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石 || 小港北头村:水乡泽国变乐园

 丰城文旅 2021-07-15
深秋风起,吹起稻香阵阵,眼前笼罩着一片金黄。随处可见的收割机,以及随处晾晒的稻谷,把这个秋天渲染得更加迷人而充实。虽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们还是乐此不疲,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忙得不亦乐乎。这正应验了一句老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过了小港集镇,沿着小(港)袁(渡)线约六七里,一汪碧池赫然眼前,在蓝天照映下格外清澈。从公路左拐数百米,穿过平整的环村水泥路,来到北头刘家刘氏宗祠前,但见祠堂高耸,金碧辉煌;祠前玉带掩映,清澈可鉴。村庄的老村址虽然凌乱错综,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而村庄南面,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楼房坐北朝南,点缀于黄灿灿的稻田之中,已然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秀美乡村。
曾几何时,北头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北头人,作湖田,三年两头遭水患。吃不饱,穿不暖,缺衣少食度日难。为求生存开荒田,不分日夜拼命干。耕地扩大役畜增,大路踩得像烂泥潭。榜梯坡子牛足坑,长年积水路不干。人走要留神,蛇过要许愿。”这说的是北头村从前的生存环境。北头村位于丰水、富水、秀水诸河之尾,这一带地势低洼,每到汛期,洪水泛滥成灾,稼穑成空,“五月楼上坐,六月下楼栽晚禾”是常有的事。迫于生计,人们不得不围湖造田,形成众多围堤,如“万福围”、“骑马围”、“万沙围”、“圈井围”、“高埂围”等等。即便如此,生产生活也仍旧困难重重,百姓苦不堪言,这才会有上面这段饱含辛酸无奈的顺口溜。
九百多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刘姓族裔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命运的抗争。北头刘姓先祖刘冕(号勉斋)世居四川泸州,登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御史衔,授殿中丞,迁员外郎,签判抚郡,退休以后落籍在崇仁县青云乡山阁里。刘冕幼子刘朝旭(1080-1145),20岁左右时游学丰城,赘于厚郭胡姓,住在北头,成为小港北头刘姓始祖。后来,因环境恶劣,屡有外迁支裔,但北头一支一直顽强地坚持下来,逐渐发展为“三房六柱”。其六个分房同辈兄弟称“刘六和”,又把家业进一步做大,到现在已是拥有一千多刘姓族裔的大村庄。
刘姓乃是中国大姓,在新编百家姓中位列第四。刘姓始祖可以追溯到尧帝的后裔刘累,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据说曾在河南偃师一带为夏朝第十三位皇帝孔甲驯养龙,被孔甲赐为御龙氏。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刘累亦因此成为刘姓得姓始祖。
到秦末时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乌江,刘邦建立西汉帝国,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其中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重要的一支,有刘姓望出彭城之说。此后,彭城刘姓枝分派衍,分徙各地,“彭城堂”成为刘姓族裔中重要的堂号之一。宋初时,南唐进士刘式(949-997)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将刘式遗书数千卷传给儿子们,几位儿子承继书香,个个学有所成,成就一段佳话,陈氏也被尊称为“墨庄夫人”,朱熹专作《墨庄记》以记其美,“墨庄”因此流传至今。刘式的后代因此以“墨庄”为堂号,亦称“墨庄刘”。
北头刘姓便是墨庄刘的后裔。不过,先辈的荣光并没有给北头刘姓带来福祉,反而是艰苦的生存环境培养了他们顽强坚韧、乐观豁达的性格。在刘氏宗祠前的港边,至今仍留有两座由麻石修建的水埠,供村民们上船登岸、浣衣取水之用。据谱载,水埠原为红石条,到清末民国初年时,红石条侵蚀风化严重,影响村民使用。民国九年(1920),村中富绅刘昌庆先生专门采购回来耐磨经用的麻石条,堆放在门前,准备在六十岁寿诞的时候重修水埠,作为存世纪念。不料天不假年,刘昌庆先生于56岁时患病,抱憾而逝。
民国十七年(1928),刘昌庆先生长子刘懋积带着次弟懋科、三弟懋苏、四弟懋谷、五弟懋馨,在村中族老兄弟的协助下,终于建成水埠,完成了先父遗愿。现在,这两座水埠已然失去了它曾经的价值,但村民们每每说起此事,仍感念于心,不胜唏嘘。现在的村庄四围,是一条平整的环村公路,这是村民于2008年自发捐资修建的一条水泥公路,也是北头刘姓改变生存环境、缔造美好生活的见证。
村中原先有数条巷道,和其他许多村庄一样,都是青(麻)石铺成。炎炎盛夏,村中男女老少摇扇纳凉,谈天说地,巷子里总是热闹非凡。依巷而建的,便是那些青砖黛瓦马头墙的传统建筑。在巷子的尽头,有一幢建于清代晚期的老宅,院坊是具有丰城特色的红石坊,上有“藜阁留辉”坊额,保存非常完整。进入院内,则是房子的正门,正门上方有“华阴遗绪”坊额。两坊字迹遒劲,雕刻精美,寓意深远。
“藜阁留辉”典故来自于西汉光禄大夫刘向。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烛尽灯灭之后,又在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拄青藜杖叩门进来,将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点燃发光照亮暗室。刘向对老人肃然起敬,施礼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刘)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此后刘向写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着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刘氏后人为了纪念燃藜夜读的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便以“藜阁堂”作为堂号。
“华阴遗绪”来源于另一位刘姓名人,这就是东汉时期的名臣刘宽。刘宽(120-185),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潼关)人,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司徒刘崎之子。历任大将军掾、司徒长史、东海相、尚书令、南阳太守等职。汉灵帝时,刘宽被征为太中大夫,后转任侍中、屯骑校尉、宗正、光禄勋。曾两次代为太尉,后拜永乐少府,迁光禄勋。因揭发黄巾阴谋,封逯乡侯,逝后追赠车骑将军,谥号“昭烈”。刘宽人如其名,为政以宽恕为主,被称为长者。因其为华阴人,后世以华阴特指刘宽,“华阴遗绪”即指刘宽遗留下来的功业(表率)之意。
“藜阁留辉”、“华阴遗绪”传递的既是来自于祖上的荣耀,更是对传世家风的一种传承和宣示。在先辈开创的这片土地上,刘姓族裔勤俭创业,励精图治,把水乡泽国变成幸福家园,足可丕振家声,启迪后人。

资料来源:《刘氏族谱》、《小港镇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