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不是四面环海吗?为什么还会缺水?

 炫叶楓雪 2021-07-15

台湾省,别称:宝岛。我国三十四行政区域之一,我国第一大岛,面积为35915平方公里,人口2358万,GDP生产总值3.9万亿人民币,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由中国台湾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海岸线长1566千米,最高点为3952米的玉山主峰;最长河流浊水溪,长度186.6千米;最大湖泊曾文水库面积,17.14平方公里;主要城市有台北、高雄、新北、台中、台南、台东等等 。台湾因自然资源丰富,又被称为“宝岛台湾”。

台湾不是四面环海吗?为什么还会缺水吗?答案是肯定的,台湾四面环海(请看上图),但台湾不缺水,而是缺淡水资源,台湾省也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匮乏的省份。

近日就有台网友曝光日月潭近照:“潭底干枯龟裂成块状。”台湾日月潭水位大降,干旱、缺水问题持续引发危机,日月潭遇到了56年来最大的干旱。当地居民忧心,再这样下去,“日月潭恐怕要变成日月草原了”(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个梗没有)。

台湾省为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的3倍。台湾的火烧寮就是中国“雨极”所在地,年平均降雨量为3718.4mm;而基隆港被称为“雨港”,年平均降雨量为2900mm。那么,降水量如此之多,台湾为什么缺淡水呢?

第一点、地形因素

台湾岛作为中国第一大岛,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脉也比较多,极具特色,全岛山系纵贯南北,主脊中央山脉位置偏东,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复背斜构造,自东而西包括4条大致并行的山脉。其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山多平原少 、山高水急 。台湾大大小小的河流有120多条,河流短小,从山地发源的河流,流经地区落差较大,就必然导致河流的短小,从而导致所含的淡水资源就少了。台湾岛上湖泊,低洼地之类的较少,不能及时将雨水储藏起来,而随地表水一样流入海洋。比如日月潭,是台湾台面积最大的是湖泊,面积仅7.93平方千米,储水容量不大。地形因素决定台湾岛很难存住淡水资源。

第二点、气候因素

台湾省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蒙古高压带来的干冷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湿暖的西南季风 ,导致台湾分为雨季和旱季。台湾年平均降水量2500毫升,但是每年九成的降水都集中在5月至10月份,11月至次年4月份则是枯水期。虽然台湾降水丰沛,但是降水时间集中,导致大部分降雨都随河流迅速奔向大海,能够留在陆地上的水资源少之又少。气候因素也是导致台湾岛很难存住淡水资源的因素。

第三点、台风因素

其实台风因素是气候因素的一部分。我们之所以单独拿出来提一下,是因为,每年影响台湾岛的台风数量不少大约有三四个,但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份,也就是每年的雨季时间段内。因此受台风和季风重叠影响,台湾岛降水更加集中。台风提供丰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也很难储存下来。据数据统计,每年大量降水,台湾岛利用率不足降水总量的两成。

第四点、地质因素

台湾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有一连串海沟、火山等,板块移动剧烈。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强烈的地震都在该地带上发生。“火环”使台湾岛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之一,台湾每年发生一千多次可感知地震,一万七千多次不可感知地震。地震较多,导致台湾地形极其不稳定,从台湾岛东岸直上直下的悬崖就能感觉出台湾岛经历的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化。又比如:台湾最大的湖泊——日月潭,是由玉山和阿里山漳断陷盆地的积水形成的。由于地质原因,每年日月潭有大量湖水渗透流失,加上湖水大量蒸发,使日月潭湖水不断减少。而这也正是台湾岛地质的真实写照。因此,地质因素也影响台湾岛难以储存大量淡水。

第五点、人为因素

台湾经济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农业同样发达,每年台湾总用水的70%用在农业上,传统的灌溉方式,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量淡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掉,跟我国大陆农业大省面临同样问题。此外,台湾省由于自来水管道陈旧、施工因素、地震侵害等原因,自多年以前,台湾地区的漏水率就偏高,每年漏水量高达数亿吨,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却一直没有被引起重视。加上人为淡水资源的浪费,节约用水意识不高等人为因素,也导致台湾岛难以存储下大量淡水资源。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以上五点因素,导致台湾岛难以储存下大量淡水资源。虽然台湾岛降雨总量较多,但是总体上,台湾省还是我国缺水省份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