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为什么要催婚和催生

 蔡垒磊 2021-07-16

年关将至,谨以此文献给有过年恐惧症的孩子,以及长不大的父母。

现在城市里有很多孩子都不敢回家,我们公司就有几个,因为回去以后说不上三句话就是“什么时候把男朋友带回来”、“什么时候结婚”、“人家隔壁老李家孩子都二胎了”……

顶撞老人吧,待在一个屋檐下气氛尴尬,还不如不回;不顶撞吧,你总得解释,总得回复,但父母认死理,不停念叨,心很累;干脆不回家吧,一年到头没见着,一也是想念,二是感觉不孝。

所以比起孩子,我更希望做父母的看到这一篇,因为这件事的症结在父母那里。

父母催婚催生,通常是“形势所迫”。

比如遇到了什么老朋友,人家一打招呼,说你做爷爷(外公)了?气氛很尴尬,说我孩子还没结婚呢,口气里总有怯懦的感觉。

很奇怪,这似乎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自卑,越早儿孙满堂的就越自豪,如果数量和时间上都比不上同龄人的,说话就矮一截。

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压力,你会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你的父母社会层次越低,跟他们相处的人社会层次越低,待在越小的地方,他们身边的人就越容易带给他们这样的社交压力,因为越底层界限感越差。于是他们就越容易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是你让我感到尴尬的。

所以父母催的基础理由,是有外在的压力源,如果他周围的老朋友的子女跟你年纪相若都没有结婚,你就是安全的,但如果你让他持续地感到“没面子”,他就得敲打你。

这就是我在开头说写给“长不大的父母”的原因。

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足够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我承担和消化社会压力的义务。孩子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足够多的帮助,不应该强行向父母索要,他必须独自承担竞争的起点更低的社会压力;同样的,父母面对自己的社交压力,也该独自排遣,而不是转嫁给另一个独立个体。

谁先干涉别人的个人自由,谁的心理状态就更幼稚,这一方面,有一些父母痴长了年岁,在心理年龄上,真不一定比某些孩子成熟。

父母的第二个催的理由,往往是太闲。

但凡是自己有一份能够专注的事业或乐此不疲的爱好的,都很少有精力去给孩子“指点江山”,因为自己的事情足够操心了。

人就是这样,需要一点意义才可以活下去,如果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意义,就会在孩子身上找意义,可孩子已经不需要自己了,别怕,当他生完以后,就又会需要我了。

爷爷奶奶弄孙为乐,跟父母抚养一个孩子,尤其从现代社会来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爷爷奶奶是在享受天伦之乐,而父母却是要将其培养成有独立人格且优秀的个体,这也是“隔代亲”的原因,因为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个体将直接影响父母的利益,而不是爷爷奶奶的利益,所以爷爷奶奶大可只关心生活起居,不对其他方面做太多的要求,那自然就亲。

结婚也是一样,老人只考虑到“我们家看起来很完整”,于是自己就有了幸福感,但是在孩子和他的配偶自己过日子的过程中,他们却无法代替当事人享受幸福或承担痛苦,这种“催”说得本质一点就是一种不顾他人死活的自私。

当一个老人认识到“谁对结果负责”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不容易再去催孩子早日结婚或生子,因为他知道,无论关系有多亲密,在这两件事上,他都是局外人。

当然,父母在催的时候往往会“大义凛然”,比如“要是大家都像你这样,人类早就灭绝了”之类的。

这个也比较有意思,因为这种大义凛然的言辞是把人类看成了一个整体,事实上人类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为什么大家都得统一做某一件事或者都不做某一件事呢?这是偷换概念。

在夏商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差不多20几岁就挂了,所以10几岁性成熟之后若是不赶紧留下子嗣可能就没机会了,于是基因设定就让你早点有性冲动完成传递,但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平均寿命都过了80岁,可惜有些人的脑子还留在几千年前。

对父母“催”的行为感到压力大的孩子,其实都是善良的。

你想,如果我根本不在意,或者父母说“你不带回来就别回家了”正中我下怀就不回家了的话,父母这么说自然也就没意思了。

但凡家里催得紧的,都是父母笃定这是个还有点“孝心”的孩子。所以在此也希望,如果读者里面有父母,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利用别人善良”的人,你在孩子面前有影响力,有话语权,是孩子善良,但请不要用这种方式去磨灭他对你的感恩和耐心。

我知道这篇文章很多做孩子的不一定会转发和分享给父母,没有关系,这也是善良。

(完)

为防错过更新,可将请辩置顶或设为“星标”

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