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旅文苑 | 雷子龙: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丰城文旅 2021-07-15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读夏阳《丰城纪事》

雷子龙

经典的小说理论认为:小说就是写人物、写人物命运,通过人物形象来记录一个时代,表达一个时代。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文学手法也日益纷纭而多彩。但这个经典说法似乎也还没有过时,或许,永远也不会过时。如果文学不写人物,小说不讲故事,我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浮想。
 
那么,作为篇幅特别短小,数百字,一、两千字的小小说,是不是也应该写人物命运呢?
 
我认为也应该是这样的,甚至是必要的。固然,篇幅太小,无法完整地体现小说所有元素,但这也就让小小说的笔墨更集中而单纯,让有限文字的所有指归都落实到人物身上。成功的小小说,我们眼里看到的,一定还是人物,或可笑,或可悲,或可敬,或可恶。这个感觉越鲜明越强烈,文本越成功。这,自然是要有一点真功夫好手段才能做到。
夏阳生活照
夏阳写小小说有些年头了,已经很有成就了。他现在是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得主。他年少外出,与我虽是同乡,同为弄文却少有交集。只在今年夏天见过一面,自然他的作品在此之前我也完全没读过。近时,夏阳给我寄来新作,一本小说集题为《丰城纪事》,我已多年没写小说了,看得也少,读过夏阳此作后,竟引动我对小说的一些想法,也禁不住想就他的小说说几句了。
我发现,夏阳的这些小说,虽大都一、两千字,习惯上人们把它称为小小说,但它完整地具有短篇小说所应有的叙述范式和意义指向。毋宁说,它是经过精确压缩的短篇小说。无论从立意、结构、情节、人物诸方面来说,夏阳都不惜心力,像对待一个大作品那样来面对它。有很多的微型小说走讨巧的路子,靠“包袱”取胜,以图穷匕见式的让人恍然得悟或粲然解颐见长。这种方式当然也不坏,但夏阳较少运用。他更愿意在这短小的篇幅里,用心营造,毫不吝啬地奉献心智,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在这个集子中,我们不但领略了夏阳对小说技法的娴熟把握,更读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深度思考,读出了他深厚的人生积累和生命感悟。这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小小说作者,而应该是一个更具份量的、成熟的、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全能型小说作家。
夏阳善于发现和抓住生活中某种典型场景,善于截取和阐发生活中的某些瞬间片断。从纷繁杂乱的生活图景中,撷取这些片断场景,并发现它的价值,既需要有哲学家的观察力,也需要艺术家的感受力。它综合为一种审美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作家的高下。我们看到夏阳通过这些图景,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让我们窥探到生活的底蕴,并发现它的意义。
夏阳小说集《丰城纪事》
比如说吧,他在这里见识到人性最隐秘的善良及尊严,如《让座》《审判》《念亲恩》诸篇;让我们思考那些叵测的命运,无奈的人生,如《行脚》《相亲》《酒鬼》诸篇;也让我们欣赏到某种难以言说的吊诡的生命图景,发现某种远离尘世的美学价值,如《窗外》《诺言》《奇遇》《梦境》等。当然还有那些以幼年生活为背景的略具回忆性质的篇章,置于现代视野的观照,亦无不闪射出动人而眩目的人性的光芒。我以为,夏阳的这些文字可谓是小小说,大气象、大格局。这些文字经得起我们一再阅读,反复咀嚼,与那些大量存在的快餐式的小小说大异其趣。我觉得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艺术的力量。
 
夏阳是个从乡下走出去的农村孩子。在我们这个喧嚣繁华的时代,进到城里的乡下人正不知有多少。如笔者本人,也可算是从乡下混进城里的人。我在20多年前的文章中就写道:城市不能改变我,我仍然是一个游荡在城里的乡下人。我甚至固执地认为:一个人小时没在乡下长大,将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因为我30多岁才进城,而现在又年纪很大了的缘故。但其实不是的。夏阳正在盛年,比我年轻太多,但他也是有着并不需要羞于表达的故园情怀的,他把这个集子特意题为《丰城纪事》,并在扉页上印上“献给故乡丰城”字样。他的大部分故事的背景都设置为丰城城区,这都表达着他的故园之心。作为同样漂流在外的丰城老乡,也是尤为让我感动的。

我认为,上苍把我们很多人安排在乡村地方出生,是有道理的。任何生命也不能离开星空、土地、山川、河流,那本应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无论跑得多远,跑向何方,那里始终是根,是故乡。城市的膨胀漫延将会诞生一代一代没有故乡的人,这是很大的不幸。甘地说: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在这里,故乡既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精神概念。对于弄文的人来说,应该是更多地早已化为了一个精神概念。那就是本初,就是初心,就是源头。我知道,从故乡出发的夏阳先生,一定不会忘记故乡的粮食和阳光。现在,他用他的小说回到故乡,让我们祝愿他走得更好,飞得更高。故乡,会是你的保护神。
2019年12月19日

 

关于夏阳:


夏阳,丰城市荣塘人,大学文学写作老师,致公党员。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访问学者,惠州学院客座教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外聘老师,“小小说四门功课”写作理论创立者。集作品创作、理论研究和大学教学于一体。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职称,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荣获第五届(2009—2010年度)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广东省30年小小说特殊贡献奖、首届全国小小说擂台赛一等奖等奖项。作品《好大一棵树》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篇最具影响力小小说。先后发表作品两百余万字,出版个人著作《马桶读本》《丧家犬的乡愁》《小小说写作艺术》和《丰城纪事》等11部。


关于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