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过五十才懂得:普通人是没有朋友的

 布衣粗食68 2021-07-15

俗话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千百年来,人性没有改变。这句俗语放在今日依然适用。

年过五十也终于明白:普通人是没有朋友的。决定一个人朋友多少的,人品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权力与财富才是。

01

“苟富贵勿相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讲述的是陈胜起义之前,对一起在田间劳作的同伴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虽然同伴耻笑他,但他不失鸿鹄之志,成为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人生篇章。

这种朋友之间的约定,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青春年少时,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曾与三五好友共同闯荡过,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还没有出人头地的时,成为对方值得信赖的依靠。

人各有志,在追梦的道路上,曾经的发小、同学、朋友渐渐步入了各自的人生轨道,交集越来越少,差距也越来越大。

曾经说好的一年聚一次,变成了两年聚一次,或者好几年才能聚一次。曾经可以随时随地联系,无话不说,变成了无话可说。

不是感情变淡了,而是各自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各自有了不同的圈子,有了不同的关注点。见多识广的人,功成名就的人,赚得盆满钵满的人,自然已经不限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他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在那些普通的上班族,或者自谋职业却只能艰难为生的人看来,实在不敢想象,太过奢华。

就算彼此依旧惺惺相惜,相互体贴,可这种天壤之别,还是会让人觉得“欠不起这个人情”。

更不要说,有的人,飞黄腾达之后,也会产生膨胀心理,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无所不能。这种优越感一旦被察觉,再牢固的情谊,也会渐渐淡泊。

02

你有你的清欢渡,我有我的不归途。

年过五十,生活、工作多半已经尘埃落定。想要再次实现人生的大逆转,机会和概率都微乎其微。

抓住机遇,实现了改天换命的人,后半生简直就是宣告,人生多过了一辈子。一直在努力,却始终没能改变命运的人,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渐渐对周围的一切也就丧失了激情,生活就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同的人生状态,对于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是截然不同的。

在敢于拼搏的人眼中,一个有经验有人脉的人,完全可以放开手脚,继续拼一把,从而跳出当下欲罢不能的尴尬人生。

在习惯了安逸的人眼中,人生再也输不起了。能够将将就就过一天就算一天吧,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原本就没有什么朋友的普通人,也意识到,自己一直把对方当朋友,也就到此为止了。

从此,你有你的清欢渡,我有我的不归途。不再羡慕,不再仰望,也不再慨叹自己过得不如意。再糟糕的日子,还要靠自己珍惜,才能一天天安安稳稳地过下去。

03

人这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老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真正的朋友:在他们处在低谷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在他们成功时,不轻易去打扰。如一缕春风,总是陪伴在身边,看似若有若无,却总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惬意。

宋代词人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屡被贬,换做其他人,或许早就忧愤成疾了。可他却用豁达和大度保持着对世界的热爱,对生活的赤诚。

他带领家人开荒种地,最普通的食物也能变换出特色做法,他从不为生活的困苦而眉头不展,走到哪里,便在哪里安定下来。他朋友众多,不乏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不乏贩夫走卒、乡野农夫、僧人艺人。

和朋友在一起,成为苦闷生活中,除去家庭生活之外,最亮的一抹底色。比如,他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因东月朗照,激发了苏轼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令他欣喜的是“怀民亦未寝”,于是,两人“相与步于中庭。”

苏轼最后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份懂得与体贴,是无言的默契,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说什么,不说什么,都不重要,只要有这么一个人,能够秒懂你的心思,直抵你的心房,便能感悟到快意人生和潇洒自如。

年过五十,如果你的身边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知己,人生也就不会孤单了。

结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初是出于礼貌和好感,最后是三观与人品。

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当身边的朋友渐行渐远,你不必挽留,更不必去追。

唯有你做好了自己,活出了精彩,你才会吸引他人的视线,和与你气质相符的人,成为朋友。如果你始终碌碌无为,了无生趣,那么,谈“朋友”实在是太过奢侈了。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