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妈妈自主招生的经验及心路历程分享

 大虎妞日记 2021-07-15


昨晚把那位妈妈的经验之谈整理了一下发出来之后,很多家长希望能继续听下去。

而我们这位可敬的家长,周末的大清早,就不辞辛苦地继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

她的文笔相当不错,叙述的同时,把自己当时的情感一并写了出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过程的曲折和艰辛,在学习的同时,仿佛感同身受。

顺便告诉大家,这位妈妈姓刘,是一位高中老师,我们都叫她刘老师。下面是刘老师的讲述:

昨天突发奇想,成立了这样一个群,然后把自己为孩子准备自招期间的种种坎坷和心酸一股脑地倾倒出来,没想到吸引了众多的粉丝。

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我。那个时候我也是迷茫,困惑,委屈……种种复杂的心绪时时困扰着我,再加上孩子的成绩突然出现了波动,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稳居前列,各种烦恼让我经常彻夜难眠。

我怀着虔诚的心,战战兢兢地向17届一位考入复旦大学的孩子妈妈请教。毕竟是陌生人,冒昧地加她好友,试探性地问她关于自招的情况。心里也很明白,像我这样想从她那儿获得信息的家长应该很多很多,可能已经让她不胜烦扰了。

可是,没办法啊!只要有一丝可能的希望,我都要努力去抓住。如果现在不努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会多么慌张和懊悔呀!

让我意外的是,她竟然出奇地热心!

她发来了很多条很长的语音短信,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我孩子高三经历过的种种困扰。她的声音很好听,讲话清晰有条理,一听就是精心准备好的,就像是要参加演讲的稿子。

我太惊讶了!对于一个没头没脑突然出现的陌生网友的冒昧请求,她竟然会如此有耐心很认真地对待。

我跟老公说,真想不到呀!原来世上竟有这样的好人,怪不得人家的孩子能考入复旦大学。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是孩子成功的基础,一个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的家长很难培养出来这么优秀的孩子。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她的孩子自招竟然失败了!只过了个山大,孩子又不喜欢,嫌档次太低。不过,孩子也通过了国科大综合评价。

她说到自招结果出来的时候,她失声痛哭,委屈得不得了,甚至打电话去高校招办质问对方:“为什么这么高的年级排名,综合素质这么优秀获奖无数的孩子竟然没有通过?”

通过她的描述,感觉她的孩子和我孩子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无论是年级排名还是综合素养,甚至是性格爱好啥的,都有惊人的相似。更巧的是,俩孩子还熟识,一起去参加奥数培训,一起在学生会共事。

世间真的有缘分一说呀!后来,我看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的照片,装扮模样竟然和我也有几分像。更惊讶的是,高三几次重要考试,孩子的成绩排名都很接近。

唯一的遗憾是,她的孩子成功考入复旦大学,而我们无缘了(如果报提前批,是不是也有可能?无法考证。)

以后,我会经常关注她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她一次又一次地飞往上海看望她心爱的宝贝。

每当重大时刻来临(一模,二模,高考……),她就会及时发来问候。然后我就趁势诉说一下自己的忐忑不安和迷茫,然后她就是种种现身说法来安慰我。

我由衷地感谢在高三的陪读生活中伴我一路前行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可能都倒在通往高考的路上了。

想想孩子们,是不是也是如此?多亏有老师,同学,家长的陪伴,才一点点走向曙光?

所以我想,人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对周围的人怀有感恩之心,为自己为家人多积些“福报”。复旦妈妈是这样做的,我也是。

所以,我今天写下的这些,不光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更多的是想帮助就要站在高考赛道上的家长多了解一些高考的信息,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的)。

我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通过和旦旦妈妈的数次交流,我慢慢明白了,原来清华北大真的是很遥远的梦想!

优秀的孩子很多,但是能进入清华北大,那真的是实力和运气的结合体。

所以,当孩子每次拿回“清华北大之星”的奖状时,我清醒地知道“这个梦很渺茫”。特别是,清华领军计划没通过的时候,我也很平静地接受了,并没有之前预设的痛苦,这些都是因为我提前已经有了思想准备。那一天,我很遗憾地在心里想,“再见了,清华北大!”

如果用考入清华北大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意味着我和孩子的失败呢?因为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会说,“这孩子这么优秀,将来肯定去清华北大!”

高一的我,也是踌躇满志,孩子出色的表现让我觉得清华北大唾手可得,谁知道故事的结局是那么心酸和无奈~

很多人知道我报的自招学校,都会不解地问,“孩子这么优秀,至少应该报个华东五校吧?北理工,哈工大那样档次的你也报,裸分就够了!”

每当被人问及,我就得反反复复跟人解释:“孩子的奥赛奖项没拿到!”然后对方又是一通遗憾啥的。

到了这个阶段,我感觉已经变成了“为自招而自招了!”一方面觉得依孩子的水平,应该报个更高的;另一方面,又清醒地知道,更高的院校要求达不到,没有奥赛奖项呀!

这时候,我痛苦万分,时时觉得“孩子被贱卖了!本来他值得更好的。”正常情况下,按他本身的实力,即使不努力,这些学校也够了,干嘛还要那么拼命呢?

我跟大家汇报一下申报的几所高校的自招情况。

北理工的自招条件是,奥赛省一等奖以上,科技创新类奖项,语言上有突出表现,综合成绩优秀等。

初审通过后,我询问了周围的几个一起申报的,发现省一等奖的很少,基本上都是数学奥赛二等奖,物理奥赛二等奖,而我们用的是科技创新全国二等奖(山寨版),全国创新英语国一,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国一,还有数学奖项省一(非奥数)。

当然,孩子还有数不清的荣誉证书,包括国家,省,市,校各级部门的。

通过以后,很多人说,你儿通过的原因是他的综合成绩排名太靠前了(高中三年综合排名全校第七)

在综合成绩排名靠前的情况下,其余的奖项可能都是次要因素了。

所以,我一直疑惑,如果我当时申报华东五校,有没有通过的可能呢?

身边有一个孩子,综合成绩排名和我儿接近,化学奥赛省二等奖,申报了华东五校之一,没通过!这是不是说明档次越高的学校,对奥赛奖项要求就越高呢?

据我了解,通过北航,上交,复旦和浙大的几个孩子都是有奥赛省一等奖证书的(信息技术奥赛,物理奥赛,化学奥赛),而且,总成绩(尤其是高三成绩)排名靠前。

而且,最后只有一个通过复旦的。浙大的不清楚(高考俩孩子都发挥很出色,不能去浙大了)

复试回来的家长反馈,考试都是奥赛难度(奥数,奥物,信息技术奥赛),所以,奉劝处心积虑弄假证的家长,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劳民伤财。

复试肯定是过不了关的!

和我孩子一起去北理工自招的三个人,我儿和其中一个获得了40分优惠,另一个没通过。北理工自招考察语文素养和奥数知识,我儿子虽然没获得奥数奖项,但是他学习了三年,有扎实的基础,另一个孩子奥数省二等奖,所以他俩通过原因很清楚。而第三个孩子是靠奥物获得初审通过资格的,他考试出来就说数学看不懂题目,因为他没学奥数,尽管他数学学的很好。

事实证明,没有相关学科素养,即使通过了初审,复试通过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另外,中央财经大学的复试是考英语,而且数学也是英文版的,诸位可以设想一下那些拿英语假证的孩子去复试会咋样啊?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机构正好利用了家长的侥幸心理,连忽悠带煽动的,最后大家都觉得必须去,去了就能咋样咋样……结果是,没能力没水平的就是去给高校送初审费用的,去给高校所在地GDP作贡献的(拉动当地消费,形成一个类似小长假的新经济增长点。吃喝住不都得花钱吗?)

我们一家外出奔波于北京和哈尔滨两地,大约一个周的时间,总计消费超过一万五千多(包括机票,火车票,住宿,就餐等)。

再说说哈工大吧!这一直是让我百般纠结的一个学校。老牌名校,实力雄厚,但是近些年随着东北经济的下滑,声誉日跌。但是,不管咋样,依然是C9之一,国内高校第一梯队。

既然清北华东五校去不了了,换一个思路吧!去一个名气大但是竞争力相对小点的吧?本着这一思路,我上网查找关于它的各类“传奇”,还联系到了在那儿就读的研究生。

自招简章出来后,我发现它里面有关于科技创新的条款,当时惊喜万分。心想,总算找到一个能去的“名校”了,地域差点就差点 ,反正以后考研就离开了,又不在那儿一辈子。

我开始按照要求准备科技创新所需材料(十分钟讲解视频是必须的),除了视频,我还附上了参加科创比赛期间保存的各种文字材料,照片等。

准备好了,要提交了,然后再一次查看自招简章,顿时跌进了冰窟窿!原来,关于科技创新的条款后面有个备注:中国科协承办,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证书。天哪! 我们的是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明显不符合!难怪有人说是个山寨版!简直是晴天霹雳!

把已经提交的材料从网页上撤回,再次查找看看有没有别的学校,查看的结果是,基本上都是“中国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

心里哇凉哇凉的,完全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奔了!

难道就这样放弃?还没机会上赛道,就要缴械被踢出局了?

还是不甘心不甘心啊!这么长时间的准备,这么繁杂的工作,最后竟然没有落脚点了?各种复杂的心情一时全部涌上心头。很多时候,眼泪都积在眼眶里,但是愣是流不出来。哭给谁看?全是自找的!没人同情,没人理解。

这时候,我看到科创组委会的微信群里已经有家长弄好了材料,要求专家推荐了。我着急了,快点弄吧!不分白天黑夜了,学校要尽快确定下来,自荐信要抓紧写,各种材料要尽快去学校盖章。一通忙乱,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忙的终点在哪里。只知道要动起来。

突然,科创群里有个家长问到哈工大科创视频材料的事,说是把当初参赛的视频直接提交行吗?

我大脑一时间清醒了,他和我们参加的是一样的比赛,他可以提交为什么我就不行啊?再不提交,我还有什么可以拿得出的理由呢?管它是不是山寨版,反正孩子参加的科技创新是真的,没有弄虚作假,视频材料可以作证。交吧交吧!瞎猫撞个死老鼠,万一运气了呢?

匆匆忙忙又把之前撤回的材料提交一遍,然后按照要求快递了保存视频的U盘。老公特意选了个造型很独特的一直舍不得用的U盘。心理是一样的,总觉得人家看家长孩子这么用心,肯定会留下好印象,愿意多看一眼,这样就多一点点机会!

提交材料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专家推荐这一栏目,这意味着科创组委会提供的机会用不上了。

这所学校敲定了,循着这个思路就容易多了,只要写着科技创新奖项的,就不再管它是不是中国科协,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啥的了,逮着个学校就投吧!好歹又找到了北理工和华科大。匆匆忙忙提交了。但是,睡一觉醒了,老公说,“华科大那个信息安全专业好吗?”我顿时警觉,快上网查看,找到的信息是,这个专业一般!

大脑又迷糊了。咋办咋办啊?光整了些无用的材料了,专业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没考虑,基本上是抓起一个就填上了!

那就撤销吧!鼠标一点,材料撤回!放心了!

糟了!专家推荐也连带撤回了啊!群里再三再四警告,只有两次推荐资格,撤销了就等同于放弃一次机会了!

咋办咋办?又是一通痛苦烦恼懊悔。

华科大的自招材料撤销了,连带着失去了一次专家推荐资格。算了,不再考虑这个学校了,反正专业一般。

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呀!但是,那时候做出的很多选择就是随机的,完全不经大脑的。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是不是会更理性呢?

有些家长认为,高考还早,现在考虑志愿填报有些离谱,出分再考虑就好。真是这样吗?出分以后,你会发现十天左右的时间一晃而过,而你其实啥也不知道,做出的抉择多数是被动的无奈之下的选择,有多少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断呢?

问题留待高考之后再验证吧!

后来,我陆续了解到报华科大的很多,报信息安全的更多。网上凡是咨询华科大自招的,马上会有人问“信息安全”吧?还有人预测,华科大的信息安全专业今年要火!

我更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了。我以为的一般专业原来火到这种程度!我不是上网查询了吗?知乎上不是评价一般吗?为什么?为什么?

朋友告诉我,她咨询了在大学的朋友,说让报“信息安全”,这个专业属于计算机大类。

我懵了!为什么我不能多找几个人问问?我难道联系不到在华科大的人吗?

我前期上网查了那么多资料,我到底查的什么?我一次次地反问自己,到底是有脑子还是没脑子。自招材料准备的再细再全有用吗?自荐信写的文采再好再打动人有用吗?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被我忽视了,那就是“专业”呀!万一专业不理想,我不坑害了孩子一辈子吗?

各个自招机构都说,要精心准备材料,没证书的一定要重视自荐信的写法。还有,我了解的机构帮人写一封自荐信就要三千元!我信了,所以终日茶饭不思,潜心研究自荐信的写法,写完了自己也洋洋得意,老公看了也说一流的,很打动人。但是,和专业相比?谁重要不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吗?

我为什么会陷在这个谜团里拔不出来呢?我把次要的当作主要的事来做了,主要的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来做了!为什么?

我看的机构发的自招视频,网页链接太多了,以至于迷失了方向。机构是为了突出包装的重要性,而我是为孩子选学校选专业选未来呀!

有了华科大的前车之鉴,我又开始研究北理工的专业排序问题,越研究越迷惘,还是抓紧联系朋友吧!

终于联系到了北理工研究生毕业的老学生,让他给拿主意,北理工的专业顺序如何?他一看我发过去的截图,就说,“老师,你排列的专业顺序不合理呀!北理工最好的专业是……”我又晕了!

已经失去了一次专家推荐资格,难道又要失去另一次?950元买来的两次推荐资格呀!

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反复思忖,要不要撤回北理工的自招材料重新排序?撤销了专家推荐资格又没有了啊?想啊想啊!最后想明白了,钱财乃身外之物,我不能为了舍不得那点钱害了孩子。撤吧!当时感觉就像壮士断腕一样悲壮!

两所学校敲定了,还有一所呀!机会要还是不要?还是选择华科大?还是另选?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华科大信息安全专业今年很火爆。

后来看看,上海财经大学自招简章里提到,数学,语文和英语类省级奖项两个即可。

我仔细地查看简章,反复琢磨,这里只是说省级以上奖项,孩子数学证书有两个(学奥数期间得的,相当于一个学习证明,但不是奥数证书),英语国一证书三个(创新英语,全国英语能力竞赛,都是大型正规比赛)

管不管用,先提交吧!

三所学校就这样敲定了,完成了自招材料的申报工作。

另外,中国科学院大学是我一直关注的。孩子成绩突出,如果去不了清北,国科大也算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了。

国科大综合评价简章出来后,我就抓紧查看,一看两种情况,综合成绩优秀或者有奥赛奖项。这个要容易的多。之前准备的材料如法炮制,直接提交即可。而且,这个和自招简章上列出来的条件完全匹配。

就这样,我完成了四所高校的申报工作。后期,又陆续出现了省内各高校的综合评价,那时候我报的四所高校自招结果都出来了,觉得档次都比山东大学高,也就没必要费那劲了。

二模考试那天上午,哈工大自招初审结果出来了!

我下班回家打开微信看到网上有链接,说是哈工大初审结果出来了!我慌慌张张打开电脑,打开网页链接,挨个查看名单,从头看到尾,中间陆续发现了一中的几个孩子(有好几个和儿子同班的),但是,没有发现儿子的名字!

我顿时觉得天旋地转!那个科创比赛人家真的不认呀!

我不甘心,再看看吧!一行一行地看,先看有没有出现“**中学”,找到后再看姓名,三千多个名字呀!一遍一遍挨个数。天哪 !儿子的名字在快要结束的地方!怪不得我没看到呢!

然后,我就看到了朋友上午早些时候发来的微信,是一个哈工大初审结果的文档,还有截图!原来她早都替我把孩子的信息筛选出来了!内心一股暖流!

还是之前说的,在高中三年陪读的过程中,特别高考的这一年,周围的很多家长朋友,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这一点,我始终铭记在心!一个人成功的路上,有无数的人在托举着他,有时候我们知道,有时候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心怀感激,不要牢骚满腹。

哈工大顺利通过初审,而且是最好的计算机类专业!这是我先前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毕竟,和自招简章上罗列的条件不匹配,是个“山寨版”的奖项。

随后,北理工初审结果也出来了,然后是上海财经大学。按理来说,上海财大和儿子实力最接近(高考成绩证明了我的推断)

但是,旦旦妈妈告诉我,上海财大初审通过率低,复试通过率更低,还举了一个去年很优秀的孩子的例子。我听了就打消了去上海复试的念头。但是,内心还是有一丝窃喜。上海财大多难通过呀!两万多人,我们干倒了一万八千多,好不容易才拿到的初审通过资格呀!

这时候,我对自招的各种怨念都烟消云散了,我开始感激这些高校给我和孩子的机会了。初审淘汰掉了那么多人,而我怀着侥幸心理申报的四所高校全部通过。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高校对孩子实力的认可!说明了我前期的准备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努力地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全方位地展示给高校招生组的负责人,包括孩子成长的各种轨迹(成绩证明,国家省市学校各级荣誉证书,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视频照片报刊等有效真实的材料证明)

审核的人看到了我的努力,认可了孩子的优秀,明白这些材料都是真实的,这是重点!

之前人家说的造假啥的,可能也可以通过初审,但是,真实的材料人家一眼就能甄别出来!

科技创新奖项虽然不是人家简章中强调的“中国科协承办,阳光高考平台公示”,但也是真实的。孩子视频材料以及作品(手工制作,不精致但符合要求),都是真实的,一看就不是找人机器加工的成品。

我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回报。在我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初审通过”字样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

这时候,我摒弃了对自招的怨念,开始诚心诚意地接受老天赐予我的每一次机会,不管它是大的还是小的。

知道孩子通过初审的人都说,这些学校对他来说太一般了,应该报个更高的,或者说,其实,你们不用自招,裸分就上了。是这样吗?

高考出分后,有考得很棒的,有超常发挥的,也有失利的。像儿子这样的,不算失利,但是也是他正常浮动范围的最低谷,当然,比获得自招加分的学校略高一些。

看着身边失利的几个孩子,我当时就想,自己太幸运了。即便是孩子考得再差,我们至少可以去北理工,再不济去哈工大最好的专业。而他们呢?北理工去不了,哈工大也危险,如果考到不到六百的,一般的211都去不了。而我们可以去!这些都是自招带给我们的运气。

狡兔三窟。多给自己和孩子留条后路是必要的!!!

高考是个未知数,受到题型,心理等因素,不是每个人都能正常发挥。一旦失利,没有挽回的可能性!

自招的目的有三。一是“冲”,通过加分进入更好的学校,每年自招进入清华北大的都是这样的例子。二是“保”,我选择哈工大就是这种考虑,地域不理想,学校还可以,专业很牛。万不得已,心理落差不太大。三是“稳”,上海财大和北理工属于儿子正常成绩浮动范围内的学校,报了自招,万一失利,还能进校。

有些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容易好高骛远 总觉得要更好的才有意义。那种情况有,但是不多。

复试结束后,发现真正获得加分,或者加分很多的孩子都是他们裸分也能够着的,很少听说与实际水平相差太大的。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初审没出来之前,我一直纠结去北理工还是哈工大?两个学校面试时间不冲突,完全可以都选上,但是周围不断有人告诫我,哈工大地理位置不好,怕影响未来的发展。也有在那里就读的研究生告诉我,学校很好,专业很强,未来出路很好。到底何去何从?一时拿不定主意。

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我就痛恨自己,眼界不够高,视野不够宽,无法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儿子小学时候,我在家长会上发过一次言,这么多年唯一的一次,后来的家长会多数派他爸爸去,怕他忽视了做父亲的义务,当然,他也没有机会发言过,即便是儿子经常考年级第一的时候。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当时慷慨激昂地谈到“做家长要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那时候,孩子还小,三年级。我所谓的理论也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基本上没有实践过。虽然年年带高考,不断有家长来寻求我的专业指导,但是,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是“无知者无畏”了!我那时候侃侃而谈,或者自以为很中肯的建议其实多数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我没有完整地带大过一个孩子,更没有培养教育一个优秀孩子的经验,我怎么敢那么大言不惭地去建议一个高中生的家长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呢?

如今想来,我真的为自己的无知无畏而羞愧。

即便是今天,我依然有诸多困惑。比如,我原来认为学习拔尖的孩子都应该是习惯良好,行为规范的,但是这几年看看,并非都是如此。特别规矩保守的(像儿子这样),高考反倒容易失利,因为他们过于束缚自己。反倒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孩子容易胜出。

反复纠结北理工和哈工大的取舍问题,也是整宿整宿睡不着。

这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大学的综合评价初审通过了!问题似乎一下得到了解决。哪儿都不去了,只去国科大吧!

我又积极开动脑筋,反复地想有没有了解国科大的。这时候想到了一个老学生曾经在中国科学院读硕士,抓紧问问他吧!

结果,一问,他竟然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留在科学院工作了。这世间的事真是巧不巧的事!我欣喜若狂,抓紧咨询,想多了解一些。

他很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问询,还很谦虚地说“能有今天,多亏老师的栽培。”我于是放心地一遍遍打电话问。为了孩子的前程,啥也不顾了。他竟然也出奇地热心,还没问我,就给我在面试点定好了宾馆!

看样子,不去国科大面试也对不起他了。去吧去吧!这么好的机会难得!

老公开始上网查询去国科大面试点的详细路线并打印出来,只等着啥时候买票了。

就在这时候,三模考完了,公布成绩了(高考前十天左右),给我当头一棒!

儿子的成绩沦到高中三年最差的名次。

本来,前面几次模考都还顺利,特别是按照二模成绩,离国科大差距也不算大。但是,这一下可麻烦了。如果高考真考成这样,哈工大也危险了,北理工连门都没有,更别说国科大了!

我又询问旦旦妈妈,关于国科大面试加分的事,她说,最多加三五分!这个消息很可怕啊!按目前情形,加30分都不一定行,三五分简直就是隔靴搔痒,没啥用!

高不可攀的国科大就这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也在想,当时去国科大面试,如果能加上三五分,是不是国科大综合评价也能录取上呢?(按照去年的有可能)

每一次选择,你都会得到一些东西,同时又失去另一些,无论是自招还是高考填报志愿都是如此。

所以,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调侃高考志愿填报“无论怎么填,都是错的!日后都会后悔!”

有些人说“裸分就够了”,那是因为他们没经历过事,经历了就不这么想了。关键时刻,一分也要人命呀!

我之所以打算它把记录下来,也是怕自己日后忘记了曾经经历的惊心动魄和痛彻心扉的感觉。

旦旦妈妈告诉我自招失利后她失声痛哭,我虽然没有机会哭,但是我内心经历的煎熬和别的家长一样一样的。

和名校一次又一次地失之交臂,真的是终身的遗憾啊!特别是,前期走的很稳,非常接近目标,后期又陡然出现波折,离梦想越来越遥远。

高考成绩公布后,熟悉孩子的人都说,“孩子考得一般呀!还可以再高十分左右”,我听了很尴尬。不熟悉的人说,“孩子考得这么高呀!祝贺祝贺!”我听了也很尴尬啊!

无法向别人解释什么。只能继续走自己的路吧!

去国科大面试的计划就这样突然中断了。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老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不去国科大面试了!”他也很善解人意,说,“国科大是新成立的院校,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老弟这么优秀,肯定能上更高层次的。”

无奈之下,又重新拾起了去北理工还是哈工大的话题。这时候,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了,不能再犹豫了。我当即拍板,两所学校都去,就当旅游了,钱该花就得花!

马上上网查询机票,发现去哈尔滨的机票由六百多涨到七百多了!去北京的机票也不好定了,那就坐火车吧!

仓促之间,原来反反复复纠结的事就这样变成了定局。

日照去哈尔滨的也是夜间,还得在机场宾馆住一宿第二天才去市区的。所以,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容不得不花呀!

高校要的就是能和它水平层次匹配的学生,没有几个学校愿意招低于自己档次的所谓“特长生”。

所谓的“低分进名校”都是噱头!是机构为了扩大营业额打出来的广告!

“低分进名校”的都是高考没把自己实力发挥出来的孩子,而自招选拔考试加面试,考官早知道他们有实力,所以才把机会给他们的。

造假就完了,儿子面试答辩的时候八个评委,都是教授级别的

咱们那点小聪明人家一眼就看穿了,反倒“弄巧成拙”了。

我儿子得到的优惠幅度很大,因为考官看出来这个孩子有实力,可能实力在这个学校的档次之上,所以,即使高考发挥失常,去了对学校只有好处。

算是学校“捡漏”了,“捡到”一个优秀学生。

机构的课可以去听听,但是随时都要有清醒的头脑,特别是遇到让你心甘情愿往外掏票子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也不要去太多,大同小异的。之后群里都会给大家分享有关信息。

还有会考成绩,自招时是参考,综合评价是必须的。国科大,山东大学都是10个A。省内其他院校要求稍微松一些。会考不达标的(A),抓紧让孩子报名补考。

以上是刘老师今天讲的主要内容。

关于自招机构,刘老师的建议是:

自招机构每年都赚的盆满钵满滴,就是因为有这么多不计后果,前仆后继的家长呀!去听讲座的人,很容易热血沸腾。怕一不留神就错失了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机构特别会煽动人的情绪,要不人家怎么挣钱呢?可以理解。

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去,自己在网上多听听,多看看,多学学。

都是亲身经历的经验之谈。

看的出来,她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情绪与并不一帆风顺的过程一样,波澜起伏。

群里有位家长私聊我说:看到刘老师为儿子的求学付出的艰辛,跟着哭了。

我能想象出来,刘老师在一切基本尘埃落定的今天,再回想起当时的心情,或许也是心绪难平,更或许已经双眼含泪了。

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高考前后这段让无数人紧张纠结的日子,付出努力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家长们在幕后流的汗和泪,或许比孩子还多!

再次感谢刘老师的分享,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即将进入高三的家长来说,所学到的不仅仅是自主招生这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了解到这个优秀的妈妈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付出,及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不断学习精神。

这,是我们都需要学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