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智能运维企业排行

 zjshzq 2021-07-14
图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开篇的这句话,精准地描述了那个时代。
 
当人们无法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一个好坏并存的时代特点的时候,人们就会用这个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来进行概括,在当下时代这句话依然能给我们同样的哲学启示。
 
在5G、AI、云计算和大数据加持的数字时代,由于数据流量的激增,网络复杂度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网络运维工作正面临巨大挑战。相关数据显示,其中有70%的机房宕机事故是由人为失误造成的,可以说传统人工运维带来了更多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运维的最大BUG是只能对故障“亡羊补牢”,无法对潜在安全问题未卜先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渗透,从传统运维走向智能运维是数据中心运维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数据中心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随着智能的演进,虚拟化、自动化、DevOps、AIOps......完成了新技术的不断更迭。正是出于对AIOps智能运维市场的热望,国内运维市场也因此被推上了“新风口”。
 
包括传统ITOM/ITSM厂商、新兴APM/NPM厂商以及传统企业级厂商纷纷涌入智能运维市场,让AIOps智能运维获得市场充分认可的同时,也为这个垂直细分领域的赛道带来了鲶鱼效应。
 
由此可见,未来的运维或将从关注稳定性、安全性转向应用需求和用户体验。
 
运维的价值在于用户的“至简”体验
 
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加速了千行百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变革。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政企都面临着模式创新、用户粘度提升等方面的挑战。鉴于此,2020年11月,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发布全新U-Center阅动力服务2.0,有效助力合作伙伴的服务转型之路,带给用户极致的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合作伙伴也能够借助U-Center阅动力服务2.0强大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客户黏度,推动持续性采购,撬动更大市场。目前,有众多合作伙伴全面投入U-Center阅动力服务2.0的业务开展中,在新华三集团与阅动(广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阅动数字产业孵化园中,已经有15家企业完成入驻。
 
新华三为业界提供包括U-Center阅动力服务2.0在内的U-Center统一运维云服务,将AI等前沿技术融入数字化服务,推动云上云下运维快速协同,提供全场景、全生命周期融合运维的支持。
 
作为智能运维的积极倡导者和“领航者”,新华三集团将继续稳步推进统一运维服务建设,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资本动向是智能运维市场的“听风者”
 
据Gartner预测,到2024年,将有30%的企业会通过可观测技术来提升数字化业务的运行性能,相比2020年的10%提升了3倍。2023年,全球可观测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64.94亿美元。
 
近日,国内智能运维企业“听云”宣布已完成累计10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在资本市场不断降温的大环境下,这次融资无疑是市场对听云的产品和未来业务发展前景的认可。
 
听云智能业务运维平台支持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数据,打破传统APM产品数据获取能力边界,并支持对多源数据进行关联处理、智能分析,最终提供多种AIOps场景解决方案。在提供新一代APM的能力基础上融入了多源指标的异常检测、智能降噪、根因分析、指标预测等能力,还支持与ITSM、自动化运维等系统互通互联,实现IT运维的智能化闭环管理。

同时,听云紧跟行业发展,在Harmony OS发布后,听云App产品率先支持Harmony OS操作系统,针对Harmony OS下应用的性能进行监控。
 
未来,听云将继续注重数据获取、用户体验分析、软件性能监控,并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服务全国广大企业,抢占新市场份额,引领APM行业发展壮大。
 
从“应用可用”升华到“服务可达”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全面化、精细化运营的道路。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存放数据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数据孤岛,从而导致数据分析效率低、难共享和复用等问题。
 
为解决企业运维数据分析困难等的一系列问题,博睿数据于近期推出了数据洞察-博睿数据Dataview统一智能运维数据平台,该平台提供了一体化、标准化、可视化的运维数据中台建设方案。
 
Dataview就是旨在打破“监控孤岛”,将采集到不同环节的体验数据、网络数据和代码执行效率数据,进行信息整合、特征关联,最后把数据形成可视化信息,呈现在企业面前。DataView凭借其灵活、快速、低成本的优势,为不同场景需求的客户提供了便携的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 
 
企业的技术团队在技术演进的洪流中加速奔跑,深耕IT运维13年的博睿数据提出了“服务可达、达者为先”的战略,助力企业实现用户体验从“应用可用”到“服务可达”的跨越式进阶。
 
本土化解决方案让智能运维更加灵动
 
未来几年里,世界范围内,低端的智能化向高端的生产制造发展是大势所趋。在中国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下,入驻中国市场几十年的全球性的IT巨头却始终难以在AIOps领域打开局面。抛去价格高昂这一因素之外,究其原因,这些全球性供应商提供的ITOM工具的许可证模式无法在中国市场上完成“自适应”的转变,其功能也难以灵活地满足中国本土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因而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得到进一步扩张 。
 
相对来说,中国本土AIOps供应商,能够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智能运维的应用场景,因而,中国智能运维企业成了中国本土客户的首选合作伙伴。
 
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现实。
 
(文/微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