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抚河明珠:俊彩星驰袁坊村

 丰城文旅 2021-07-15

在丰城东北部,抚河之畔,便是三市四县交汇的袁渡镇。由于便利的水路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袁渡镇自古便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是名副其实的抚河明珠。宋元时期,陆续有袁姓居民迁入,到明末清初时已形成商贸重镇。由于紧邻抚河,集镇居民和外地商贩多靠水路沟通,在集镇处形成较大规模渡口,故有“袁渡”之称(也称袁家渡)。袁渡的袁姓人才济济,俊采星驰,可算是丰城诸姓中的佼佼者。而袁渡袁姓中,袁坊袁姓又独树一帜,各领风骚,为人杰地灵的袁渡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村入口的古樟树,已有800年树龄。老树新叶焕发,郁郁葱葱。

袁坊村位于袁渡南约三里,人口1600多。袁坊村始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说袁坊的祖上最早是以做生意起家,后来生意做得大了,便开始兴办学校,鼓励子弟参加科考。此后人才辈出,鼎甲一方,据袁坊《袁氏族谱》载:“自宋以来,进士诸科及诸辟召仕,为卿为大夫、为郎吏百执事,或以宦业,或以经术文艺,或干略知名当世者,代不乏人。而凡在考槃含章履素者,更未暇悉数也。”要是耐着性子细细阅读袁氏族谱,更会发现袁坊村古今名人简直不可胜数。袁坊自古人文鼎盛可见一斑,袁坊村民中也有“府台、县官不断”的说法。

去往袁坊村调研时,正是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古韵与清风作伴,说不尽的心旷神怡。袁坊村是一个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村庄。古村入口,是一棵近八百年的古樟树,古樟新叶初黄,巍巍如华盖,昂然挺立。古樟树下,原本是一个门楼,不知毁于什么年月。经古樟拾阶而下,走在平整的青石板小巷里,两旁是整齐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入户参观,古屋雕梁画栋,森森巍巍,令人肃然起敬。古屋大多保存完好,而除了少数几幢新建的小洋楼穿插在古村之外,大部分新屋都做建在古屋的外围,较好地保护了明清古建筑群落。

青石板古巷、巷口以及鳞次栉比的老宅。

看过一幢老屋,再进入另外一幢老屋,穿过一条小巷,又进入另外一条小巷,便如行走在时空隧道,穿破岁月的阻隔,与袁姓先祖们进入一场灵魂的交流,心被深深地震憾了。老村主任袁任琪先生从家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地理啖蔗录》,这本书的作者,便是袁坊人,清朝雍正著名文臣、堪舆学家袁守定。

袁守定 (1705一1782) ,字叔论,号易斋,晚号渔山翁,清雍正二年1724 入县学,两年后中举人,雍正八年1730中进士,颇受朱轼和杨锡绂等江西籍高官的器重发湖南参与撰修《通志》,继而任湖南会同知县,在任即有“除牛税”、“革小甲”、“免银工”3项改革。后又知洪江县、芷江县、楚阳州,断案如神。任上建义学,兴教化,被誉为“袁青天”。37岁时以终养老母故,辞官归里。乾隆十二年1747主豫章书院讲席,选拔优秀学子30余名。侍母12年以终,并习青乌书,会卜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复北上任官。临行前撰文发誓:“一家衣食,仰给在官,外如持一钱归者,当获天谴”委任为八沟同知,办案出长城2000余里。后任直隶曲周知县等,升礼部主事。二十四年1759,告病辞归。在乡20余年,造桥修路,施舍棺木,荒年赈济,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袁守定所著《地理啖蔗录》广录博辑,用各种例证,从阴阳五行与龙脉的关系、龙脉各穴的形状及其扦葬后的吉凶等方面论述了堪舆风水原理,是堪舆形派中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集大成之作。

《地理啖蔗录》,袁守定所著。

而今,著述犹在,斯人却早已作古,教人感慨万端。袁守定不过是袁坊众多古今名人中的一个代表,这样的人物在袁坊村不胜枚举。而袁坊村村民崇文尚德、纯朴敦厚、乐善好施的品格,却是与生俱来的,完全继承了先祖们的基因。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深深眷恋着这个美丽的家园,即使历经多次社会变革,任无法改变他们对家园的守望。

“七星伴月”是一口半月形水塘,因塘岸砌有七个水埠,分布于水塘四周,以方便村民洗刷日用,故有“七星伴月”之称。七星伴月是村里的门前塘,也是村里很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站在七星塘边回望,在一座古屋的外墙上,至今仍保存着“同心协力,驱逐日寇”的血红色标语。据村民回忆,这是1942年国民党第三战区夏威兵团102师、预备军第9师驻扎在袁坊村时虽然历经岁月沧桑,标语仍赫然醒目,激奋人心。村中另保存有数条抗战标语,如把粮食给敌人者杀”、“保家先要保国”、“不受敌人欺骗”等,也是当时留下。

“七星伴月”塘、“老圃”花园门头及置放在村小的汉白玉石鼓。

袁坊村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古巷、古树及其他古迹众多。据袁任琪先生介绍,村中共有3口古塘,7条青石板巷道,36幢明清古建筑(其中20余户仍有人居住),2棵古樟树,花园(老圃)旧址1座,其他古物不可胜数。

岁月变成了往事,历史积淀成文化。当我们的心飘浮不定时,不如走出去,走进岁月的深处,去了解祖先们留下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就是我们的根。而袁坊,是很值得去看看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