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再次发生地震:震级4.8,震源深度15千米! 对于比较熟悉地震相关数据的朋友来说,大概也就知道这次地震的破坏力了,它可能造成地面比较脆弱的建筑物出现倒塌的情况,对于抗震等级比较强的建筑,一般可能会造成非主体结构的脱落,比如瓦片或者附着力不强的墙皮脱落等! 图源:四川日报 另一个危害则是阳台的花盆或者外墙的瓷砖,以及室内未固定的物体的砸落,可能会造成人员受伤!当然我们希望不要发生人员伤亡事件,愿汶川平安! 2017年10月 北川新县城,廖世龙 摄 时隔13年的余震:为什么那么久?关于这次的4.8级地震,大家显然不以为然,毕竟才4.8级,即使是浅层,破坏力依然有限!但问题是会不会是未来更大地震的前震,这才是大家最担心的! 网上有传言成都震感明显,但其实根据成都网友的说法,距离比较远,不太有感觉,当然每个人的体感指摇晃数不一样,可能感受不同。 两次地震,震中在同一位置? 这次汶川4.8级,15千米深度的地震震中坐标是:北纬30.970度,东经103.370度,512大地震的震中坐标是北纬31.099°,东经103.279°,两者之间的坐标距离大约是16千米,当然这次地震的坐标精度差一个数量级,距离能会有一些变化,但相差不会太大! 从位置来看,两者相距并不远,属于余震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运生也表示这次地震是13年前的512大地震的余震! 时隔13年的余震,这是真的? 地震的发生一般有一个序列,在相近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一连串地震,分别是前震、主震和余震,无法判断主震的地震则称为群震。余震的定义是:
也就是说这次地震发生的位置、成因,如果是在上一次主震发震断层范围内,由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应力累计而发生的,就可以认为是余震,它没有时间范围限制,甚至百年都是有可能的,因此13年跨度不是区分余震的标准。 如果要确认是否是余震,那么要比对震前震后的地层数据,不过这次是也是比较明显的余震,首先地理位置相距很近,其次震级不大(余震震级没有范围限制,但不会比主震大),最后则是时间相距也不远,所以大家凭直觉判断是余震,当然进一步消息还以由国家地震局发布为准!
预警:争取逃生的关键时间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在震后5秒产出地震预警信息,成都市在地震波到达前19秒收到预警信息。 这个预警和预报是两回事,地震预警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之间的速度差,地震波中的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面波则是两者地表相遇后的混合波!其中横波和混合的面波破坏力最强! 而电磁波则是30万千米/秒,以尽快通知周围远距离的民众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就准备逃生,在大地震发生之时,逃生时间即使只争取到几秒也是非常宝贵的! 我国的地震预警网建设最早是中国地震局主持在2001年开始的,成都减灾所的地震预警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开始的,由归国博士王暾创办,起步晚,但推进更快! 距离震中越近,预警时间越短,毕竟这是和地震波抢时间,地震波还偷跑了,电磁波则是后来居上,所以在地震带内生活工作或者旅游时,千万得记得下个APP! 一旦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办?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一般会有几秒到几十秒的避险逃生时间: 1、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慌乱,然后快速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实际环境; 2、如果预警时间足够我们撤离,应该快速撤离到远离建筑物的空旷地带; 3、如预警时间不够,应就近避险,然后迅速撤离。 愿汶川平安,愿祖国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