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年真题 | 湖南师范大学961学科生物真题分享(2016-2018年)

 司南教育学考研 2021-07-15

2016年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国家课程标准?简述国家课程标准的作用。

2、简述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所体现的生物学观点有哪些。

3、简述中学生物教科书的作用。

4、简述简易教具制作的原则。

5、简述结束技能的类型。

6、简述说课的内容。

二、论述题:

1、围绕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论述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论述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对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3、论述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三、材料分析题:

1、下列材料描述了生物科学对人类的影响:

“回顾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我们不仅感叹生命世界的美丽和生物科学的奥妙,而且认识到生物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展望未来,生物科学仍在迅猛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而深刻。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参加经济活动和生产实践,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还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都需要进一步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1)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分析该材料的观点重点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哪个维度(8’)。

(2)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维度(12’)。

2、阅读下列材料:

某教师在组织初中生物学“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一节课时,提供了以下情境材料:某同学为研究种子的萌发和绿色植物的生长做了如下实验:在透明大玻璃瓶(体积足够大)底部铺上几层湿润的纸巾,将20颗饱满的大豆种子放在纸巾上面,然后将玻璃瓶密封,称量实验装置的总重量(400g),再置于温暖有光照的窗台上。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提问“两周后实验装置的总重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根据有关种子结构、萌发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预测,并说明预测的依据。

请分析教师提供情境材料并要求学生进行预测的意图。(20')

四、设计题:

下列材料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请在精读材料的基础上,编制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流程及板书提纲。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人大气中。你能想像这些二氧化碳分子的去向吗?有的分子可能进,入你身边一棵小草的叶肉细胞,有的可能随着大气环流飘向异国他乡。再想一下,这些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进入你体内之前存在于什么物质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

碳循环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图5-11描绘了碳循环的大致过程。

思考与讨论:

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实际上,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2017年

一、简答题:

1、简述概念图的特征。

2、简述科学态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3、简述验证性实验的特点和教法。

4、简述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5、简述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6、简述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

二、论述题:

1、论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对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2、请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分析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论述纸笔测验编制的步骤与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

1、请阅读以下材料:

(1)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看法?

(2)在运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2、请阅读以下材料:

STEM教育源丁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有人设计了“奇特的服睛”STEM课程,该课程包括一系列的活动:用凸透镜点燃火柴;模拟眼球成像及近视、远视;观察疃孔的变化;体验生理盲点;用跳眼法估测距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一只眼睛的距离感等。

(1)分析该STEM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8’)

(2)简述美国STEM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2’)

四、设计题:

下列材料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请在精读材料的基础上,编制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流程及板书提纲。

2018年

一、简答题:

1、简述变化技能的类型。

2、简述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3、试描述一个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

4、简述直观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5、简述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内容。

6、简述在概念学习中,要让学生原来的概念发生顺应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教学中需要关注重要概念教学的原因。

2、请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谈谈在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STSE教育”(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3、论述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材料分析题:

1、请阅读以下材料:

有位老师在讲授“尿液的形成和排尿的意义”时,采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尿液色卡图,并告知学生尿液的不同颜色往往隐藏着身体的秘密,以此设置情境,吸引注意。为突破教学难点“肾小球的滤过”,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模拟滤过实验,并分析血液中的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的滤过情况,并让学生自己解释探究结果,然后教师再给出相关的科学解释,帮助学生精准构建新知。教师再出示病人和健康人“尿常规化验单",鼓励学生利用新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联系生活体验初步说明排尿还能维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随后教师出示“尿液色卡图”引导学生分析正常与否,并讨论解决措施,课堂最后,教师进行随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1)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5E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特点。(10’)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该模式的作用。(10’)

2、阅读下列材料:

用一些关联词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可以绘制成概念图。下图是“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概念图。

(1)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概念图的制作要点。(10’)

(2)请结合材料,谈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概念图教学的策略。(10’)

四、设计题:

下列材料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遗传与变异》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请在精读材料的基础上,编制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流程及板书提纲。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盂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用P表示)进行杂交(cross)。他惊奇地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图1-4)。

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的?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孟德尔带着疑惑,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简称子二代,用F2表示)植株中,不仅有高茎的,还有矮茎的。

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

看来矮茎性状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子一代中隐而未现。孟德尔把F2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如矮茎。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孟德尔没有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对F2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分析F2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在所得的1064株F2植株中,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