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新型稳定性肥料添加剂放大招!

 北方农资传媒 2021-07-14

《北方农资》记者 张亚静

众所周知,我国化肥存在用量大、利用率低,抑制剂品种单一、易失活,生产工艺能耗高、抑制剂配伍协调差,作物专用肥功能单一、区域专用化程度低,与新型肥料匹配的轻简化施肥技术缺乏等问题。针对以上现实情况,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绿色环保抑制剂研发为突破口从关注肥料特点到关注土壤特性、关注作物特性;从关注肥料供应到关注作物营养,通过技术提升和技术组装,创制出一系列新型稳定性肥料添加剂。

会议现场

中科院“十三五”肥料科研创新成果发布及合作洽谈会暨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联盟2020年年会于7月10日在山东烟台举办,会上发布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肥料科研创新成果,围绕提高氮、磷、钾等化学养分利用率,力促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实现同步,拓展肥料功能,实现精准施肥,让施肥环节变得轻松,创新肥料生产经营等发布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并寻求产业推广转化。

转变·突破 谋划新发展




石元亮

化肥行业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转换关键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石元亮做“十三五”新型肥料创制研究概况主题报告,他指出,肥料的提质增效、降低环境影响是国家战略关注的重点,通过肥料技术创新,提高利用率,减少使用量,降低向农田外环境的外溢,是当前肥企努力的方向。

新材料与技术的突破—稳定性肥料是适合中国农业的肥料,解决了利用率提升、免追肥、高产和环境等问题,“十三五”期间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突破,通过试验、分离、鉴定、合成、田间检验,获得植物源材料;抑制剂活性长效保护技术—机械磷矿活化技术;共晶保护增效技术合成一系列新型具有双重功效的抑制剂。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抑制剂用量下降,降低10%-20%成本,抑制剂种类减少,新型抑制剂具有双功能,有效期会更长,增产幅度达10%-19%。

卢宗云

“近几年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借助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研究开发新的核心技术,如聚氨基酸增效技术、低密度脲甲醛缓释技术、磷的保护技术等,在应用研究上立足作物特性、土壤特点和农业需求实行技术搭配组装,在产业推广上帮助企业在工艺上、产品配方上、田间使用上、营销推广上向更加精准多元服务上下功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宗云说,他认为,打造不易被模仿的产品是实现差异化营销的根本,鼓励企业用示范田的效果引导经销商和用户,建立激励业务员和经销商政策,统一零售价格防止恶性竞争,与其它农事操作或技术组合配套式营销。

卢宗云指出,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接下来继续创新合作模式,利用独家的技术优势:稳定性肥料、聚氨基酸增效肥料、低聚度脲甲醛等,为产品质量经得起考验、价值观一致的企业,提供制定企业标准、产品开发、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实验示范、合作研究、共同承担国家和省地项目等服务。

深耕·专用 打造新亮点




王玲莉

我国约有盐碱地9900万公顷之多,盐碱危害多对作物根系生长、细胞膜结构、气孔开闭、养分吸收以及遗传物质等都造成危害,降低作物抗逆性,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玲莉指出,现有降碱排盐技术,成本高,工程量巨大,反弹严重,如何低劳动量,低成本下提升盐碱地作物产量,成为企业创新的着眼点和产品开发的新方向。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针对盐碱地土壤养分的转化特点,科学搭配生化抑制剂和磷素活化剂,控氮活磷,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3%以上;盐碱土壤专用肥料含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透水透气性,降低容重27%以上;富含酸性物质和脱盐剂,降低土壤pH值0.15个单位以上,降低盐分含量4.5%以上;富含聚合氨基酸,护根扎根,促长抗逆。

李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杰汇报新型增值磷酸二铵研究进展,据介绍,增效磷酸二铵是在磷酸二铵生产过程中加入由微生物发酵合成的聚合氨基酸和硝化抑制剂等材料,而形成的新型肥料,加入的聚合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0-82万单位。实验表明,增效磷酸二铵处理可显著增加植株产量和根系活力;植株中的TC、TN、P、K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肥料处理,促进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够提高12%氮利用率,土壤氮素的释放得到延缓,改变氮素释放规律,协同植物的养分需求;显著增加了水溶性磷和速效磷含量,同时也增加了二者随水迁移到深度,能够有效的增加Al-P含量,减少Fe-P、O-P和Ca-P含量;能够减少磷的淋失,并且极显著提高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具有非常优良的保水效果。农民在不多花钱的前提下取得同样的收入,看到一样的田间效果,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减肥”目标,使中低含量的产品达到高含量的效果。

全面·优化 引领新风向




魏占波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幅员辽阔,造成了我国主要的表面水体污染源,产量难以突破,目前平均仅发挥潜力50%左右,水稻区域用肥核心问题是技术含量不高,投入量大、利用率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绿色肥料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魏占波汇报水稻专用新型肥料创新研究进展,他指出,现有肥料产品存在首尾难兼顾的弊端,水稻增产三要素—首:分蘖;尾:穗粒数、千粒重,并提出施肥原则,首保有效分蘖:前期充足甚至过量的氮-磷协同供应;外源非激素干扰物质刺激水土交界面分蘖位点;尾:后期稳定充足不过量的氮供应;科学配方的锌钾。

张蕾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蕾系统分析了小麦的施肥习惯和需肥特性,通过详细分析中国不同小麦种植区农民施肥习惯和稳定性肥料的施肥特征,得出系列结论。通过10年60多个试验点稳定性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统计显示,等养分稳定性肥料VS常规施肥:增产8.7%-14.8%,平均增产10.5%;减施20%稳定性肥料VS常规施肥:增产1.2%-11.7%,平均增产5.7%;减施20%稳定性肥料VS等养分稳定性肥料:西北产量降低,华东和华北产量持平。针对常规追肥模式和免追肥模式提出对应的新型稳定性肥料推荐施肥方案和新型抑制剂产品:西北(干旱)地区施用等养分稳定性肥料,华东、华北可减施20%稳定性肥料,平均增产10.5%,提升氮肥农学利用率50%-90%,产生更优经济效益。

聂宏光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程师聂宏光做果蔬类作物新型专用肥料添加剂研究报告,他表示,肥企所处区域及周边,将成为产品销售的主战场,作物种植种类较多;大田作物产出不高,种植结构调整,地区特色作物面积在不断扩大;附加值较高的作物,用户对肥料价格相对不敏感。根据果蔬类作物需肥规律及肥料配方特点,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融合氮调控技术、聚氨酸增效技术、中微量元素等,形成一类具有延长养分有效期、提高有效性,平衡营养促吸收(非激素)、生根壮苗、提高抗性等功能的新型肥料增效剂。根据不同适用范围,研发出保肥思液体型、保肥思-基本型、保肥思-长效高效型、保肥思-保水抗旱型系列产品,均取得显著效果,作物长势好,抗性强,增产提质,可增加作物体内V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


论坛发言

座谈交流环节,石家庄中嘉化肥有限公司常国峰、山东三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张磊、内蒙古通四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王裕淞、辽宁东北丰专用肥有限公司梁英敏等肥企代表踊跃发言,就化肥市场现状、产品创新建议与提议展开深入探讨。《北方农资》传媒总编田原指出,农民种植效益不好,对其种植投入产生很大影响,农资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肥企经营难上加难,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真正的制胜法宝,同样好产品更需要在市场上发声,做好营销推广工作。会上,主办方现场为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的企业颁发证书。

颁发证书

会间交流

编辑:张亚静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