形态不一,成堆出现,可见1~4个核仁,可见双核或多核浆细胞。
(三)血M蛋白鉴定
血清中出现M蛋白是本病的突出特点,常用以下方法检测分型:
①血清蛋白电泳;
②免疫球蛋白定量;
③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定量检测;
④轻链定量,轻链κ/λ比值;
⑤血清免疫固定电泳;
⑥血清游离轻链定量及受累与非受累游离轻链的比值。
(四)尿液检查
þ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þ24小时尿轻链、尿免疫固定电泳检测。
þ约半数病人尿中出现本周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
þ本周蛋白即从病人的肾脏排出的轻链,为κ链或λ链。
(五)血液学检查
1.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
2.血清β2-微球蛋白
3.血清总蛋白、白蛋白
4.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5.肌酐(Cr)和尿素氮(BUN)
(六)细胞遗传学
þFISH敏感性好。
þdel(13)、亚二倍体、t(4;14)、del(17p)、t(14;16)、t(14;20)等提示预后差。
(七)影像学检查
骨病变X线表现
①典型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的溶骨性损害,常见于颅骨、盆骨、脊柱、股骨、肱骨等处。
②病理性骨折。
③骨质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
四、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

需满足以下第1条及第2条,加上第3条中任何1项

1.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和(或)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

2.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M蛋白

3.骨髓瘤引起的相关表现

(1)靶器官损害表现(CRAB)

       1)[C]校正血清钙>2.75 mmol/La

       2)[R]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40ml/min 或肌酐>177μmol/L)

       3)[A]贫血(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下限20g/L或<100g/L)

       4)[B]溶骨性破坏,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片、CT或PET/CT)显示1处或多处溶骨性病变

(一)诊断标准

3.骨髓瘤引起的相关表现

(2)无靶器官损害表现,但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指标异常(SLiM)

       1)[S]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60%

       2)[Li]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100

       3)[M]MRI检查出现>1处5mm以上局灶性骨质破坏

注:a 校正血清钙(mmol/L)=血清总钙(mmol/L)-0.025×血清白蛋白浓度(g/L)+1.0(mmol/L)

无症状性骨髓瘤需满足以下第3条,加上第1条和/或第2条

1.血清单克隆M蛋白≥30g/L或24 h尿轻链≥0.5g

2.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60%

3.无相关器官及组织的损害(无SLiM、CRAB等终末器官损害表现,及淀粉样变性)

(二)分型
根据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IgA、IgD、IgM、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及不分泌型
每一种分为κ型和λ型
(三)分期
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和国际分期体系及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分期
1.Durie-Salmon分期体系

Durie-Salmon分期体系

分期

分期标准

Ⅰ期

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血红蛋白>100g/L


2.血清钙≤2.65mmol/L(11.5mg/dl)


3.骨骼X线片:骨骼结构正常或骨型孤立性浆细胞瘤


4.血清骨髓瘤蛋白产生率低:1)IgG<50g/L;2)IgA<30g/L;3)本周蛋白<4g/24h

Ⅱ期

不符合Ⅰ和Ⅲ期的所有病人

Ⅲ期

满足以下1个或多个条件


1.血红蛋白<85g/L


2.血清钙>2.65mmol/L(11.5mg/dl)


3.骨骼检查中溶骨病变大于3处


4.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产生率高:1)IgG>70 g/L;2)IgA>50g/L;3)本周蛋白>12g/24h

亚型


A亚型

肾功能正常,肌酐清除率>40ml/min或血清肌酐水平<177μmol/L(2.0mg/dl)

B亚型

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40ml/min或血清肌酐水平≥177μmol/L(2.0mg/dl)

2.国际分期体系(ISS )及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

分期

ISS的标准

R-ISS的标准

血清β2-微球蛋白<3.5mg/L,

白蛋白≥35g/L

ISSⅠ期和非细胞遗传学高危同时LDH水平正常

介于Ⅰ期和Ⅲ期之间

介于R-ISSⅠ期和Ⅲ期之间

血清β2-微球蛋白≥5.5mg/L

ISSⅢ期同时细胞遗传学高危*或者LDH水平高于正常

注:*细胞遗传学高危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出del(17p),t(4;14),t(14;16)
Durie-Salmon分期体系
(四)鉴别诊断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2.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
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
4.AL型淀粉样变性。
5.引起骨痛和骨质破坏的疾病。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1.对有症状的MM应采用系统治疗,包括诱导、巩固治疗(含干细胞移植)及维持治疗。
2.对适合自体移植的病人,诱导治疗中避免使用干细胞毒性药物。
3.无症状骨髓瘤:暂不推荐治疗。
(二)有症状骨髓瘤的治疗
1.诱导治疗:年龄、体能及共存疾病状况决定病人是否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候选病人诱导治疗不宜长于4~6个疗程。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肾功能不全及老年并非移植禁忌证;早期移植无时间生存期更长。
3.巩固治疗:诱导治疗或移植后获最大疗效的病人,可采用原诱导方案短期巩固治疗2~4个疗程。
4.维持治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沙利度胺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年轻、高危、复发难治病人可考虑。
6.支持治疗:骨病、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感染、凝血/血栓、高黏滞血症等的治疗。
þ自然病程具有高度异质性。
þ生存期差别较大,中位生存期约3~4年,有些病人可存活10年以上。
þ影响预后的因素有:
Ø年龄;
ØC-反应蛋白水平;
Ø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
Ø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
Ø肾功能;
ØISS及R-ISS分期;
Ø细胞遗传学异常等。
本章小结:
l浆细胞病包括: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瘤(包括孤立性浆细胞瘤和髓外浆细胞瘤)、浆细胞白血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沉积病、原发性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
l多发性骨髓瘤其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绝大部分病例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的分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


---------------------------------------------------------

以下是可爱的原创凑字数内容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内科学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为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