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0 谈谈“材料压缩”与“文稿再造”——以一篇论文答辩的陈述稿提纲为例

 飞毛兔喵喵 2021-07-14

图片

谈谈“材料压缩”与“文稿再造”

——以一篇论文答辩的陈述稿提纲为例

成    文

图片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好不容易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报告”,却被告知会议的时间有限,只能用照念报告所需N分之一的时间,择其精要来汇报。

为项目评审、论文答辩作陈述,以及为会议审议事项作说明,在做材料准备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对材料进行简单压缩或硬性压缩。先压第一遍,把客套话、过门话、虚头巴脑的话、可有可无的话统统删掉;再压第二遍,把不那么重要、不怎么出彩的内容也砍掉;如果还是超时超篇幅,再压第三遍,看能不能把情况讲得简单一些,把话讲得短一些再短一些……这么压来压去,压到最后,一篇材料很有可能只剩下分级标题和非说不可的话,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孤零零的几个数。如果说第一遍是“脱皮”,第二遍是“脱水”,第三遍是“脱脂”,到最后,整个材料不仅完全“脱形”“脱相”,甚至已经 “脱精”“脱神”了!

第二种是对材料进行再创造。比如,删繁就简,把材料从叠床架屋的“块状结构”,改为眉清目秀的“条式结构”,把最需要呈现的东西旗帜鲜明地亮出来;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的几个点,鲜明呈现工作亮点或匠心独运之处;去芜存菁(精),不仅是“冗繁削尽留清瘦”(清·郑燮《题画竹》),更是“脱胎换骨展新颜”。这样的再创造,可以是对原文进行“回炉再造”,进一步提纯素材、提炼观点,也可以是在保留干货、保存精华的基础上,对原稿进行“另起炉灶”式的重构。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一篇稿子需要压缩的篇幅超过原文的一半,最好调整结构、重写一篇。否则,压缩出来的文章就像是压缩饼干,硬邦邦、干巴巴的,“卖相”不好,味道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三好公文课”第28讲(注:此处有超链接),我专门讲过这个问题。

前不久,妻子作为一个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项目的继承人,接受了结业论文考核。帮她准备陈述稿的时候,我就用上了再创造之法,效果相当不错。妻子参加完考核,回来兴奋地说:“听完我的陈述,第一个讲话的评委就说你的陈述概括得很好,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内容全面,我提不出什么问题。”

妻子的这篇论文有3.7万多字,按要求还写有一个3000多字的摘要。这次考核,基本程序是被考核者先借助PPT进行15分钟以内的陈述,再进行答辩。

为迎接考核做准备的时候,妻子认为把摘要做成PPT就可以了。我说,这样做可不行,你收到的考核通知中有一张《结业论文答辩考核表》,其中明确列出了“指导老师临床(实践)经验、学术思想继承”“继承人创新观点”“学术价值、临床(实践意义)”“答辩”4个考核项目,前3个项目的评分加起来一共是90分,答辩只占10分,这就充分说明,陈述比答辩更重要。论文摘要,“摘”的是论文中的主要观点、核心内容;考核陈述,必须聚焦考核项目及评分点来“述”。摘要稿和陈述稿,虽然有部分内容是一样的,但决不能混用,不能一个稿子通用;也不能把陈述稿当作是论文或者摘要的“翻新版”或“压缩版”,而要以论文为基础,进行再创造。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和妻子一起准备了她的陈述稿。提纲如下:

导语(约280字):简要介绍自己和导师,引出下面从4个方面简要汇报结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和主要内容。

一、写作基础和技术路线(约300字)

用一个自然段作简要介绍。

二、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约1500字)

先简要展示论文全貌,再对论文的每个部分逐一作介绍,重点内容重点介绍。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约400字)

本文既具有继承创新的性质,也具有集成创新的特点。

一是在对学术思想的认识上,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

二是遵循中医“理法方药”并重的学科特色,对×××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总结和梳理。

三是在很多学术观点的阐发上,坚持源于师、发于悟。力求把×老师所传所授、跟师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所思所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换句话来说,就是力求在×老师学术思想的主干上,生长出有自己思想火花的叶子。

四、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约300字)

——从学术价值来看;

——从临床意义上看。

结束段(约140字):概述跟师收获;表明谦虚的态度,请专家批评指正并致谢。

事实证明,我这样的再创造是成功的。自我总结,这次陈述稿的撰写有3点经验和体会值得在文稿工作中借鉴。

一是换位思考,有效供给。我们写的文章,除了日记等私密性的东西,绝大多数是给别人看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一定要有“对象意识”“用户意识”,做到按需供给、有效供给,应用文尤其如此。说白了,写文章就和自己与读者对话一样,你得与读者形成互动,有问有答,有接有应。别人想知道什么,你就要提供什么。所说的内容可以有所保留,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否则就“聊”不到一起,这样的交流就是无效的。

我在帮妻子起草这篇陈述稿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评委的需求,把“考核点”作为“陈述点”,你考什么我就主动说什么,根本不用你问。这样去写稿子,目的明确,内容集中,等于把你想了解的东西直接亮给你看,不至于我说我的、你考你的,风马牛不相及。

二是用心定制,不怕麻烦。一稿多用,那是“懒人”的行为。通用的东西,往往不会是精品,不会是高端产品。我一贯主张,写材料要走量身定制、专属专用的路子,这会让读者和受众充分感受到你的用心、你对他们的尊重。当然,这样去写材料,会给自己增加不少难度,带来不少“麻烦”。但是,麻烦自己、方便别人恰恰是有效供给的关键。你写材料的时候不愿意“麻烦”自己,领导在审材料的时候就难免会给你找“麻烦”,这也是一种因果循环。

三是虑事周全,注重细节。陈述稿中,开头段关于自己和导师的介绍,结束段的谦虚和致谢,以及第一部分关于“写作基础和技术路线”的介绍,都是考核表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但并不多余,反而是必不可少的,是对考核内容的有益补充。这样的细节处理,既体现了对评委的尊重,又增强了稿子的完整性,增进了评委对相关情况的了解,有助于获取“印象分”。(2345字,2021年7月10日完稿,7月13日修改)

图片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