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最起码要有这个本事!无数人脑筋死板的原因就是欠缺它……

 曾仕强 2021-07-13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3052戳上方蓝字关注

|全文共25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有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有变化才会进步。

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中,每一个人也应该不断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变化,适应时代要求。

而且长久以来,我们中国人是最擅长变的,我们一直生活在花样多、变化大,虽然乱中有序,却需要处处小心的中国社会,培养出了随机应变的民族个性。

但是,现受西方等诸多思想的影响,似乎现在的我们越来越不会变、不懂变了。

其一,西方人一切按规矩办事,让很多人痛恨中国人花样多、变化快的行为,渐渐脑筋僵化,越来越不灵光。

其二,西方人求新求变的思想,很容易狂妄自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计后果的求新求变是很危险的事情。

有时候不变还好,一变就天下大乱了。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变化之道都秉持四个字:持经达变。我们知道必须要变,也知道不能乱变。

就是有一套方法来变,而不是想变就变,拼命鼓励大家变。变要到正道上,才没有各种后遗症。

那么,具体如何来变?今天我们分享4点。

1

先求规规矩矩再求应变

变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每一个人都先规规矩矩,然后才想合理的变化。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人持经达变,经就是规矩,方圆才是变化。

不守规矩,心只想到私人的利益而乱变,造成无法收拾的结果,令人厌恶。

应变是必要的,只要变得合理,就是正当的行为。然而应变的基础,是“守规矩”。

换句话说,做事之前先想合法不合法,只允许在合法的范围内应变,不能够逾越法律规定而乱变。

法的范围,可以看成是品质管控的上下限,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作合情合理的应变,才是正道,为众人所欢迎,而且不会违法、犯法。

与人沟通和行动时,先由合情入手,作为桥梁,比较容易导入合理合法的范围。这样执法,比较不伤感情。

当然守规矩不能忘记应变,否则成为“公事公办”,是一种办公心态而不是办事精神。

总有一天,当自己需要找人帮忙时,虽然合法,也会受到冷漠的回应,以致大伤感情。

实在没有办法时,把“法”摆在前面,这样已经是真小人,比君子差了 一截。

守法不过是为人做事的基础,并不能代表做人做事的全部。守法之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譬如衡情论理,便是应变的具体表现。

只要不投机取巧,当然可以合理变通。

2

要明辨应该或不应该变

变的第二个要求,是分辨应该变的事宜,才可以变;不应该变的事情,要切实遵守规矩,不可以变。

例如公共秩序、交通规则,都是居于大家的安全和方便,大家照着去做,何必一定要擅自应变?当然,有关的规定,必须力求合理,大家才乐于遵守。

应该不应该,原本是中华文化的最高检验标准。

大家行之日久,只把它用在变得合理与否,好像合理就应该,不合理便不应该。却忘掉了这种考虑之先,要问一问应该不应该变?

若是不应该,等于大前提确定,后面那些怎样变才合理,已经不必考虑。

凡事先问“应该不应该变”,比如遵守红绿灯指示,根本不应该变,那还考虑什么呢?

在十字路口,人变得呆一些,大家都安全。就算对个人稍微不方便,吃一点小亏,也没关系,这才是君子所应为。

不应该变时,吃亏也无所谓,这才是大智若愚。

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当傻瓜,只有傻瓜才会在不应该聪明时表现聪明,因为他搞不清楚什么叫作“时”,什么叫作“中”,所以无法找到此时此地合理的“时中”。

不必时时求变,也用不着永远求新,那样太费神,耗费精力。应该变才想办法,不应该变时,不必伤脑筋。

当今社会,自认为聪明的人太多。我们建议大家做傻瓜,便是针对时弊所做的一种变通。

多一些自愿吃亏的傻瓜,社会才可能有秩序,人间才会更为美好。

3

因公而变,勿为私而变

变的第三个要求,是要为公而变,尽量不要因私而改变。

一般人刚好相反,遇到公家事务,马上提醒这是“公事”,公事公办,应付过去就好,何必伤脑筋?

碰到自己的私事,人立刻精明起来,千思百虑,总要变得对自己有利,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空有脑袋,此时如果不用,更待何时?

变通,变通,是变得令自己更通畅,更有利吗?办公事先找法令,认为只要依法有据,好坏由他,关我什么事?

处理私事时,央三托四,钻法律漏洞,游走于法律边缘,鼓动群众势力,一心求变,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因公而变,动机自然纯正;为公设想,公众受惠,自己所花时间和精力,也比较有价值。

因公而应变,不牵涉私利,这时脑筋会清醒得多,思虑也周全得很,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呢?

大家为公,人人受益,个人终究也得到好处。想得远一些,公私到头来还是会合一的。

为私而变,不免私心,以致私而害公。若是私利与公利一致,大可扩大范围,推己及人,公私一并处理,岂不更有意义?

“私”字写起来不如“公”字正,更谈不上四平八稳。可惜一般人私而忘公容易,公而忘私很难。

因公而变是正道,为私而改变是偏道。人人走正道,社会自然和谐。

当然,走不走正道,完全由自己决定,别人奈何不得。

但是,只有走正道的应变,才能免于后遗症而获得善果,自私自利,终有恶果。

4

可以含糊地变,结果却应很清楚

变的时候,可以是含含糊糊的,但是结果必须清清楚楚,大家才能够了解而密切配合。

中国人是太极思维,经常含含糊糊,令人弄不清楚。


从电视上看,美国总统说起话来,清楚、明确而具体。

中国人都知道,一个人能当到总统,位置高而权力大,说话越含糊,就越不容易出错,因此也越安全有利。

中国人做人做事弹性大,随时准备改变,怎么能够一开始就说得那么清楚明确?

将来有所改变,遇到人家以“诚信”原则来责问,岂非自讨苦吃?

所以,中国人很难透明化、台面化,不一定要黑箱作业,照样要含含糊糊。

比如我们常听人说:“不主张如此,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说完哈哈而笑,不是更安全一些?

其实,含糊是表面的一种掩饰,内心应该清清楚楚,才是“有充分准备”“知道怎样因应”“预测结果如何”“否则自有补救方法”的中国人,而立于不败之地。

含糊是过程,因为明朗化不便于也不利于变化,但是结果必须清楚,才能昭信于人。

含含糊糊之中,让人看得清清楚楚,这才是功夫。

还是那一句话:应该含糊时,不可以清楚;应该清楚时,不可以含糊。两者交互,相辅相成,才能随时随势而变。

最后的结果,当然清清楚楚,用不着大家操心,因为水落必然石出。

应变的过程最好有一些含糊,但是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见真功夫。

  

实际上,能变善变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你要会变,随机应变,变得合理,才是真本事,才能处处受人欢迎。

变化大、花样多、弹性好、适应力强,是千年的文化传承赋予我们的智慧。

要想运用得合理,必须在日常为人处事中,按部就班,耐心地磨炼,才能学会精准而快速的应变功夫。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