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在线】不增产也可以增值,真的吗?

 北方农资传媒 2021-07-14

2016第四届南北对话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之六

本期嘉宾: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曰瑶


在过剩时代,以农资的身份,站在农资的客户即农户的角度,构建农户的利润模型。农户购买的化肥、农药、种子都属于其成本,在收入不确定条件下,增加利润的唯一办法是降低成本。在农村监管成本居高情况下,假冒伪劣成为自然。

  

为什么不能依靠增产来增加收入

作为农资经营者,本身作为农户的成本项,在农资过剩的市场条件下,农户当然有选择权。对化肥生产企业而言,农资店也是客户,农资店也有选择权,赊销成为过剩条件下的必然,想解决赊销,只有两个条件:一是意识客户的客户指牌购买,二是终端是企业自己的。如何让农户对作为自己成本的农资价格不敏感?答案只有一个:从农户的成本项,转到收入项。而农户的收入项有三个内容:农户收入=农产品产量×气候波动率×卖价。

目前的化肥思维是增产,问题是天气是化肥厂能控制的吗?即使天气不错,农户增产了,能增收吗?基本的市场规律是:增产了,供给增加了,消费没有增加,产品价格必然降低,收入也就减少了。谷贱伤农,为啥谷贱了?供给增加了,这就是为啥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有的观点认为,国家可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当然可以,但国家收购价格必须低于国际进口到岸价。所以,让农户对农资价格不敏感,唯一靠谱的是稳定或适当减少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卖价。国家推出的轮耕,其实是控制农产品产量,试图提高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户收入。而增加农户农产品的价格,又不引起国际进口的冲击,理论上唯一的策略是农产品的品牌化。所以,增加农户收入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来获取品牌溢价。

  

实体农资店还会继续存在吗

在电子商务喧嚣的今天,遍布乡村的农资实体店还会继续存在,理由很简单,中国的规模种植难以迅速扩大。实体农资店是否存在下去,不取决于哪个人的意愿,是取决于种植规模:种植规模越大,需要农资店数量越少,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种植者直接与化肥企业或农化服务公司合作,不需要农资门店。换言之,规模种植带来的农户数量越多,农资实体店越多,生存时间也就越久。

目前,中国规模种植之所以难以迅速扩大,有三个原因:第一,农二代离开了农村,因城市难以生存,农一代却回到了农村,他们继续种地为生。第二,国家政策是适度规模:“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第三,土地流转价格成为新的经营者的固定成本,增加了经营风险。

所以,农资实体店还会继续存在很长时间。但由于化肥过剩,导致竞争加剧,如何使门店增加吸引力?按照从增产到增值的逻辑,可以将自己的农资实体店变成农产销售的网店。免费为在自己这购买农资的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通过网店销售农产品越多的农资门店,其生存与发展能力越强。探讨“合作社+配肥站+农产品网点”的模式,将构成农资门店转型增值的主要途径。

  

化肥企业的兼并对农资商有何影响

国家推出化肥农药零增长,化肥企业集中化加剧,出现兼并浪潮。国内氮肥生产企业数量从2000多家,经洗牌,目前仍有500多家,其中尿素生产企业约200家。国内尿素产能达5000万吨左右,平均每家产能仅25万吨,而在发达国家,有的尿素生产企业年产能达几百万吨,最大的是1200万吨。即使按照每家产能200万吨,也只需要25家。

随着化肥企业兼并,化肥行业集中度提高,对区域农资商有何影响?很简单,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销售农资的农资公司。

  

机肥有未来吗

化肥零增长之后,一种观点认为有机肥的春天来了。从两个条件下可以给出逻辑证明:第一,在现有土地制度条件下,产权不确定导致了种植者不会产生耕地肥力培育的积极性,只会促使其收益短期化的行为。所以,培养地力的有机肥,不会成为种植者选择。第二,一提到有机肥,农户们能联想到啥?动物粪便。对种植好,这不用说,他们都用了几千年了。但农户不会认为有机肥多么值钱,所以,在有机肥等于动物粪便的条件下,让他们出大价钱购买在脑子里是动物粪便的有机肥,难度很大!

  

农资公司能转型农业公司吗?

既然化肥企业集中度提高,不需要那么多农资公司,农资公司如何转型?一是从销售转到化肥生产,这种模式在化肥短缺时代没问题,但在过剩时代,最好的出路是被大化肥企业并购。二是从销售转到产业链。问题是属于替代性很强的食品,如何让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这需要从物质上的非必需品,转到情感上的必需品,从而获得品牌溢价。

面对国家供给侧改革,您的出路是需求侧:谁能从客户的成本项,转到客户的收入项,尤其是通过品牌建设,让农户因你而卖出好价格,谁将笑的好并笑到最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