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观笔记144】古典园林究竟有啥用?

 蚂蚁景观 2021-07-14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6年前我从公司辞职开始研究古典园林,从一个对古典园林懵懵懂懂的青年,写到油腻腻的中年男子,期间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除了喜欢,我们今天研究古典园林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这个什么事都讲究效率的时代,古典园林似乎是一个异类,我们早已挣脱古典文化道德的束缚,也不再对叠石造山有那么强的执念。所以在今天聊古典园林变成了一件很小众的事情。


为了理清楚这个问题,我在这几年中不断的读书,看文献,请教行内的专家,最后发现越是深陷其中,越不能以大局观整体解释这个问题。既然说不清楚,索性就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聊聊自己的理解吧~


额,也没有很久啦,那是在六年前,当我在电脑上敲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我把这个专栏命名为《景观笔记》。这是景观笔记这几年的banner:


今天banner已经消失啦,其实还是自己太懒,懒得更新~

《景观笔记》是想把我自己对于景观园林的思考记录下来,原因是我当时刚从设计公司出来,我发现在公司的五年中,我对设计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迷茫,我总觉得设计有更高级的表现手法,而不是文化符号的滥用,ppt模板的拼图。


上图是我在公司时写的提案ppt,洗脑式的逻辑加上我超强的临场表现力,基本上拿下项目是不成问题的。

我承认当时的我陷入了迷茫,虽然在公司学到了很多套路,但总觉得离设计的内在越来越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在公司待过超过3年,应该也有类似的感受。

刚上班在工地搬砖的小蚂哥

公司的本质就是赚钱,这是头号价值,此后才有可能输出设计价值观。


从公司出来后,我和小蚁君开始计划创业,希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理想化的事业,但刚出公司的人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可想而知连连遭受社会的毒打。让我们一度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设计。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从之前不屑一顾的古人身上学习些什么~


说起来可能难以置信。小蚂哥作为大家眼中看书很多的人,其实我在之前除了课本,没读过什么书,当时我的书柜中最多的是各种漫画,作为一名艺术生,之前有想过当艺术家,画家,漫画家,从来没想过今天会给大家普及园林,真的是“缘,妙不可言”。

我的漫画书

所以我读书的历史其实很短,也就是在2016年写景观笔记的那个时候。当时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子,除了会用设计套路应付客户和老板之外,自己对于景观设计这个行业,景观的历史都一无所知。简直是个小白~


所以那年夏天我和小蚁君当即决定去苏州园林再考察一次,为了准备那次考察,我买了一堆园林的经典著作,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每个要去的园林都做足的功课,然后带着打印好的平面图和文字介绍踏上了去往苏州的火车。


16-17年江南园林考的地图

其实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去景观考察,也去过江南、和岭南。但当时的我其实根本看不懂,也没什么兴趣,都是走马观花,看完就忘。2016年的园林考察我们去了苏州、上海和杭州,其中苏州就带了10天左右,因为时间充裕,准备也充分,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古典园林的魅力。

小蚂哥用ipad拍的网师园

我们一个园林大概待上大半天,拿着面包和牛奶,边走边用笔在平面图上刷刷点点,一圈一圈地观察建筑序列,空间组合;一个一个的地点拍照记录。有时还会停下来,拿出速写本画个一两张。

寄畅园踏勘的地图补充

小蚁君的留园写生

我发现原本在脑子里然成一团的园林变成了一个个性格独特,各具千秋的图卷,拙政园的观景路线、留园的空间序列、网师园的一汪清水、环秀山庄的精妙假山、艺圃的空灵意境、沧浪亭的内外复廊都让我如痴如醉。


半个月后我们从苏州返回西安,这时我决定用图文的方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景观笔记》就这么诞生了。


对于我来讲,这趟古典园林之旅解决了之前一直的迷茫。我发现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是有一套明确而科学的流程的。比如刚开始的相地,然后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等等。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地,相地不仅要考虑自身地块的地形地势,土质情况……还需要将周围的环境事无巨细的调查清楚。古人建造园林有时甚至要在建造前去现场待上三天,感受场地内光线,温度,和气候的变化。这跟我们今天做项目看现场简直是天差地别。


多少次我和甲方看现场,都是开着车到现场量个尺寸,打个点,拍个照,聊两句就走人了。这种对于场地的尊重大多已经被遗忘。

所以我认为古典园林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对于场地的尊重。在计成的《园冶》中单就场地就划分出了六种,下图是小蚁君自绘,看出是什么地了吗?


不同的地形和环境有对应的优劣势,同样营造方法当然也是大相径庭。今天的城市化建设大大扩展了城市的边界,所以我们接触的项目大部分在城市,这就让人产生了思维定式,觉得把地块测一下,看看周围的道路环境就行了,但城市中地块的属性和性格也是不同的,小蚂哥曾经在设计渝溪河滨河湿地公园的时候,画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感受地块的变化和地形的走势。

当时对于地块的详细调研

这种对地块的尊重会反应到后续设计的每一个步骤当中。

随后,我开始陆续在公众号发表,由于刚开始知道“蚂蚁景观”的人很少,我就大言不惭的给每个老师和前辈推送,希望他们在认可我文章的同时帮我转发分享。我现在还清楚得记得其中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文章是从设计角度分析的,这只是一个方面,你还应该把历史也梳理一下,这样就更好了”。



说这句话戳到了我的软肋,作为一个平时不怎么读书的设计师,当然只能用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来分析园林,但园林的历史文化几百年的积淀可不是随便就能理解的。为了能够更好得理解园林,我开始深扒园林历史。

写寄畅园时,我拿着多个资料对比

大家可以去翻翻我写的这篇《设计师一生必须要去的寄畅园》。为了将寄畅园的历史搞清楚,我查了两周的资料。又用了两周时间将文章润色和理顺逻辑。工作量一下大了几倍。但这也倒逼我开始大量阅读文献和书籍。


说到这里,插句题外话,不是每本书都适合你去读,你当时的知识储备,心态,读书的目的都会决定一本书对你知否合适,怎么选书是后话了,你可以看看我的这堂公开课:【直播回放】风景园林专业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总之从16年开始,每个夏天我们几乎都会去国内景观考察,回来都就是阅读和写文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开始明白了古典园林的价值。如果总结成两句话的话就是:1、寻找跨越时空的设计真理;2、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真理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永恒不变的唯真正理。试想哪个设计工作者不想掌握一套设计真理,不仅可以万用,还每次都能达到不错的结果。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验证的参照。


我们有任何关于空间设计的想法和心得,都可以在古典园林中找到参考,如果你对于水系的设计没有想法,还能在园林中找到临摹的最佳范本。可别小看这些几百年前的花园。今天能流传下来的园林多少都有学习地方,同济大学教授王云才就在做类似的研究——图式语言。

王老师所做的研究

所以有些人说我的文章是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分析古典园林,这是不对的,我却不这么认为,真正好的设计是跨越时间的,人的基本需求是不会变的,时代的改变不会改变人的基本属性,我们把握了这一点,就不会盲从于今天的流行趋势。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人类社会的精髓。这里面包含历史、风俗、宗教、艺术、道德、价值观等等。


古典园林就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收纳进来,阅读它,是你理解中国传统最快的方式。


园林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保留了各个时代文化的印记,我们现存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宋朝,算时间足有1000多年。园林一池三山的布局,象外之象的意境,教人向善的书画诗歌都是中华文化的沉淀。我们学习园林更多的是理解文化,理解中华文脉的发展。毕竟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园林的作用当然不只与此。

之前有位公知曾说过:“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古人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但能做到抱膝长啸于山林间的人又有几人?大多不都在红尘中起起伏伏,而园林的出现就是人的心灵安慰剂,它让人有了“中隐”的可能,即可在朝为官,又可在家营造城市山林。


在古代,园林是少数人的享受的特权。大多数人因为文化的缺失,民间的文化审美水平是不高的,这从豫园离城隍庙近,吸收了大量民俗,被人批评俗套透顶就能看得出来。而今天古典园林的开放让大多数人有了接近高水平审美的机会。作为我来讲,之前觉得看不懂,觉得古典园林就是小桥流水,园林都长得一个样。而深入了解后,园林带给你的审美观会进入你的血液,让我在生活中对于美有了更明确更高的追求。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小伙伴要说,古典园林我们今天也有啊,这几年各种高端大盘大多都是新中式园林,从中式精神到文人空间,仿佛古典园林从未离我们远去。

小蚂哥个人不反对新中式,也对中国越来越好的居住环境充满了向往。但值得注意得是建造的目的。

古代园林大多是个人由于自身的理想和社会不合,或者为了彰显自己家族的实力建造的,他的目的是个人化的,所以每个园林都性格各异,园林内核丰富多元。所以建造园林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赚钱。但今天的楼盘却是一种经济行为,当你掏钱入住后享受得也只是物业管理下的园林。先不说物业有没有能力维持和打理。就建园目的来讲,再好看的园林也只是吸引你购买的环境。你和园林之间还是割裂的,并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再说大多数物业只懂得修修补补,并没有对园林进行发展。这和古典园林每个园主都尽心尽力的打理从根上就是不一样的。园林从来都是活的,不仅植物要生长,园的理念也要随着园主和社会不断调整。

好了,这篇文章基本上把我的心里话说了说,我们总结一下,在小蚂哥看来,古典园林对我们的启示是:

1、对于土地和相地活动的尊重
2、寻找跨越时空的设计真理
3、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4、创造了“中隐”空间
5、提升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审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