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石 || 淘沙岭源村:柳暗花明又一村

 丰城文旅 2021-07-15
淘沙居槠尧二山之间,扼丰(城)临(川)两地要衢,山贯东西,水分南北,把丰临两地自然分割开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分布着无数村庄,岭源村就是其中之一。
岭源村徐姓,乃是东汉南州高士徐孺子后裔。徐孺子传三十八世,至唐末五代时南唐侍御史徐韬,归隐于秀市觉溪(角陂),成为丰城觉溪徐氏始祖。徐韬生子四人:晁、晸、晟、旵,各自外迁,其中第三子徐晟赘于抚州宜黄涂氏,生子全。徐全因不忍别居他乡,扶柩回到觉溪,世守故宅。徐全生郧、陵、鄩(捄)、邠(能)、安(搏)五子。次子徐陵仍居觉溪,生徐琛,徐琛生徐容。徐容生国照、国煦,徐国照后裔徐宝因官去往湖北鄂州,并在彼定居。宋末元初时,徐宝后人徐寅之再次来到丰城,从此叶落归根,不再回去。
徐寅之(1261-1336),字太初,号旸谷山人,登宋祥兴已卯(1279)乡榜进士(举人)。入元后,授为富州(丰城)知州,在任期间,明镜高悬,清廉自励,视民如子,官声极好。徐寅之任州十余年,州人不忍其去,便于退休之后乔寓于县城智林巷。徐寅之做得一手好诗文,“年六十余,文辞蕴奥”,颇有文名,与小他十几岁的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号贞文,杜市大屋场人)关系颇为密切,经常互作唱和。揭傒斯由布衣荐为国史编修官,官任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晋封豫章郡公,任辽、金、宋三史总裁官,文名享誉天下。即便这样,也没有忘记徐寅之这位故交,在徐寅之退休时,揭公曾赠诗云:“澄江一道分明月,照见徐公一片心。谁谓今人不如古,古来循吏即如今。”成就一段文坛佳话。
徐寅之之子徐华甫,从小受到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因科场屡试不第,于是改弦易辙,广置田产,收租放货,与当时丰城富豪熊洪甫、郗义甫、蒋济甫等人义结金兰,强强联手,家资累巨万,产业遍于丰城各地,成为令人称羡的富绅,和几位结义兄弟携手荣登“十大税户”之列。考虑到父亲在祖籍地为官,离老家觉溪很近,加之所有的产业都在丰城,徐华甫不愿再回鄂州,干脆买下智林巷的宅子,同时在北禅巷也买下几处宅院,并在丰城各地置买田庄,作为千秋万代长久之计。徐华甫三个儿子文卿、诚卿、茂卿虽未曾闻达,但官三代、富二代的生活,还是令无数人羡慕,可谓风光一时。
在徐华甫所置田产庄园中,有一处位于丰抚交汇处,一个叫做“岭湄”的地方。岭为山岭,湄为水末,亦即山脚下的水源处。到明代初年时,徐华甫家族开始中落,子孙后裔各自析分家产,徐华甫幼子徐茂卿之孙徐叔智,分得了岭湄的庄园,带着两个儿子应祯、应麟迁徙于此。因嫌“湄”之名有失晦气,便改“湄”为“源”,称为“岭源”。“岭”和“鼎”在当地发音相近,故又称“鼎源”或“鼎元”。这样,岭源徐姓一族在此开枝散叶,分出竹园、樟树下、渡溪等共五处,称为“岭源五徐”,岭源为五徐发脉之源头,也是坐局修谱的总祠所在。
岁月嬗递,物换星移。徐氏子孙在这片偏远却不失热闹的地方休养生息,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子孙后世中,既有晋身科场进入仕途的,也有乐善好施望重乡里的,还有自视清高隐居林泉的,各安其生,日子倒也惬意。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岭源人徐士俊(号斗山)忠厚传家,孝养兼备,成为当地名耆。徐士俊祖父徐道先是丰城县令罗世清家的座上宾。父亲徐邦绅(字克明)继续与官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县令汪云鹏的知交。徐邦绅六十花甲之年,家中大厦竣工,汪云鹏书赠“鹤算鸿图”四字。徐士俊之兄七十大寿时,南昌府尊孟炤送以“永锡难老”的匾额。到徐士俊时,被荐入太学,选为乡饮正宾,丰城县令杨志道赠送“齿德两尊”“望重老更”二匾以贺。
三世四贤,叠叠匾旌,熠熠荣耀,这对于一般的乡下人来说是了不起的荣誉。但是,徐士俊并不恃宠傲物,“犹以不副名巨之誉为愧”,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平时乐善好施,造福乡里,“排难解忧不亚仲连(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轻财重义何异鲍叔(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讲义气闻名)”,而且“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持己以庄,待人以恕”,“凡一切救困扶危、拯炙恤患之事,靡不尽其道而无遗焉”,深副名望。
乾隆朝时,岭源人徐元美自幼好学,因家道中落,励志奋发,外出经商,腰囊渐裕,回到家乡之后,“构连云之柱础,辟东南之膏腴”,在村里兴宅建院,买田置地,成为富户。徐元美三代单传,偏偏自己没有儿子,便领养了一个孤儿,苦心孤诣抚养成人。好在领养的孩子争气,一气生下六个儿子,也算没有辜负徐元美一生劳苦。另一位同时期的岭源人徐达仁从小胸有大志,春秋经义无不通达,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有出息。长大以后,屡试未遇,徐达仁慨然说道:“功名富贵,事各有定,日月易迈,人寿几何?大丈夫不得于此,当得于彼,岂可郁郁于丹铅儿席旁,叹皓首而无成哉?”觉得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于是放弃科举梦想,安心操家政课农桑,果然当上了衣食不愁的富家翁。
到道光年间,岭源人徐映春(字达开,号杏林),淹博其学,贞洁其品,身通六艺,才冠一乡。壮年时例授从九品,拟任广东佛山巡政司,刚到任就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制,三年后准备返职又遭丧母,于是心灰意冷,淡泊仕途,一心在家摄理家政,“事宗族以孝弟,教子侄以义方,构连云柱础,辟东南膏腴”,并且热衷公益慈善事业,捐资修建南昌的高士(徐孺子祠),在村里设立家塾,建祖师殿、观音阁、读书阁,至于建祠修桥铺路恤苦济贫,无不慷慨解囊。其时,战乱纷起,土匪横行,有一伙盗贼盘踞于丰临交界的大鸿岭,啸聚山林,占山为王,专门打劫附近村庄以及往来过客,百姓深受其苦。徐遇春主动出钱招募义勇之士,亲自带队进山追剿,直捣贼巢,彻底肃清了这股匪患。
英雄不问出处,徐遇春与崇仁吴坊渡(今白路乡华家村)人华廷杰还是忘年之交。华廷杰(1822-1872),字樵云,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历官东莞知县、南海知县、南雄直隶州知州,署广州通判、潮州知府,擢惠潮道台,加广西布政使衔。华廷杰对徐遇春的为人十分敬佩,徐遇春也非常敬重华廷杰的骨气,二人惺惺相惜,相交甚厚。华廷杰还亲自充当月老,把侄女许配给徐遇春之子,二姓结为秦晋之好。
走出繁华都市,穿过葱郁原野,山穷水尽处,岭源村兀然出现在眼前,安静而不失热情。鸡鸣犬吠声里,人们不紧不慢地生活、劳作,养儿育女,悠闲而惬意。多少红尘往事淹没于岁月深处。

资料来源:岭源《徐氏合修族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