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石 || 曲江巷里村:积善累仁家声远

 丰城文旅 2021-07-15

曲江毗邻赣江,境内水系纵横,物产丰饶,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的海慧寺(龙山书院)、寺前洪州窑遗址、郭桥蹠口城遗址更是丰城历史上的文化坐标,被载入史册。位于蹠口城不远处的巷里村,也因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重一时。

(巷里村鸟瞰图  吴天平摄)

巷里村位于曲江东北角,有三千多人口,均为管姓,是曲江镇单一姓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巷里管姓源于周文王第三子鲜,是周武王姬发三弟,因灭商兴周有功,受封于管,故又称“管叔鲜”。管国是当时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国都在今天的河南郑州市管城区。叔鲜幼子一脉,以硕之子懋藩为管姓第一世,传至二十六世孙孔颂时,析居池阳。再传至六十四世孙管福,于唐懿宗(859-873年在位时携家眷南迁,先迁于建阳之邵武,后转徙到括苍郡之黄鹤镇(今浙江龙泉市),成为龙泉管氏一世祖。

管福为人豪侠仁义,于乱世中竭力保护乡里百姓,死后葬于石马岗,当地人感其恩德,建祠祭祀,尊称“石马府君”。福公之子伸,字直侯,唐昭宗(888-904年在位)年间授威胜军节度讨击使,进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御史上柱国。生子十五,幼子庆河(太保)公生文瓒,文瓒生大忠,大忠幼子师仁(1045-1109)登宋进士第,仕至枢密院使卫国公。师仁有六个儿子,次子因可公授荫提举广东,他的儿子管锡跟随赴任。因可殁后,管锡代理父职,不久回乡省亲,途经钟陵(今南昌进贤县)遇兵乱而受阻,只好客居在友人王提典家中。其后,管锡与友人商游丰城,听友人相劝定居于罗湖店下,成为罗湖管氏始祖。

锡公生三子,幼子余公跟在身边,余公次子万公字巨卿,贸易江湖,资金累万,为人轻财仗义。高宗南渡,济军饷十万,敕授评事。据谱载,管万曾收留一位姓京的孤儿,并花重金为他聘请名师。这位京姓孤儿果然不负厚望,终于进士及第,后官至丞相。他就是南宋名相、词人京镗(1138-1200,字仲远,南昌人)。如果谱载属实,却也是一段难得的佳话。

管万曾孙管同颖(1195-1275,字子符)从店下迁出,辟居巷里,成为巷里管姓始祖。因村庄建于高坡之上,中有东西向的长巷,故村名“巷里”。至今村中仍保留有同颖公墓,修缮完好。在同颖公墓不远处,有一段为村民津津乐道的石阶,总共二十九级,全都是由完整的麻条石砌成,直通村东的沥水。据说,在外面的管姓人,只要能说得清二十九级台阶的,便会很亲切地认同为老乡。往事悠悠,不知现在身处外乡的游子,还有几人记得清这二十九级台阶?

环巷里村的南、东,乃是曲江地区最重要的水系:罗湖水系。据《曲江镇志》记载,这里曾是赣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沿龙头山西流经毛坊湖,经巷里村南、折往村东一直北流。至明洪武四年(1371),支流改道,原河道遂堰塞为湖,叫“毛坊湖”。天长日久,毛坊湖吸纳了来自曲江地区的大部分水系,然后经万家、郭家、巷里、高家等,从罗湖闸出口,注入赣江。而巷里便处于这段水系的核心,村里的大部分粮田,乃是当年赣江支流所淤积而成。

由于巷里人口不断繁衍壮大,村庄规模也不断扩大,巷里管氏不得不思考兴修水利的问题。早在明代初年,支流改道后,每到秋冬旱季,村民便要外出取水,很不方便,管氏十七世祖贵卿公便提出在村前凿塘蓄水,凿出一口占地二亩三分的水塘,供村民取水。考虑到这口水塘事关千秋百世,便取名叫“百叶塘”。后有人访游至此,叹道:“可谓真龙得真水也!”巷里管姓自此蕃衍昌盛,安居乐业。贵卿公还发起修建了李师湖堤,有效解决了湖水泛滥为害的问题,也是造福一方的善举。

贵卿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德华,次子德铭,幼子德芳。德华生有四个儿子:易奇、易阳、易权、易铉,易奇、易铉后裔分衍三楚,易阳、易权后裔世守巷里。当年贵卿公修筑百叶塘和李师湖堤的时候,德华公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后来,因工程巨大,贵卿公没有完成李师湖堤的建造,德华公“不忍堕父绪于半途”,便“起而嗣之”,接过父亲的重担,继续筹集捐款,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堤成,而李师湖之患息,厥后淹没之苦无告,艰鲜之嗟无闻”,当年的水患之地终于变成富庶丰饶的鱼米之乡。

为了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造福于民,巷里先贤也是急公好义,并为此耗尽心思。嘉庆十二年(1807),管祥高倡议在村北修建罗湖闸,由于工程浩大,资金不齐,修闸之事半途而废。嘉庆二十五年(1820),管澛运、管瑞思等人再次把修建罗湖闸的事提上议事日程,在巷里村民及周边百姓的支持下,终于建成石闸三座。后来历经多次重修,罗湖闸一直是曲江东北部地区重要的水利枢纽。不仅如此,修罗湖闸时,管澛运、管瑞思还带领村民在闸东修了一条土堤。光绪二十三年(1897),巷里管贤德主持正式修筑罗湖堤,经过后来多次重修,形成北起罗湖闸南至寺前村北、全长三千八百六十米的罗湖堤,堤内受益面积一万二千亩,确保了堤内数十个村庄及坪湖矿区的安全。

巷里管姓先辈积德敦仁,乐善好施,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显赫的闻人秩事和千秋功业,也留下了诗礼相尚、孝亲睦邻的感人故事。巷里管姓很早就陆续有人外出从商,回来之后在家修桥铺路、延师课子,给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十九世易权公之子玉珊很早就远赴云南从商,留下年轻的妻子熊氏和年仅两岁的儿子同烈。同烈与母亲熊氏相依为命,从小就乖巧懂事,十分孝顺。成年以后,听说父亲在外经商,同烈便跋山涉水远赴云南新兴州找到父亲。这个时候,玉珊已在彼地重建新家,不肯回来。同烈非常痛苦,也非常矛盾,想把父亲请回去又请不动,留在父亲身边又舍不得家里的老母亲。几番思索之后,还是决定回巷里老家,赡养老母亲,一刻也不敢懈怠,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八百年来,巷里管氏敦仁厚礼,诗书相继,不仅族裔枝繁叶藏,而且人才辈出,望重乡里。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中,巷里人管定华荣膺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殊荣。2010年的高考,巷里学子管良剑勇夺江西省文科状元桂冠,也曾轰动一时。


巷里村呈南北纵向排布,从空中俯瞰,恰如一尾鲤鱼,头朝南,尾向北。鲤鱼的头部,有村小、祠堂,有村前广场,这里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村前有新矗立的仿古斗拱飘檐式牌楼,牌楼上方“巷里村”三个行楷大字分外醒目。

资料来源:巷里《管氏重修族谱》、《曲江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