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北伐5次全都失败,司马懿用17个字总结原因,一针见血

 昵称55301288 2021-07-1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蜀相》收录在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之中,诗中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多年以来诸葛亮北伐的举动都是史学家还有一些兵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如果说接受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话,蜀汉是否就能一举攻破曹魏呢?如果说没有任用马谡这个言过其实的人的话,街亭不失的诸葛亮能否建立起北伐的主动权了,甚至于网上会有这样的说法,如果给诸葛亮十万包方便面的话,他能否攻下曹魏?或许这也是对于诸葛亮屡次北伐粮草不济的一种奇思妙想吧。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倾蜀国之兵伐吴,被吴国小将陆逊火烧连营,直接气死在了白帝城,此时的蜀国老一辈的创业班子都已经死的死,老的老。留给诸葛亮的只是一个残破的蜀国。

这种时候诸葛亮的唯一选择就是北伐,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公元228年到234年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因为马谡失了街亭,魏国大部队赶到,只能撤退。第二次北伐蜀军与魏兵在陈仓对峙,蜀军粮草不济,只能撤兵。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顺利占领了武都和阴平,不过这以后就没有了太多的战果了。第四次北伐则是由于粮草不济加上刘禅的催促导致诸葛亮只能撤兵,第五次诸葛亮更是病死在了五丈原,不过在其病死以后,司马懿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谨慎,更是直夸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作为诸葛亮的一生死敌,司马懿不可谓不是一个人才,曹操曾经看到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以后就叮嘱曹丕严防司马家,后来果然就如曹操所料,天下最终到了司马家的手中。这也是后话了,司马懿除了夸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之外,另外还有17字评价,可以说概括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教训了。

17字评价是“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从这五次北伐的情况而言,司马懿并没有说错,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收复中原,但是他过于谨慎,虽然治军严谨却缺少奇谋,当初魏延给他献计之时就直接被他给否决了。

孟达后来响应诸葛亮北伐,决定和诸葛亮来个里应外合。但是做事不周密,被司马懿提前知晓,最后率大军只用了8天就赶到了宛城,最后城破被杀,失去了一个攻破曹魏的大好机会。诸葛亮作为治国之臣确实是出类拔萃的,蜀国在他的治理之下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山中无盗贼。但是这次机会如果好好把握的话是有机会收复中原的。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时,刘禅受到李严的怂恿将前方激战正酣的蜀军给调了回来,让诸葛亮错失了一次北伐的大好时机,所以司马懿说其“好兵而无权。”当我们看当时那段历史的时候可能觉得诸葛亮要弱于司马懿。而且司马懿数次抵御住了诸葛亮的讨伐,就会让人觉得诸葛丞相的军事才能不足。

北伐的失败不是诸葛亮的个人问题,但是我们要知道蜀国在关羽被杀,荆州失守,刘备还折损了蜀国大部分兵力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够快速的恢复国力,并且迅速调整国际关系做好北伐准备,历史上这样的能人不多,即便是如此蜀国国力依然弱于魏国,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单单是逆天而行,更是为了心中的那份信仰和承诺。

刘备放心的将蜀国完全交予诸葛亮和曹操叮嘱曹丕提防司马懿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国尽了自己最后一份气力。他也被蜀国百姓铭记,被后世人铭记。相反司马懿在和曹家父子的明争暗斗中不仅演戏逼真骗过了曹家父子,而且还架空了曹氏的权力,最后他的子孙将曹家人的权力给夺了过来。

西汉丞相陈平曾经评价自己,由于生平使用的大多都是阴谋,这是道家的忌讳,所以后世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果不其然,陈平的子孙后来就都没有封侯。当我们看司马懿的事迹之时也会发现曹操的评价是十分的精准的,司马懿不仅仅有着鹰视狼顾之相,而且十分善于伪装,手段狠辣,他在攻打辽东之时就将攻下来的尸首做成了“京观”。

可能就如陈平所说吧,司马懿过分狠辣,所以在南朝之时,宋武帝刘裕不仅夺得了政权,还下令将所有姓司马的人杀掉,司马懿料到了诸葛亮的失败,却没有料到自己狠辣对于子孙后代的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