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自主心理学 91.下卷 43.心理冲突是一种正常现象,自我可将冲突转变为能量
2021-07-14 | 阅:  转:  |  分享 
  
43.心理冲突是一种正常现象,自我可将冲突转变为能量一位公司经理诉说:“我平时心理冲突特别多,常常使我苦不堪言,有何妙法排解?”我的解
释是:搞清冲突究竟是什么,就自然化解。心理冲突,其实就是一种意识的经验。所谓意识的,也就是知道的、觉察得到的或体验的。所谓无意识的
心理是基于意识的心理作出的推断,是一种理论构想,它必须接受意识心理的检验。所以,即使无意识的冲突,只要意识清楚,也能转变冲突。
心理冲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几乎谁也不可避免。我们想对朋友提出批评性忠告,同时又怕被误解而得罪,甚至反目为仇,遭到报复,弄巧成拙,
究竟提还是不提呢?反复思虑,难以决定,这就是心理冲突。休息日,我们想在家里安静地读书,有同事来邀,不去吧,怕伤了同事和气,去吧,无
非是吃喝玩乐,甚是无聊,白白失去大好的学习时间,这也是心理冲突。正是由于心理冲突很常见,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
马儿不吃草”,“左右为难”,“前怕狼,后怕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自寻烦恼”,“自讨苦吃”,“作茧自缚”,等等事情才特普遍。
心理冲突是两种对立而无法调和的情欲、评价、态度和行为倾向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心理冲突,程度较轻,持续
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对自己构不成伤害。反之,如果感到精神上很痛苦,不能自拔,妨害了人际关系,或者,使工作、学习效率下降,
生活信心不足,而且,延续时间很长,这样的较严重的心理冲突,就属于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于人于己都是没有好处的,甚至是破
坏性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典型的心理冲突的体现,但哲学家把它理论化了,建设性地转化成了哲学,成为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指
导思想和方法论。杜甫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说出了他内心的痛苦。既然清楚看到自己官卑职小,无能为力,又何苦为之心忧?诗人却不
能自主。但诗人却把这种内心的冲突转化为优美的诗文向世人倾诉,不仅解除了自己的痛苦,还传颂千古。陆游临死前写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也是心理冲突。然而,正是这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思,锤炼出了感人肺腑的诗篇,让我们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觉。这些哲学家和诗人
的心理冲突充其量也只是精神上的痛苦和持续时间较长,但他们都把这种破坏性的心理冲突转化成了建设性的,对人对己都有利的能量进行释放。这
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自我主宰可能性的根本奥秘:我们完全能够将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甚至破坏性的心理冲突转化成为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建设性的
心灵能量,只要我们用心于好的方向,有益的心灵能量就能得到释放。精神健康和精神障碍是人精神生活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存在着各种过
渡和混合的形式。极端是理解常态的钥匙而不是相反。健康和障碍是相对而言,健康者并非没有心理冲突,障碍者也不是什么事都想不清楚。事物发
展到极端,就向它的反面发展。心理冲突的常形的一般表现:一是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同时又觉得非控制住不可。
所有神经症病人都有这种经验,并且构成他们主要的苦恼。其实,即使是精神健康的人也并不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思想情绪。问题并不在于我
们出现不愉快的情绪或自认为不好的念头,而在于非控制住它们不可的自我强求。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与此相反,承认人
性的特点,接受自己,宽容自己,不要不承认现实或非把某种思想情绪马上消灭不可。那么,冲突可能还会有,但不会为此而痛苦。二是感到
持续的精神(或心理)紧张而无法使自己松弛。紧张和松弛是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自我调节能力:必要时可以动员自己,使
自己紧张起来,而一旦紧急情况过去或任务暂告一段落,又可以使自己松弛下来。所谓过度紧张,指的就是持久的紧张而无法使自己松弛。显然,过
度紧张不是患病的原因而是结果或症状,即张弛自调节发生了障碍。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神经衰弱的原因是工作过度紧张。这是错把结果当成了原因
。请想一想:对考试不及格毫不在乎的学生,工作任务完不成不觉得丢面子或内疚的职工,他们会过度紧张吗?只管用心工作,不管结果如何,精神就不会持续紧张,就没有过多的惆怅,心理冲突就自然会变成心灵能量。这就是自我主宰命运最简便易行的功效。
献花(0)
+1
(本文系李全春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