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雷厄姆多德部落与他最优秀的学生-《巴芒演义》读后感》

 仇宝廷图书馆 2021-07-13

图片

电子游戏竞技行业有一条铁律,好游戏的标准是:入门很容易,但入手之后发现上升空间特别大,天花板很高。相反,一个很差的游戏表现是:入门很难,但一旦入门,发现里面没什么东西。

老唐和他的《巴芒演义》就诠释了什么是一个好的投资:入门很容易,精通很难。

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投资书籍当中,我认为《巴芒演义》的可读性是极强的,即使是对投资没有太多积累与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从中找到许多乐趣。如果你二刷、三刷之后,每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尤其是我们在投资的道路中不断的前进,阅读了更多的书,有了更深刻的投资认知,在投资中有了更多的教训与收获之后,再回过头来阅读此书,又能从中找到新的营养成分。

如此,这一定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再说老唐其人,关注老唐公众号时间不短,初识不久,虽然知道此人是曾经的某球论坛大V,但更多了解确是此人的两个标签:1、爱老婆;2、减肥狂人。我猜想,如果把老唐公众号的文章进行智能词排序,最多的两个词应该是“领导”与“跑步”。

这是投资的正确方式吗?这我曾经的认知有差异。我曾经学习与理解的投资,应该或多或少具有如下特征:

1、非常繁忙:代表人物彼得林奇。每年走访200多家企业,阅读700份以上财务报表,年纪不大就满头白发。

图片

2、交易频繁:代表人物利弗莫尔。华尔街的投机高手,投资嗅觉异常灵敏,善于捕捉股市的信息,赌性极大,看到机会就会重仓。几次破产,又几次卷土重来,一生跌宕起伏,结局引弹自杀。

图片

3、充满狼性:代表人物索罗斯。国际间金融炒客,在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搜刮了许多国家的财富。

图片

我相信大部分MBA学校对于投资的课程也是如此态度,因为我所在的金融学校就是如此。

一个内心平静爱老婆爱跑步的微微丰满的中年男人会是一个好的投资人吗?他的书阐释的是正确的投资之道吗?

我的答案很明确,是的?

正如文前所说,一个好的游戏是入门容易,但天花板很高。真正的投资其实也是入门容易,但达到高度是很难的。

投资真的是入门容易吗?那些商学院的投资书籍不都是很难的吗?

巴菲特此生最爱的书籍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所著的针对投资小白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值得一提的是,68岁的巴菲特199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演讲的时候,还直接引用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内容,可见对此有多么喜爱。《聪明的投资者》可是一本内容相对简单的书,不用花多少时间,都能读懂书中内容,当然,精通他可能需要花去你一生的经验。

对此,巴菲特和芒格也曾经在股东大会上回答提问者:投资其实道理很简单。芒格甚至调侃地说: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要是拿到商学院去说,最多一周就能说完。(隐含表示商学院的投资理论都是复杂而没有任何价值的。)

在《巴芒演义》这本书中,你看不到彼得林奇般的异常繁忙,看不到利弗莫尔般的交易频繁,也看不到索罗斯般的充满狼性,(虽然他们都在书中出现过),只有内心平静、不断自我提高、阅读一份又一份报表、建立一套稳健的投资体系,从而实现稳健的财务收益。

我印象深刻的是投资大师施洛斯,取得了将近50年年化20%的收益率,但他的工作环境简陋的让人难以相信:

1955年底,施洛斯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辞职开创自己的投资基金。他占用布朗公司一处狭小的区域,放下一张办公桌,在里面运营了18年。(摘自《巴芒演义》第44页)

施洛斯的学历背景与性格,也与许多我们认为的投资大师不同:他只有高中学历,性格内向而胆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施洛斯有如此大的成就,老唐解释道:

对自己性格优劣势的清醒认识,其实也是一种能力圈,甚至是更重要的能力圈。从这个意义上讲,施洛斯是真正的大师,是能力圈原则的忠实拥趸,是自我认知的典范。他将格雷厄姆提出的原则在其中一个具体方向上进化到极致。尤其是在收益率持续几十年超越市场的现实下,依然坚持认为自己所做的就是最简单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统计工作,完全没有自我膨胀。这种自我认识自我约束的能力,恐怕才是一种真正罕见的能力。(摘自《巴芒演义》第51页)

书中,还给我们投资者指明了一条可复制的晋升之路:

图片

先说说格雷厄姆的成长路径:

1、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求学生涯,学习努力,以优异成绩毕业;

2、应家庭贫困,拒绝了学校的留校邀请,被学校推荐到华尔街做债券推销员;

3、格雷厄姆如饥似渴学习一切债券知识,成为小有名气的“铁路债券的活动说明书”,晋升为证券研究员;

4、借助研究员身份利用一切机会搜寻可以帮助分析企业质量的资料,找到了许多企业定价错误,建议公司和客户进行投资,并获利;

5、格雷厄姆通过一个又一个成功案例为自己获得升职加薪,并且开始有金主委托资金由格雷厄姆管理;

6、被公司提升为初级合伙人;

7、格雷厄姆辞职创业,成立格雷厄姆投资公司;

8、一边投资一边不断在市场中分享投资机会,让许多人获得了财富增值;

9、热心的给朋友们分享投资机会,因此被朋友们推荐认识了诸如丘吉尔、艾森豪威尔等大咖;

10、不断寻找、分析与总结投资信息与经验,并出版名著《证券分析》与《聪明的投资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开设投资课程等等。

这份经历,就是一个屌丝成长成为行业巨咖的可复制成功之路,格雷厄姆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长:

1、不断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用自己的专业获得身边朋友和市场的认可;

3、坚持分享自己的知识与信息,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知名度,也让读者获得知识的增长;

4、成功的果实越来越大,认可自己的人越来越多,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就是一个个人成长的能力滚雪球。

那么巴菲特的成长路径呢?这就是本书《巴芒演义》最重要的部分了。

少年巴菲特大概从6岁起,就尝试了各种赚钱方式,从杂货店购买可乐、口香糖然后挨家挨户推销赚差价;在体育场卖花生米和爆米花;在小区捡废书报卖给收购站;销售邮票、台历、杂志等等。少年巴菲特通过这些经营,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赚到了50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万元人民币)和一个农场(出租给了农户,并与20岁时翻倍卖出)。

在父亲的要求下,巴菲特把精力调整花在学业上,以350名学生中第16名的排名从高中毕业,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巴菲特想去哈佛商学院深造,不过哈佛拒绝了巴菲特。巴菲特不得已只能翻阅其他学校的介绍。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

阅读之后,巴菲特反复读,甚至到了可以背诵的地步。他明白了,股票投资是具备逻辑,可以理性计算,并且充满确定性的。于是,巴菲特终于确信自己可以通过投资实现自己的富翁梦想。

1950年秋,20岁的巴菲特来到纽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新生。

图片

巴菲特的聪明和勤奋,深深得到了多德教授的喜爱。

格雷厄姆习惯于在课堂上分享他自己的投资公司正在投资或者打算投资的企业作为分析案例。有次课堂上,格雷厄姆分享了一个投资机会,格雷厄姆判断某家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巴菲特立即投入资金买了25股。买入不久,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在股东大会现场,巴菲特碰到了格雷厄姆投资公司的员工沃尔特·施洛斯。

图片

回到巴菲特的求学生涯,巴菲特一边如饥似渴的吸收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一边积极主动关注格雷厄姆投资公司持有的股票,他发现格雷厄姆投资公司重注购买了一家保险公司--盖可保险,并亲自担任董事长。格雷厄姆投资公司的员工戴维森看到了这家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于是从格雷厄姆投资公司跳槽到盖可保险并担任投资主管。巴菲特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驱车来到盖可保险,与戴维森交流了将近5个小时。

通过这5个小时的交流,巴菲特完善他的投资逻辑,并且贯彻至今,即找到利息低廉的长期资金,然后将其配置在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高回报企业上。

巴菲特行动力非常强,交流回来后,立马卖掉手中持股,买入350股盖可保险股票,大概投出全部身家的三分之二。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格雷厄姆并不待见巴菲特这位学生,但巴菲特仍然积极学习并且贯彻格雷厄姆的投资逻辑,并且用行动实施甚至深化这种理念。

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格雷厄姆算是承认巴菲特是那一届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个,然后果断的拒绝了巴菲特来公司工作的要求,并且建议巴菲特去类似宝洁这样的大型企业找一份工作。因为格雷厄姆判断道琼斯指数会跌到200点以下,认为届时巴菲特就可以来公司进行投资行为了。

巴菲特并不认可他尊敬的导师格雷厄姆这个判断,事实确实如此,在这时候,道琼斯指数再也没有回到200点以下了。

巴菲特不能如愿以偿做股票投资,只能去经纪人,但巴菲特内心并不喜欢,一直郁郁,他不太喜欢这份需要怂恿客户买卖的工作,他更希望帮客户挣钱,而不是挣他们的钱。

于是巴菲特继续效仿自己的导师,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一门夜校课“稳健的股票投资”,巴菲特经常将自己分析的股票分享给客户和学生,并且大部分都比较成功。这个行为为巴菲特在奥马哈攒下了第一批忠实的“粉丝”。

图片

1954年,巴菲特终于如愿以偿加入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公司当时一共只有8人,除掉合伙人、会计和秘书,真正干活的,只有巴菲特和施洛斯(前文有介绍),他们的工作,是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办公室里,翻阅《穆迪手册》《标准普尔手册》以及其他能搜寻到的一切股份公司的财报数据。按照格雷厄姆提出的捡烟蒂要求,阅读、统计和计算,一旦发现有符合要求的公司就汇报给格雷厄姆,由他拍板买还是不买。

这期间发生了几件重要投资事件,影响了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巴菲特与施洛斯的未来发展。

下面说说特别重要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有家老牌的巧克力片制造公司,大股东兼老板寻求出售,找到了格雷厄姆。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因为这家巧克力片公司库房里有一大堆账面成本非常低廉的可可豆,但因为对下游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无法因为可可豆处于暴涨行情的基础下提高产品价格。而如果将可可豆直接在市场卖出,则会面临52%的超高所得税问题。格雷厄姆详细了解之后,表示毫无办法。随后,这家公司老板找到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找到了税法中的漏洞,即如果公司缩小经营范围,将退出业务对应的库存分配给股东,则可以享受免征所得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高人是杰伊·普利兹克,是美国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凯悦酒店集团的老板。)

图片

这位高人打算提升自己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以此提供了一个有明显套利机会的方案。格雷厄姆把它交给了巴菲特去落实,但巴菲特从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认为纯粹套利赚钱空间非常有限,通过套利行为持有股票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并且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这个建议直接被格雷厄姆否定,并且告诫巴菲特这是投机者干的事。

巴菲特并不认可导师兼老板格雷厄姆的建议,一边按照格雷厄姆要求的方案替公司套利,一边自掏腰包进行了重仓持有。这次交易中,格雷厄姆投资公司赚到了444美元,而巴菲特赚到了1.3万美元。

这是一次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因投资理念不同而产生的巨大收益差异。

第二件事: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共识的看上了一个投资机会,于是格雷厄姆投资公司买入该公司股票。格雷厄姆的操作习惯是购买后静静等待市场发现,待股价上涨后卖出。巴菲特认为应该主动一点,找被投资企业进行交流,推动他们做“某种正确的事”。

这个行为遭到了格雷厄姆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种获取内幕消息的欺诈行为。

巴菲特不顾格雷厄姆的反对,独自去了被投资企业,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该企业准备进行一笔大额分红,分红金额超过了股票价格。

巴菲特因此获利超过2万美元。

这两件投资行为,以及一些其他的事情,暴露出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师徒之间投资理念存在巨大分歧,也在巴菲特的心中埋下了重新审视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的种子。

巴菲特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格雷厄姆的认可。1956年,格雷厄姆准备退休,打算邀请巴菲特成为新的合伙人。不过此时巴菲特已经对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产生了疑问,对于其风险观也萌生不认同之感,因此拒绝接过格雷厄姆投资公司接班人的大旗,准备自起炉灶。同期,格雷厄姆投资公司另一名员工施洛斯,因感到不受重视,也提出离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1956年,巴菲特拒绝了格雷厄姆的邀请,回到家乡奥马哈小镇,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内,先后成立了11家合伙基金,拥有近百名投资人,管理资产达到720万美元,并且提前5年实现了“35岁时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

在成立第五家合伙公司时,巴菲特去投资人家里讲了一个多小时,巴菲特眉飞色舞的进行介绍,投资人其实没有听进去。结束之后,却写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给巴菲特。原因是有位小朋友经常去他家里翻自己的书架,这位投资人非常喜欢这位小朋友,而巴菲特给他的感觉和这位小朋友特别像,因此徒生好感,直接给了巴菲特十万美元让他打理。

这位小朋友,就是巴菲特日后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

图片

1958年,巴菲特被老婆苏珊所逼,花了3.15万美元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还花了1.5万美元进行装修。巴菲特很有自信原本这些钱可以让自己未来获得非常大的财富,投入到低回报的房产投资中属于一笔不划算的投资,所以心痛不已。好在巴菲特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书房,苏珊把书房的墙壁上贴满了印有美钞的墙纸,巴菲特每天都在美钞的包围中,惬意的阅读和思考。

巴菲特管理的合伙基金,不断给投资来带来高回报,高回报同时吸引了新的资金。

1967年,合伙基金的规模超过7000万美元,属于巴菲特个人所有的资金接近了1000万美元。1967年和1968年,两年收益率分别达到了35.9%和58.8%,远远超过指数19%和7.7%的涨幅。

1969年5月,此时道琼斯指数970点,基本接近3年前的历史高点1001点,巴菲特怎么都找不到符合投资标准的投资对象,巴菲特内心有点郁郁,萌生解散基金的想法。

巴菲特打算解散基金,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标的物,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竞争对手的影响,其中包括一名中国人。

图片

这个中国人叫蔡志勇,出生在上海,1949年,20岁的蔡志勇来到美国读书,在波士顿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毕业后,进入富达基金公司任证券研究员。蔡志勇急切的想在投资界留下自己的声音,他认为,投资者不会因为基金经理号称规避了风险而付费,相反,当基金经理帮助客户实现高回报时,客户不会看见背后的风险,资金反而会大量涌入,大方的支付管理费。这种激进的投资思维,正好碰上了1952年的美国牛市开启,为蔡志勇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大门。

蔡志勇擅长图表分析,加上其激进的风格与巴菲特不同,偏好投机与风险,因此进行了大量投机与冒险性投资,在牛市中,蔡志勇管理的富达基金收益颇丰。1959年、1960年、1961年的投资收益超过了50%,而巴菲特同期收益只有25.9%、22.8%与45.9%,完全落后蔡志勇。

(不过,蔡志勇管理的基金,1969年亏损36.8%,1970年亏损28.8%,1974年,累计亏损70%,基金规模迅速缩水了70%。当然,这是后话)

由于市场火爆,且存在许多蔡志勇之类的激进投资经理,因此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并不怎么闪亮,部分投资人对巴菲特保守投资风格表示不满。1967年,道琼斯指数涨幅19%,而巴菲特基金收益率高达36%的时候,次年1月仍然有160万美元的资金退出了巴菲特合伙基金。

1969年开始有人质疑巴菲特的能力,开始根据“别人的言辞”来评判巴菲特。

巴菲特很清楚自己的投资认知与能力圈,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大部分基金经理不一样,自己的投资“绝对没有任何亏钱的可能”,巴菲特也很清楚,没有亏钱可能的前提是长期,短期能否战胜市场,巴菲特并无把握,如果没有长期资金,巴菲特认为有可能会被逼到跟随市场先生的疯癫步伐买入或卖出。

所以,巴菲特萌生寻找长期资金的想法。

巴菲特选择在1969年解散基金,不仅仅因为上述略带负面的情绪,从理性角度来看,他已经具备了三大条件:

第一:巴菲特通过13年代客理财的业务,积攒了2650万美元的财富。此时巴菲特只有39岁,已经具备了摆脱客户资金的能力;

第二:从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到1969年,道琼斯指数上升了5倍,市场中很难找到足够的烟蒂去配置过亿美元的庞大资金。巴菲特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放弃烟蒂模式,要么缩减资金规模;

第三:查理·芒格给了巴菲特持久的推动力与精神鼓励,让巴菲特的目光不再局限于烟蒂股,他开始考虑和伟大企业长期共存的模式。

终于,轮到查理·芒格登场了。

图片


芒格家族地位显赫,和巴菲特的中产阶级家庭不同,芒格家族的社会层次非常高。芒格的爷爷托马斯·芒格在45岁时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亲自任命为联邦法官。芒格的父亲是个律师,他有个至亲好友,是当地知名的医生,芒格小时候经常和医生的几个儿女一起调皮玩耍,也经常翻阅医生书架上的书籍,医生甚是喜欢小芒格。多年后,刚出茅庐的年轻巴菲特拜访这位医生,试图发展医生为他的投资人,医生并没有听进去,但感觉巴菲特身上有芒格的影子,于是二话不说开了一张10万美金的大额支票交给巴菲特。

查理·芒格生于1924年,芒格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院毕业之后,先在MPG律师事务所工作到1962年,然后和同事一起离职创建“芒格和托尔斯律师事务所”。芒格工作很拼很努力,同时还做房地产开发生意,结交了很多有价值的朋友,并且赚到了140万美元。

巴菲特和芒格正式相识于1959年,首次碰面后,两人就很快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巴菲特说:是查理推动我在投资领域从猿进化成人,如果没有他,我会比现在穷的多。

芒格则被巴菲特的投资所影响,1962年拿出全部积蓄约30万美元,和客户和牌友杰克·惠勒成立惠勒-芒格合伙公司,照搬巴菲特合伙基金模式,替亲戚、朋友、同事和客户打理投资。

芒格刚接触投资,投资体系受到了巴菲特的影响,走的也是格雷厄姆的捡烟蒂路线。不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是从学院毕业直接进入投资行业,属于学院派投资者。而芒格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他把他的经商经验结合投资理论,轻松的发现了一些“尝试”:

第一、有些生意天然就更容易赚到钱;

第二、同样的生意,由不同的人管理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

第三、越是优秀的人,找律师处理麻烦的概率越低;

芒格认为,通过捡烟蒂的投资方式找到的被投资企业,就像生活中麻烦不断的人,注定解决了一个麻烦,后面可能跟着一串麻烦。在芒格看来,烟蒂投资就类似于寻找一些烂人,和他们做完一次生意就绝交,再重新寻找下一波烂人,周而复始。一旦资金量变大,必然面临心力交瘁的困境,活得非常累。

相反,买入那些由优秀的人掌控的优秀企业则不同。优秀企业和优秀的人一样,因为优秀所以更优秀,反而经常挑战成就的上限。投资者买下优秀企业后,往往并不需要再做什么,只要坐享优秀者努力的成果就好了。好人、好企业不断用自身努力制造惊喜,而烂人、烂企业则经常给我们制造惊吓。

芒格经常对巴菲特说:格雷厄姆有些思想非常愚蠢;他的盲点在于总是认为未来充满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

巴菲特说:格雷厄姆教会我买便宜货,而芒格把我推进了不要光买便宜货的投资方向。他让我视野变得更开阔。

巴菲特内心逐步接受了以合适价格购买优质企业,开始尝试把格雷厄姆和查理的投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对喜诗糖果的投资。

1972年,伯克希尔买下了喜诗糖果。当时卖方报价4000万美元,账上有1000万美元现金,真实报价即为3000万美元,但账面净资产约为700万美元。最终伯克希尔用2500万美元收购了净资产只有700万美元的喜诗糖果。

图片

这事情如果被格雷厄姆知道,一定会被巴菲特这个叛逆学生气晕。

巴菲特买下喜诗糖果后,并不干涉其经营,也未进行人员调整。其后十几年,喜诗糖果年度净利润从1972年的208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00万美元,累计为伯克希尔贡献利润13.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喜诗糖果不依赖于资本投入,公司产生的几乎每一分现金,都可以回流给伯克希尔,让巴菲特不断进行投资。巴菲特尝到了甜头。

巴菲特没有读过法律专业,芒格给巴菲特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法律意见,并且提供给巴菲特许多高质量人脉资源,芒格总是能够迅速看到问题的本质,能迅速看到巴菲特投资决策中的缺陷,这无疑给了巴菲特一面很好的镜子来审视自己的投资。而巴菲特极度专注于投资,在投资领域有及其深度的思考,也让芒格不断增加了投资知识。

巴菲特和芒格认识后,就如同亲密的恋人一般,每天都要聊好久。正如盖可保险CEO路易斯·辛普森所说:巴菲特将查理作为最后的检验。如果查理也想不出任何理由不做某件事情,他们就会放手去做。查理没有思维定式,他的想法与众不同,常常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对决策非常重要的事务上。查理会提出很多否定意见,不过他和巴菲特最终会得出相似的结论。

巴菲特和芒格合作没多久,因为一件投资,被美国证监会认为这桩投资违反《证券法》,考虑以“民事欺诈”进行起诉,起诉对象包括被投资企业,巴菲特和芒格。剧情和美剧《亿万》及其相似,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蓝筹印花公司当时正处于官司缠身状态,芒格通过计算,认为可以打赢官司。巴菲特发现蓝筹印花公司有投资价值时,迫不及待的用自己能使用的账户不断投入,陆续使用自己个人、太太苏珊个人、巴菲特合伙基金、伯克希尔公司、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等等多个主体买入蓝筹印花股票,哪个账户有钱就用哪个账户买。同时还使用了芒格和其他朋友的关联公司参与,总计超过了40个持股主体。由于这些公司之间互相持股,任何一笔交易都可能引发超过40个主体之间利益波动。最终,当蓝筹印花开始启动收购维斯科金融时,被证监会盯上了。

1975年,美国证监会签发传票,执法处开始追踪巴菲特和芒格的行踪,并全面调查蓝筹印花收购活动。

这对视名誉如生命的巴菲特来说,简直如同得了绝症一般,找不到可以治病的解药。

关键时刻,芒格的强大关系网再次为巴菲特提供了帮助。前文说道,芒格打理着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该事务所全名叫做“芒格、托尔斯和里克肖赛尔律师事务所”。其中的一名合伙人里克肖赛尔是证监会执法处头头的铁杆朋友,这个头头这么说他这位朋友:里克肖赛尔是我一生所见到屈指可数的优秀律师质疑,无论他告诉你什么,你都可以相信。里克肖赛尔对这位证监会头头说的原话是:巴菲特将是“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并且“他也是你见到的最为正派和可敬的人”。

巴菲特的这场危机,就因为芒格合伙人的一句话,化解了。

巴菲特和芒格合伙,逐渐摒弃了捡烟蒂思想,开始接触伟大的企业,也赚取了更多的财富。然而,巴菲特并未被上流社会所认可,接着,巴菲特碰到一个投资案例,可以让其使用最新的投资理念。通过这次投资,给巴菲特带来了巨额收益,丰满了巴菲特的投资体系,同时,帮助巴菲特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成为历任总统、外国元首的座上宾,也终结了他和苏珊的感情生活。

这到底是一笔什么投资呢?

1973年,巴菲特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并且持续买入,累计投入1062万美元,成为仅次于格雷厄姆家族(非巴菲特导师)的第二大股东。

说说大股东格雷厄姆家族。菲尔·格雷厄姆的岳父迈耶曾在7位总统手下获得各类任命和高级政府职务,早年在华尔街开创投资银行,1915年身价已经差不多6000万美元。作为对比,同年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一个月月薪才100美元。迈耶的女儿凯瑟琳与菲尔·格雷厄姆一见钟情,很快结婚了。菲尔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能力出众。1946年菲尔的岳父迈耶受杜鲁门总统邀请担任世界银行第一人行长,年仅31岁的菲尔成为了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

借着华盛顿邮报的影响力,菲尔与历任总统、参众两院议员等各类政治人物关系紧密,力促肯尼迪和约翰逊搭档,成为他们赢得总统候选的关键人物之一。不过没多久,菲尔患狂躁症,开枪自杀,其美貌与智慧一体的妻子凯瑟琳扛起了权力的大旗,执掌华盛顿邮报。

图片


巴菲特持续买入华盛顿邮报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之后,凯瑟琳担心这是一场恶意收购,异常焦虑,遂提出会见巴菲特。

这次会面,相谈甚欢,开启了一段长达28年的友谊。当晚,凯瑟琳为巴菲特夫妇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晚宴时,巴菲特左手边坐着1972年总统竞选民主党候选人马斯基的夫人,右边坐着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老布什总统夫人。

这笔1060万美元的投资为巴菲特带来了每年700万美元的分红,同时市值达到4亿美元。

凯瑟琳经常向巴菲特寻求建议,无论是投资事宜还是公司经营,甚至是家庭琐事,巴菲特都耐心的给予回答。在这过程中,巴菲特的妻子怀疑两人有私情,于1977年两人开始分居。结束了第一段感情。

每年5月初,奥马哈小镇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全球各地的投资者涌向小镇,参加每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上,巴菲特习惯于边分享投资信息边喝可口可乐。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不是一般的爱,这是他投资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案例,这个案例几乎包含了巴菲特巅峰时期所有的思考,以及最重要的遗憾和反思。

2019年是可口可乐上市一周年。如果我们在1919年可口可乐上市时购买100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然后股息再投入至2019年末,市值约为5200万美元。

图片


1985年,可口可乐董事长和总裁启动新计划,研制出一种新型可乐,口感评价在各项盲测中都优于可口可乐。消息披露后,每天有数不尽的消费者致电甚至写抗议信,声称可口可乐打破了美国人的梦想,剥夺了自己人生唯一的乐趣。很多顾客抢购和囤积老可乐。董事长和总裁并未屈服,将大量推广费用倾斜于新可乐,这么做的后果,并没有提高可口可乐的销量,反而影响了消费者的认知。百事可乐趁虚而入,在美国本土市场获得主导地位。

1987年10月大股灾,可口可乐股价从53美元左右下跌至29美元后开始反弹。

1988年,可口可乐董事长和总裁放弃新可口可乐的宣传,重新聚焦可口可乐。

这次新旧可乐之争让巴菲特认识到,即使替代品可以拿出可信证据,证明品质更好,它也无法替代可口可乐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无法对可口可乐公司竞争力形成伤害。因此,可口可乐公司的无敌投资价值才真正被巴菲特确认。

此时可口可乐股价已经反弹至41美元附近,巴菲特开始追高买入。两年期内,合计买入2335万股,约占可口可乐公司总股本的6.9%,累计投入10.24亿美元。

1989年,可口可乐股价涨到77.25美元,巴菲特持股市值涨到约18亿美元,期间收到约1600万美元分红,收益超过77%。期间公司两次10送10,巴菲特持股数量变成9340万股,然后巴菲特强迫症犯了,追高买入660万股,将持股数量凑齐1亿股,至此,巴菲特在可口可乐上的全部投入结束,总投入12.99亿美元。

之后的10年内,巴菲特在可口可乐的股票中获利超过13倍,但到了1998年,可口可乐市盈率已经超过了50倍,已经处于高估位置了,巴菲特该如何选择呢?是抛出还是继续持有,享受泡沫呢?

1969年,市场整体高估时,巴菲特曾清仓离场。但在1998年,巴菲特变了,这次他拒绝高位离场,选择陪伴优质企业走下去,巴菲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导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准则。

不过,这次巴菲特栽了,可口可乐股价在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跌,这次下跌,经历了14年,差不多在2012年,才重新恢复到1998年的股价。事后,巴菲特反省到:我当时到底在想什么,我自己也觉得非常奇怪。

1998年以后,巴菲特再也没有表示过对哪只上市公司股票“死了都不卖”。

在深刻学习了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理念的同时,巴菲特再次捡起了导师格雷厄姆教他的“利用市场先生的钱包”理念,小幅度回归了格雷厄姆。

随着巴菲特财富的增长,伯克希尔管理资产的膨胀,巴菲特的烦恼却越来越多了。

1999年7月的《商业周刊》上,巴菲特开始谈论钱多的烦恼。他说:就在几年前,我们还因为资金不足,不得不经常卖掉这个去买那个。那时候我的主意比钱多,现在开始我的钱比主意多多了。

2000年至今,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显著下降,罪魁祸首有两大原因:一是钱太多,二是投资方式受限。

2020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90岁的巴菲特和他一生挚友与合作伙伴96岁的查理芒格依然向股东与投资者们分享他们一年来的收获与成长。令人回味的是,除了现场两位老者的妙语连珠,巴菲特喝个不停的可乐以及芒格吃个不停的零食,让直播现场仿佛有一种吃播的感觉。

图片


巴菲特意识到自己老了,在遗嘱里叮嘱,自己去世后遗产的10%配置短期国债,90%配置先锋SP500指数基金。占99%以上的伯克希尔股份,将在巴菲特去世10年内分批捐给多家慈善基金。

我看完2020年巴菲特股东大会的现场视频,看到台上坐着的两名年近百岁的老人,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真诚、善良,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就像看见两个孩子,仍然在投资的大海里遨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