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一座古城,差一点被沙漠吞噬,如今重获新生

 新用户33836C5M 2021-07-13

大槐树
    

    在大明朝,北方边陲重地,曾经为了抵抗蒙古民族的入侵,而修建了众多的城堡。其中有这样一座古城,历经500年风霜雨雪,依然不倒。可惜在边塞苦寒之地,一步是草原,一步是沙漠的地方,常年累月被风沙吹袭,黄沙悄悄的爬到了城下,已经是黄沙围城。稍加时日,一座明代古城,必然成为一片戈壁。

在古城下面上演了一场沙退人进的斗争场面。如今这座明代古城重获新生,这座古城的名字叫右卫城。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右玉县,在这里左云右玉,都是当年大明朝的边防重地。右卫城曾经就是右玉的县城所在地。如今县政府搬走了,留下了一座明代古城。

右卫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这里开始修筑城池了,叫善无城。后世一直是个重要的地方。后来战火和岁月的侵刷,只剩残垣。

到了大明朝洪武年间,在善无城的基础修建了城池,历时15年才得以修完,起名——右卫城,大明朝国力强盛的时候,就开始修筑边墙要塞,所以在嘉靖朝时,对右卫城进行了修建,

经过隆庆皇帝的初步改革,东南沿海开关了,税收的银子来了;西北也不打仗,互市也开了。万历三年,正是万历中兴之时,张居正力主改革的时候,国家有钱了,把更多的钱投到了西北边防线的建设上来。就是这个时候,右卫城以前只是土城,如今外面全部砌砖,从而更加坚固,壮观。

过去守边可是一件苦差事,这里过去都是边塞苦寒之地。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叫王越,就写下了一首诗《关外吟》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可见守边不易啊!

     右卫城就是众多边塞古城之一。地处塞外,狂沙四起,黄沙在高大的城墙下止步了,年复一年,黄沙越来越多,大有黄沙围城的架势。如任由黄沙发展,右卫城,终究会被黄沙吞噬。

       1956年,右玉人民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到1964年,开展了三次大会战。如今黄沙止住了脚步,右玉周围一片绿海,森林覆盖率以前不到0.3%,如今是52%。这就是右玉精神。

       如今右玉古城有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城楼部分已经整修完毕,一座新的右卫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右卫城保存基本完整,城门有瓮城和城楼。

万历三年的石匾“镇远”。

城内格局也是基本保存了下来,

里面古迹众多,最著名的就是建于明代的宝宁寺。

宝宁寺的名气之所以大,就是这座寺院内曾经供奉一套最为完整的水陆画。

     这套水陆画珍藏于山西博物院。成为了山西博物院中最为重量级的文物之一。这套画出自明代皇家。

      明英宗土木堡之战,由于皇帝的错误指挥,大明朝的精锐部队全部打光了,死了好多将士,皇帝成了俘虏,后来明英宗再次掌权当了皇帝,

     年号就是天顺。为了安抚边境,就命宫廷画师,绘制了这堂水陆画,安放于右卫城宝宁寺内,超度守边将士死难者的亡灵。从而安抚守边将士。是否带有明英宗的忏悔之心,就不得而知了。这堂水陆画太精彩,绝对是国宝。

 

 

宝宁寺如今在右玉中学内,门口就很有时代特色。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宝宁寺现存前后两座殿宇。

几百年来由于建设等原因,周围地面不断升高,如今宝宁寺在坑内了。

宝宁寺大殿,

斗拱

 

殿前还残存一只石狮子和一个石碑底座的“王八”,500年相互作伴。

古城内,建国后那个时代的建筑物很多。“必须把粮食抓紧”

 

“备战备荒为人民”。

还有一座粮库,如今改造成画院了。

 

 

500年古城几度兴废,站在城墙之上,脚下就是500年的历史。

当大爷,赶着牛从城门穿过,

 

回想大明朝在此地的金戈铁马,500年弹指一挥间,你我都是匆匆过客。

还是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探寻深藏于民间的文物古迹,

揭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遗存

喜欢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吧!你的关注和转发,就是对作者的最大的支持。

你的转发,你的朋友会感谢你。

文中广告,动动手指,点击一下。谢谢!

同类精品文章,相信你也喜欢

一座古城号称天下劲旅,打仗就没有服过!康熙皇帝称赞:“千秋忠勇”。

一座古城反对大清朝,10万人和城墙都被砍头,如今重回大明朝!

赵云故里,河北正定古城。文物荟萃,值得向大家推荐。

来一次大明古堡的探秘之旅,离北京很近哦!

探寻1600年前,匈奴人建立的国都,如今深藏于边塞之地

北京西部的镇边城、长峪城、白羊城合称边关三城,镇边城保存最为完整,你来过吗?

昌平有一座城叫长峪城,是明代保卫京师所建,隐藏在大山深处。长峪城你来过吗?

北京旁边的古城——鸡鸣驿站

北京建了一个山寨古镇,去的游客真多,其实北京也有真正的古镇。

一座城,被世界记忆了500年。

 作者:大槐树,70后,北京土著,民间古迹的记录者。 热爱文物古迹,喜欢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老东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古迹的美丽;四海漫游路上的探路者,喜欢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给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更多的历史,更多的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