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一位“低产”诗人,一生只写了半首诗,却流传千年成为流行语

 昵称55301288 2021-07-15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宋代是词作的顶峰,这两个时代曾涌现出很多知名文人,他们的诗歌和词作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并且给后人留下了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

在璨若星河的诗词长河中,既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有不被熟知的作品。很多才华横溢的诗词作者,都创作了数量庞大的诗词作品,他们被后人称为“高产”文人。

当年也有因为一首诗而名满天下的诗人,比如,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春江花月夜》,就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宋朝也有一个最“低产”诗人,一生仅两句诗传世,却人尽皆知,流传千年成为流行语,甚至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一、宋初文人苏麟

宋朝姓苏的文人大家都知道,他们就是苏辙、苏洵、苏轼,当时还有“三苏”的美誉。

但谈到苏麟却很少有人知晓,他出生于969年正处于北宋建立初期,虽然他的公开身份一直都是诗人,但这个人似乎只有两句诗文传世。

过于姑且称其为文人更确切一些,他是一个大学问家,最高官职曾做到杭州属县巡检。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官职,只是一个小吏的职位。

这一点在宋俞文豹《清夜录》,以及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中都有记载。他流传于后世的诗文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想必只要是读书人,都曾拜读过这两句诗,尤其是第一句更是广为流传。为什么苏麟只有这两句诗文呢?事实上若不是范仲淹,苏麟的诗文也不会得以流传。

二、两句诗文流传始末

这还要从范仲淹担任杭州知府时说起,由于范仲淹是一个大文学家,所以他虽然是一个官员,但却在文学上成就斐然。

他在杭州时由于知人善用,所以很多文武官员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而苏麟作为外县“巡检”,虽然属于杭州府衙门的官差,但由于常年不在杭州任职,所以范仲淹对此人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故此范仲淹对他也就没有提拔之恩,但有一次苏麟因为公事到杭州面见范仲淹,并且在离开之前写了一首诗,范仲淹看此诗后心领神会。

而这首诗中有两句极为经典,几乎人人都会背诵,“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其实,这首诗全名为《断句》,之所以只流传下来两句,恐怕就是因为这两句另有深意。因为范仲淹读过这两句诗文之后,便当面征询苏麟的期望,并满足了他的要求。

那么这两句诗文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靠近水边的楼台亭榭,在夜晚降临月亮高挂之时,会更接近倒映在水里的月影;而向着阳光生长的花草树木,才能更早地感受到春天的恩泽。

这两句诗的内涵,便是经常在大人面前工作的人,才会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自己作为巡检常年在外工作,所以大人对他的印象就不深,所以也就没有提拔他。

其实,这两句诗文里也包含了苏麟的埋怨,幸亏他遇到的是范仲淹,这个大文学家的心胸十分宽广,所以才会明白诗文中的意思,并给了苏麟更好的工作机会。

而苏麟也因为范仲淹的知遇之恩,更加努力、上心的工作,同时,他也想让范仲淹看一看,自己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要机会,但却没有上进心的人。就这样苏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体现,而范仲淹也因为慧眼识人的美德而流传千古。

三、“毛遂自荐”不丢人

其实,历史上类似苏麟这样的人并不少,比如,大家熟知的毛遂就是“毛遂自荐”成语的故事原型。

他作为一个普通的门客,在人才济济的门客中,或许并不是能力最高的,但就是因为他善于推荐自己,所以才获得了重用的机会。

当然,苏麟的“毛遂自荐”和毛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因为苏麟属于在其位谋其职,作为一个巡检小吏他也需要证明自己的机会,虽然这也属于争强好胜的表现,但有能力为什么不争取机会呢?

任何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以当下的环境去妄自菲薄,虽然苏麟是一个巡检,但是他在听到范仲淹知人善用的美德好,以巡检的身份向范仲淹要官做,虽然看似有点自视甚高,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呢?

结 语

苏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就算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如果自己不毛遂自荐,那么最终也只能泯然于众人也。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告诫自己,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但前提是方法一定要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