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石 || 上塘燕窝村:夏官大夫张启明

 丰城文旅 2021-07-15

丰城矿务局所在地的上塘镇,位于河西名山梅仙岭的东北角。虽说自1958年以来因为创建丰城矿务局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城镇化改造,但从集镇往南走,依旧是崇山峻岭,植被茂密,与梅仙岭连城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天然绿色的屏障。与矿务局毗邻的燕窝村,就是这道屏障下的一颗明珠。

大约北宋淳化年间(990-994),任职丰城县令的张玉泫来到位于梅仙岭下的尚塘(上塘),见此地山势逶迤,林木葱郁,一时游兴大发,便沿着小路继续往梅仙岭里面走。没多远,看到一处三面环山的洼地,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山势蜿蜒,恰如燕翼,而洼地则酷似燕窝,马上喜欢上了这里。在他致仕(退休)后,把父亲公烈、兄玉清一起接来,在此地安家落户,给村庄取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燕窝”。

燕窝村位于河西名山梅仙岭北麓,与东侧的归云寺、南麓的水草园、西侧的梅仙观互为犄角,是梅仙岭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张玉泫之父张公烈,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其鼻祖乃是轩辕皇帝第五子名挥号青阳,因青阳氏发明弓箭,于是赐姓张。青阳氏传至八十世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就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四杰”之一的西汉开国元勋、被刘邦赐封为“留侯”的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张良再传四十一世就是张公烈。张公烈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玉清、次子玉洁、三子玉泫。由于随三子玉泫迁居于燕窝,公烈公也被奉为燕窝张姓始祖,张玉泫为二世祖。

张玉泫自幼饱读诗书,“广博书诗之旨趣,穷通圣贤之佳章”,文词出众,才略超群,受到宋太宗赵光义器重,于是被派到江西任丰城县令。张玉泫果然不负厚望,“恒以民心为己心,亦以民愿为己愿,不暴刑一士,不妄斩一民”,任内风清气正,民风醇厚,受到百姓的爱戴,这也是他之所以落籍丰城的重要原因。公烈公传至第十世,到了宋末元初,有一位叫张九砺的监生,被授浙江湖州府同知。张九砺五世孙(公烈公第十五世孙)张启明,更是跻身朝班之列,成为燕窝张姓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显赫人物。

张启明,字辉光,号进思,洪武十三年(1380)八月生。担任京师行马军二年后,于永乐二年(1404)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两年后的永乐四年(1406)擢升员外郎,至永乐十五年(1417)升郎中。虽然相关史料上没有找到张启明的记载,但是根据推断,22岁的张启明应该是中进士后开始担任京师行马军,两年后入选兵部武选清吏司任主事(正六品)。之后,由于张启明勤政奉公,才华出众,两年后便擢升员外郎(从五品),十一年后再次提升为郎中(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之衔。永乐二十一年(1423),张启明父亲去世,次年母亲也随之而去。受此双重打击,张启明心力交瘁,一直丁忧在家,再也没有复任。丁忧期间,张启明利用闲暇时间修纂族谱,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家族世系图谱。两年后的洪熙元年(1425)七月,张启明英年早逝,享年45岁。

在张启明升授奉政大夫之后,还做了另外一件流芳千古的事,那就是斥资在燕窝村的东门入村口修建了一座牌楼。他给座牌楼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夏官大夫”。“夏官”乃是旧时对兵部的别称,“夏官大夫”似可理解为“兵部奉政大夫”。现在,这座牌楼依旧矗立于燕窝村东的入口处,牌楼彩瓦盖顶,楠柱顶立,斗拱精巧,气势非凡。正面枋额上“夏官大夫”四个字虽然是后世重立,却也依稀可见昔日气象。

张启明在朝时,经常与同朝为官的名人雅士互作唱和。因为张启明年轻有为,很多人非常看好他,把他比作藏丰城历史上著名的宝剑。如同为兵部司马的钟陵人陈孔彦在赠诗中写道:“宝剑多年已化龙,江流千载自无容。数椽茅屋烟尘外,万轴牙签几窗中。砚沼细涵秋水绿,帘钩高挂夕阳红。于今步武青云上,肯忌当时积垒功。”与张启明差不多同时代的永乐二年状元、庐陵(吉安)人棨(1372-1432)也曾赠诗云:斗牛芒寒照夜明,卜居偏爱此江清。当时剑气腾龙气,长日书声杂水声。云送岚荫浮几席,日摇波影动帘楹。知君久已承簪绂,鸥鹭终期结旧盟。

张启明有一个堂兄,叫惟器,也是温文儒雅的读书人。张惟器曾在村里筑一堂,作为待客接友、吟风弄月之所。由于周边被大小山环抱,环境幽雅,于是取名叫“环山堂”。张启明对这位堂兄很是尊重,向曾棨求赐一文,为环山堂增色。状元出身的曾棨果然出手不凡,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堪称经典的传世佳作《环山堂记》。现全文照录于后,有兴趣者可细细品味。

丰城之尚塘土地夷旷,竹树森蔚,其四面皆长山,逶迤联络,体势相属,若波澜乍惊,起伏汹涌,云霞敛舒,变化莫测。邑大姓张氏之居在焉。其裔惟器尝作堂为燕休之所,以为环其堂皆山也,遂名之曰“环山堂”。间因其从弟兵部郎中启明来请余文记之。

夫豫章山水绝丽,丰城为奥区,虽无危峰绝巘之峭拔,而回峦叠嶂、深溪大壑豁然环抱之无际,控之不穷。居是邑者,莫不皆有奇胜幽邃之境以供登眺、宴游之乐焉。矧尚塘之地,其山势回合,隐然若绣绾,错而凡据,奇献秀于眉睫之间者,皆可坐而得之。惟器之堂又得当其胜,此其所以登临眺望,悠然有契于其中,而甚乐之也。昔阮孚谢灵运之流固皆知山水之可,好而乐之,然蜡履而游者,或以失之癖伐木开径者,卒蹈于祸。此虽知好山而弗能有其乐也,胜可慨哉!

今惟器则不然,居夫山水秀绝之乡,而斯堂又有以揽扶舆清淑之气,于是不出庭户之间,而诸峰之奇胜皆在履冩之下,此何其乐哉!想其嘉时吉日,逍遥乎其中,引觞独酌,以吟谢眺之诗,而诵醉翁之文,有以得夫兹山之趣,有非众人之所能知者,惟器亦可谓善于好山者欤?《传》曰:“仁者乐山。”惟器其庶几近仁者欤?又曰:“仁者寿。”惟器其习于静,而将得寿欤?不然,何其旬有取于山也?姑以是记之,尚当就惟器而问焉。

永乐十七年春三月望后二日,翰林侍读学士奉训大夫、庐陵曾启题撰。

张惟器收到状元公的美文,喜不自胜,觉得既然堂弟在京师关系这么好,不如再请几位名家巨卿写几篇。于是马上赶赴京师,在张启明的引荐下,先后找到丰城籍的丁季、游和、孙曰恭,以及多名在朝的江西老乡,要么写文,要么题诗。张惟器在京师出入名宦官邸,乐不思蜀,甚至堂弟张启明回家丁忧时,还坐守在京师,等候这些大人物的墨宝。古话有云:“文因景成,景以文传。”大约张惟器是希望借助这些名家手笔,把自已的环山堂乃至燕窝村包装炒作出来,因此回到家后,就把这些诗文结集成册,广为赠送。只可惜张启明英年早逝,张惟器失去了借以推介的平台,环山堂的众多诗文终究没有传播出去。若干年之后,环山堂也不知踪迹,只能在族谱上寻找它当年的踪迹了。

此后,燕窝张氏寂然厮守于群山之中,衣冠相承,诗礼传家,日子过得从容而优雅。期间,公烈公六世孙九成分迁下园,十一世孙子谅公迁三塘张坊,十九世孙文魁文甫迁本邑东坪头,其他外迁者多不及述。到明嘉靖年间,有一位叫张罙(深)的,从小就和族中堂兄弟们勤奋读书,渴望承前继后,重振家族雄风。张更是出类拔萃,“文颇通乎孔孟,武实贯于孙吴”,考中了武举,授“钦衣把总”,也算是光耀门庭的人物。

走进燕窝村,“夏官大夫”牌楼依旧默默矗立在原地。牌楼附近一颗壮硕的香樟树,需五六个成人合抱,大约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见证着燕窝村的千年沧桑变化。村庄的旧址寂寥荒芜,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很多人都搬到新建的楼房里去了。

历史总是站在不远的某个角落,嘲弄地看着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凡夫俗子。而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宿命,但照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让子孙后代心存敬畏。

资料来源:燕窝《张氏重修族谱》、《上塘镇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