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毕设刷屏,说年轻人不懂传统文化的人都被打脸了!

 进入丛林我是王 2021-07-15

又是一年毕业季。

在迎接毕业的同时,很多大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毕业设计成品传到网上,作为几年学习生涯的最后结晶。

最近,2021届清华美院的一个动画毕设作品《万华镜》就火上了热搜。

点开视频,瞬间惊艳:整体作品美感十足,场景人物之间,过渡之巧妙,令人咋舌。

图片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不到3分钟的动画短片中,作者用充满古典韵味的画风,把全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民族文化,尽数囊括其中。

图片

这个带有浓烈国风的毕设作品,6月26日被作者UP主“赶稿人”上传到B站,很快拿下386万播放量,当天在全站流量排行第一。到现在,已有70多万网友为这支视频点了赞。

视频下方的评论中,有网友惊叹:“这是华夏永远的底蕴啊!”

图片

更有网友直呼:

“比起学习国外的'高级审美’,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文艺作品,体现中国的风俗与文化,包含中国的鲜明特色,又充盈着饱满的美感。”

近几年,在B站上可以看到许多高校学生上传的毕设作品,“国风”成为一个频频出现的关键词。

为什么这些刚出象牙塔的少年,可以做出如此精美、又富含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

回想上一代年轻人,很多人小时候看的是《狮子王》、《奥特曼》、《圣斗士星矢》,听的可能是滨崎步、HOT、迈克尔杰克逊。

上世纪末,受当时经济水平等因素限制,诞生自本土的精品创作十分有限。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几乎都是欣赏着欧美日韩的文艺作品长大,对外来流行文化的兴趣可能远高于本土文化。

当时,年轻人了解国家历史、民族特色,大都是来自于课本和电视剧的被动接收。

偶尔的一阵“古风热”,则停留在对某部古装、仙侠志怪的影视作品的关注,或是在古风歌曲等小众圈子内的流行。虽然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大家的兴趣,却尚未形成一种国风的大流行氛围,更谈不上进一步的传承。

图片

因此彼时,本土文化的魅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而欧美文化产品,在中国大行其道。

在2014年之前,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曾长期被欧美大片“屠榜”。其中《变形金刚》系列,就有三部登上了中国内陆票房冠军的宝座。

然而就在最近几年,这种潮流风向发生了变化。曾经席卷全球的欧美电影票房神话,似乎在中国市场不灵了。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2015年以来,从《捉妖记》《战狼2》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内陆的年度电影票房冠军,被国产片包圆了。

80后导演打造的国风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获得了破50亿的票房成绩。

图片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青年终于把目光转向了本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高,对于国风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另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也可以看出来。

曾经在B站上刷国风,都是看“汉服、古筝、古典舞”。但现在,从这些大学生的毕设作品就能看出,国风其实更加走向了细分。当下流行的文化形式,几乎所有的门类都可以成为国风的载体。

图片

有人把传统文化与电子游戏结合。

比如UP主“言笑晏晏灬丶”和同学花一年时间做出的游戏毕设《八百里狮驼岭》,复原了《西游记》中“骷髅若岭,骸骨如林”的狮驼岭。

在这个毕设作品中,三个妖王前是滚滚人骨,令人不寒而栗。不仅造型极具质感,场景的整体也非常震撼。把邪魅恐怖如地狱一般的狮驼岭,呈现得逼真至极。

图片

有的同学则以京剧脸谱为题材,将这种最具传统特色的国粹,融入了毕设作品中。

比如UP主“Acshy233”的作品《京剧脸谱游戏功能展示》,将京剧中绘制脸谱的过程,创造性地化为游戏的玩法。

玩家在一笔一划之间,将油彩涂抹到京剧演员的脸上。在玩的过程中,还能潜移默化学到戏曲相关知识。

图片

除了游戏之外,动画也是现在青年们探索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四川美院学生的毕设作品《句芒》,把中国古代神话里的“春神”句芒,搬到了动画之中。

在神话传说中,句芒鸟身人面,骑龙。而在毕设作品中,句芒化身为一个俊气的少年,当天降雷暴之时,句芒乘龙飞天,拨云见日,将生命的露珠滴撒至万物。

图片

还有些国风作品,让更多藏在细微之处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被看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域特色也同样精彩纷呈。

比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毕业作品《红绸》,就巧妙地向大家介绍了带有岭南特色的民俗技艺木偶戏。

令人尤为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的奶奶带着小女孩去村口看木偶戏,随着夜色加深所有人都离开了,祖孙二人还在木偶剧台前,认真地看着。

这姿态,就是坚守。

图片

还有一个名叫“你的Sukey”的UP主,将自己家乡潮州的童谣“两只鉎牛一只溜”,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作品讲述了一个叫阿弟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被父亲带到韩江边的铁牛旁玩耍。后来阿弟的父亲响国征召奔赴沙场,不幸一去不返。不久后,江边天降大雨,洪水凶猛而至,把父亲带阿弟游玩的铁牛,冲进了江中。

图片

这个悲伤的寓言故事里,既有人伦亲情,也有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它将潮州当地的传统特色,刻进了观众的记忆里。

被看到,才能被延续。传统文化不应该是亘古不变的,只有不断地挖掘、创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而国风的旗帜,则必须要由年轻人来扛起。因为只有年轻人才有最强的精力、最旺盛的好奇心,去挖掘,去创新。

在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年轻人始终应该是第一梯队的。当一种文化形式,如果连本国的年轻人都不感兴趣,那么传承也就无从谈起。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自发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浪潮当中,成为“国风青年”的一份子。

他们对传统不仅有兴趣,更有使命感,且行且歌,必将让中华文化越走越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