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农展馆不单单有农副产品大集,这里还坐落着一座中国农业博物馆。人少又小众,专业且清静,知识量很丰富!

 心尧九十八谈 2021-07-14

第230篇

【心尧爱北京】

在北京东三环亮马桥附近,有一组占地面积约420000平方米的建筑群 —— 全国农业展览馆

从东直门外大街一路向东到头儿,就能看到了。它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于1958年经由国务院批准兴建。现在您要是来这儿,地铁和公交都特别方便,专门有一站叫农展馆。

提起农展馆,停留在脑海里的印象一直是硕大空旷,七七八八的展馆里不定期地经常有农副产品展销会、大集、家具展……

农展馆约等于买大枣儿、核桃、小米、棒子面儿的地方。(偷笑)

这是我对农展馆一直以来的误解。

其实这里最重要、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部分,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它算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

博物馆与农展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农展馆建成以后,1983年7月在此基础上筹建了这座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 中国农业博物馆。

几个固定陈列展室外加室外展区转下来,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抛开博物馆本身,这里更像是一座城市花园

幽静安逸,绿树成荫,阵阵荷香伴着小鸭子洪亮的叫声,驱赶着伏天儿的暑气,也舒缓着因为闷热而有些燥热的心情。

接着说回博物馆。目前的固定陈列有《中华农业文明》、《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陶中的传统农业》以及《青少年科普馆》。

民以食为先是我们从小说到大的,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吃饭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安居乐业的大问题。

在这个展馆里可以充分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发展、兴盛和现状,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随着我们的祖先掌握了用火、制造并使用工具而逐渐辉煌起来。

而各式农具的发明与传承又刺激了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如果将农业比作一棵粗壮的大树,那么由它而催生的水利、养殖、纺织等行业便是大树繁茂的枝叶,相伴相生。

汉墓中有着大量的农业元素与场景,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状况。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书中记述了魏晋时期精细的旱地耕作技术以及梨的嫁接技术,可见这套体系在当时已经相当完善。

唐代的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上学时候学到的这些人物与知识大多在经年累月的柴米油盐中淡忘了,而在这个展馆里又重新唤起了曾经的记忆,对农业有了新的、更系统的认知。

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大家都有印象吧,还有徐光启、黄道婆、伯乐…… 他们都和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文中的2号馆主要为古代农业,继续参观4号馆可以了解我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清末兴建了农事试验场,推广西方农业技术(试验场遗址在今天北京动物园内,有一块文保牌)。

兴办农务学堂、传播近现代农业知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为后来的农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前进中的共和国农业”单元:

现在5号馆还有《百年伟业,三农华章——农业农村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会一直持续到2022年底。

余下还有彩陶展、中国土壤标本和传统农具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体力)合理安排。

这三个展馆是挨在一起的,都不是特大,很快就能参观完(8、9、10号馆)。

最后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室外展区,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农事园,有不少雕塑。

我们以为的吃饭,就是去菜市场买菜,去趟超市应有尽有,又或者动动手指用手机叫个外卖。

而几千年来,这个看似平常的吃饭问题,凝结着多少代人的心血。有人搭上健康,有人搭上理想,更有人搭上性命。

若是你也好好参观过这个农业博物馆,“粒粒皆辛苦”就不再是书上印着的普通的五个字了。

因为每粒粮食的背后,都有着我们看不见的人,为此奋斗一生。

请珍惜你吃的每一顿饭。


- FIN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