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播读书 2021-07-14

///

02/05 2021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概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像烹小鱼一样谨慎小心,我们都知道,在煎小鱼的时候,我们不能常常去翻动它,常常翻动的话小鱼就会碎掉,老子在隐喻说,治国也是一样,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就会不堪其扰,国家就会混乱,这句话非常形象,也和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无为”是一脉相承的。

有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其实也是一种有为,但其实,道家思想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做,不枉为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像烹小鲜一样治理国家呢?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大概意思是说,天下的禁忌太多,国家的治理和干预太多,人们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安心工作,生活也会陷入贫困。人与人之间的权谋愈多,治理国家的人互相钩心斗角,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们就会去效仿,大家都耍小聪明,邪恶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

法令过于严苛,束缚人们的自由太过份了,谋生就会困难,盗贼也会愈来愈多。这和老子之前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是类似的意思。治理越多,民众反弹就会越厉害,所以要掌握一个度,做到一切看起来都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一样,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西方思想讲究精确性、严谨性,以理性为主导,是一种“数”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思想讲究实用性、现实性,以经验为主导,是一种“度”的思维模式,凡事有度,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

那有没有一种相对最公平的解决方案呢?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无知之幕”,大概的意思就是,你在制定社会制定和策略之前,假设自己站到了一块“无知之幕”的幕布后面,你看不见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个人特征,包括你的种族、信仰、身体素质、年龄和智力、家庭条件等等你都完全不可知的。

罗尔斯说,每个人只有站到无知之幕的后面,大家在处于绝对平等的位置,每一个都是理性自私的,而且是完全自由的,而这个时候,制定出来的策略才是最公平的。

比如你站到无知之幕的后面,你不太可能同意全国高考分数线一样,因为你有可能是偏远山区的一个小孩,哪里教育资源匮乏,你不可能和大城市的小孩站到同一起跑线竞争;你也不太可能同意残疾人就不能参加工作,因为当无知之幕接口,你可能就是一个残疾人等等。总之,在无知之幕的背后,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一切主观的属性,然后这个时候站到完全中立的位置去做出的决策,才是真正公平的。

那为什么要像烹小鲜一样治理国家呢?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大概意思是说,天下的禁忌太多,国家的治理和干预太多,人们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安心工作,生活也会陷入贫困。人与人之间的权谋愈多,治理国家的人互相钩心斗角,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们就会去效仿,大家都耍小聪明,邪恶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法令过于严苛,束缚人们的自由太过份了,谋生就会困难,盗贼也会愈来愈多。这和老子之前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是类似的意思。

治理越多,民众反弹就会越厉害,所以要掌握一个度,做到一切看起来都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一样,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西方思想讲究精确性、严谨性,以理性为主导,是一种“数”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思想讲究实用性、现实性,以经验为主导,是一种“度”的思维模式,凡事有度,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无为而治”的准则,老子提出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四个理念,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统治者无为,人们自然会自我化育;统治者好静,人们也自己走上正轨;统治者无事,人们便自求多福,创造财富;统治者无欲,人们也就自然朴实。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理想武断,正是大多数人间不平等与残暴的根由。”,老子反对为政者肆意妄为,过度治理,统治者应当“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采用不过度干涩的治理方法,反而更能刺激民众的自发性。

其实这种治理思想,也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所推崇的思想,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代表哈耶克的经典著作《致命的自负》里面就系统阐述了这种治理理念。所谓“致命的自负”,其实就是“理性的自负”,或者是说有人人们过度理性,过度自信,而对国家和经济采取了过度干预的一种错误认知。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计划和过度干预,因为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自信自己的理性可以战胜自然,创造一种合理的秩序,而哈耶克对此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大部文明成果,都并非理性的产物,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语言、文字、道德、法律等等,这些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都不是人类理性规划出来的,就像哲学家大卫·休谟说的:“道德规则不是我们理性得出的结论”。

人类总是对自己的理性充满自信,总是希望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干预和规划,但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哈耶克反对理性,崇尚自由,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由”是一种完全放任、为所欲为的自由,但实际上,哈耶克这里,真正的“自由”不是一种“本能式”的放任自由,而是一种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状态,哈耶克称之为“扩展秩序”,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秩序”, 这其实和老子及道家思想在2000多年前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是非常类似的。

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治国者无为而治,国家看起来混浊不清,但其实民众生活安定,自然淳朴。治国者有为而治,国家看起来条理分明,但其实民众不堪重负,反而道德缺失。所以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幸福里面,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得失祸福的循环,是没有一定的,谁究竟说的清楚呢?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