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塘湖南村:山光湖水读书忙

 丰城文旅 2021-07-15

荣塘镇有一个湖北村,还有一个湖南村,这两个地名都与古时候的“荣湖”有关。在古时候,荣塘镇西侧曾经是烟波浩渺的大湖,叫“荣湖”。经年累月,湖面逐渐缩小,变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池塘,“荣湖”的称呼也变成了“荣塘”。湖北、湖南两村的名字便是以荣湖作为参照,是典型的因地取名的村庄。


湖南村位于荣湖的西南岸。湖南村以聂姓为主,约有六七百人,隶属于杨泗村委会,乃是三国东吴名将聂友的后裔。聂友(222-253)字文悌,原本浙江钱塘(杭州)人,汉末三国时避兵乱迁于豫章郡(今江西樟树市)。聂友曾当过一名县里的小吏,后来调入京城,与大将军诸葛恪关系密切,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辩论,因为观点独到精辟,声名四溢。吴赤乌四年(241),孙权准备攻打珠崖(海南岛),诸葛恪推荐聂友为珠崖太守,孙权加封聂友为将军。聂友与校尉陈凯同往,渡海作战,大获全胜。孙权大喜,拜聂友为丹阳太守。孙权去世后,辅国大将军孙峻设计谋害诸葛恪等旧臣,聂友忧郁而死。

聂友是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回追着一头野鹿到了淦阳封溪,看到有道士在设坛祭天,周围还有很多人围观。聂友上前打听是怎么回事,有人说道士是在向上天祈福,马上就可以得道升天了。聂友看穿道士的伎俩,知道道士蒙蔽欺骗百姓,趁人不备向道士精心准备的莲花宝座射出一箭,莲座应声落地。众人害怕,纷纷逃走。第二天,有人跑回来一看,见道士祈福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的樟树,中间全都空了,里面堆满了道士的尸骨和衣物。大家知道受骗上当,非常感激聂友,建庙纪念他,把发生骗局的地方取名为“樟树镇”。又因为聂友逐鹿至此,所以樟树镇又叫“鹿渚(鹿江)”。此后,聂友在民间的地位不断上升,慢慢演化为道教中的传奇人物。


闲话不表。却说聂友八世孙聂昭,出任临川大守,开始定居于临川。又过了几代,聂昭的后裔分迁于各地,其中有一位叫万一的返迁至樟树坂山,成为坂山聂姓始祖。到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有一位叫聂普通(普通公)的,生子聂良(元七),一直在外经商,家庭非常殷实。有一回途经荣湖之南,见其地左邻剑池,北达荣湖,水秀山环,非常宜居,于是陪着祖母和父亲迁居于此,奉其父普通公为开基之祖。

聂良生子哲孚,哲孚生子三人,并逐渐演化为湖南聂姓的三大支:长子贵仲居下屋,次子立仲居上房,幼子彬仲居老屋。之后,彬仲幼子均瑞分居村前,立仲曾孙允坚分居埂上,贵仲之孙源清分居冈上,其玄孙轮公分居垾上。由一祖而三房,由三房而七支,发展至今洋洋数千人,都是普通公的后裔。


自古耕读为本。生活在荣湖之畔,虽然经常受到洪水侵扰,但耕读传家的思想一直根植于聂姓族裔的骨子里。正所谓“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弦诵之声遍草野,诗书之士满寰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一直是湖南聂姓族裔孜孜以求的梦想。之前,他们都是请私塾先生或把孩子送出去读书,考虑到这种方式难以满足族中子弟的求学需求,道光十四年(1834),湖南三房及村前、冈上共五支一起商议,提出“虽穷壤僻乡,皆建堂屋,以造就子弟”,要合力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让所有的族中子弟都能够上学读书。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并马上动工,在湖南村的观音庵右侧建起一幢平房,挂上“西园书舍”的匾额,一座属于聂姓族裔的书院正式开张。

西园书舍远浥山光,近绕湖水,明窗净几,梵语朗朗,真正是修身养性、课读圣贤的好所在。族中子弟寒窗苦读,悬梁刺股,“敦五典而崇四术,明七教以修六礼”,不仅可以学到文化知识,更可以昌明理学之义,为将来考取功名登朝入仕,实现“修治齐平”的雄心壮志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湖南聂姓七支中,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很多,而通过读书明礼向善的士绅乡贤则更多。早在清朝雍正年间,上房聂伯龙世代种田为生,父亲去世后,作为老大的他为了照顾手下的三个弟弟,主动“牵车牛、远服贾”,外出经商。经过多年打拼,家境稍稍有了改善,便帮助几个弟弟一边耕作一边读书一边经商。聂伯龙年届七旬时才停商歇业,把剩余的资产全都分给子侄辈。他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一家人不仅生活富裕,而且个个都是谦谦君子,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家庭。

聂伯龙的小儿子聂经悉和白沙人罗拔(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曾经是同窗好友,罗拔小时候家境贫寒,吃的喝的住的用的都是聂伯龙赞助。后来罗拔外出当官,历任湖北邑东、钟祥、黄陂等知县,还两次担任过湖北乡试同考官,辞官之后先后执教于丰城的狮山书院和贵溪的象山书院。不管身在何处,罗拔一直念念不忘这位聂老伯的恩情。

乾(隆)嘉(庆)年间,村前人聂劻寀(谱名模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聂劻寀上面有四位兄长,或捐了顶戴,或买了功名,只有他发奋读书,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但是,直到四十岁才考中秀才,又熬了很多年,勉强得了个岁贡生(举人)的身份。由于父亲早逝,母亲一直守节在家,马上年近九旬,而家里早已五世同堂。他找到几位兄长商量,要给母亲争取一个荣誉,经过层层推荐上报,到嘉庆辛酉年(1801),终于得到朝廷的旌表诏书,嘉庆皇帝钦赐“黄耆蕃衍”匾额,还赏了很多银两绸缎。聂劻寀虽然功名小就,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深得族人的爱戴,也受到当地罗拔、敖宗瑚等名人的倚重。

而前房的聂模迢(字云州)也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先辈。聂模迢父亲去世后,兄弟三人分家,作为老二的他家里几乎断炊。看着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形,他在私底下感慨说:“大丈夫读书万卷,何如积产千金?”于是发奋努力,早起晚睡勤于劳作,并利用农闲时间做点小生意。他的夫人曾氏白天操持家务,晚上既要带孩子,又要纺纱织布,经常是通宵达旦。通过夫妇俩的辛勤耕耘,一家人终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曾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想到丈夫早年为生活所迫放弃学业,很是内疚,对丈夫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家还是要延续读书的风气啊!”聂模迢非常赞同,不惜重金为三儿子炜燦延请名师,炜燦读书非常努力,成绩也很优秀,要不是清末取消科举考试,聂炜燦也许能够一举成名,大昌门户呢。

“知书达礼”从来不是一句套话。读书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能使人变得充裕,活得明白。

资料来源:湖南《聂氏族谱》、同治《丰城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