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里农活多(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1-07-14

                         三伏天里农活多(散文)

                                            飞翔

      经历过大集体时期的人,不会忘记三伏天战天斗地的岁月。

      那是人不喜欢的生活,那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练,那是做人什么叫吃苦什么叫受罪的体验。

       每年七月中旬进入头伏,早稻金灿灿的,等待农民收割。中伏开镰,蚊蝇成群,起早贪黑,热汗淋漓。没有用电的时代,纳凉只有一把蒲扇。家里人多,小孩子还没有扇子。

      插晚稻正是高温,日均气温38度左右,每天每人喝水不计其数。田里的蚂蟥长了眼睛,见了人体就叮,蚂蟥吸血不留情面,肚子胀得鼓鼓的还不愿意离开人的腿。

     小孩子最怕蚂蟥叮咬。我每次插秧,用旧袜子裹着双腿,防范蚂蟥咬人的肌肤。脚板没有袜子,蚂蟥钻入脚臂,把我咬得鲜血直流,用手拔掉蚂蟥,血流不止,痒痒的。

      下午顶着白花花的太阳抱谷穗,脚踩淤泥,高一脚浅一脚,来回跑步,沉甸甸的谷穗捆上田埂,大人们用冲担挑到禾场。傍晚、凌晨加班用牛拉石磙,把早稻脱下来。

      三伏天晚稻抢插完毕,姑娘、妇女和小孩下田给晚稻田扯草。早晚去禾场加班挑稻谷送公余粮。

       伏天40天,天天有活干,累坏了辛苦的农民。

       那么繁重的农活压在全体农民肩上,每天收入几毛钱。没有人偷懒不上工,没有人叫苦当逃兵。

       告别了农业社会,农民们舒了一口气。一季稻种植,让种田人三伏天不忙碌。进工厂打工,让农民收入提高。电力普及家家有电风扇,有空调,再不为过三伏天发愁。

       社会的进步在于解放生产力。农民从年收入百元走入年收入几万元,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吃住行完全不同。这样的变化,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改变思想,推广新的生产方式。

      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是农民牛耕地,手割谷,手插秧,肩膀挑担。不是科学进步,哪有现代农民的幸福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