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湖的远见与近忧

 昵称72275199 2021-07-16

说实话,地产行业已经过了冲规模的年代。地产行业的标杆,也渐渐从带领大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道路的万科,转变以战略取胜、架构扁平的龙湖。

文 | 地产八卦女  陈庆

01

前几天,龙湖爆出组织架构变革,单独成立地产航道,陈序平任地产航道总经理,龙湖总部则变身成为“集团赋能平台”。

对此,很多人的评价是:

龙湖越来越不像是房企,总部去地产化、越来越轻,组织越来越敏捷,航道越来越多元。

而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未免太官方和正式了。

实际上,整个组织架构的调整,本质还是人事换防,原本作为成都总经理的陈序平,被提拔为地产总经理,并兼任营销总经理,且仅在营销层面对邵明晓汇报,这就好像一个地区总督,一下成为仅次于邵明晓的军机处内大臣。

下一步,陈序平是作为邵明晓的接班人培养,抑或邵明晓继续高升至联席董事长,不好说,但很显然,龙湖原有的权力结构,已经被打乱。

02

当然,不管未来龙湖人事变动如何,龙湖这一次官宣,特别是针对地产业务的变更,意味着6大航道全部集齐,足可召唤“神龙”。

从这6大主航道的布局和发展来看,龙湖可谓用心良苦。

例如,龙湖的C2航道商业运营。2012年以前,龙湖只在重庆布局4家天街。彼时,华润已经是万象城系列的开山鼻祖,主导了国外奢侈品集体进驻中国一二线市场的契机,为中国商业地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玩法。

然而,到了2021年,随着龙湖商业“天街”系的扩张,其开业数量、收入增速迅猛,华润开始感受到危机感。特别是在开发节奏、成本控制、商业层级等方面,华润甚至提出向龙湖学习系统跟进、创新一些新的玩法。

如此,为什么一家销售前十都进不了的公司,会被地产老前辈华润奉为圭皋?龙湖的6大航道,又隐藏着哪些“后进生”密码?我们下面从战略定力和战略远见两方面说明。

(1)战略定力


说实话,大部分的商业地产还是需要房产的反哺,除了几个一线城市的开发商,大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是不赚钱的,原因很简单,商业地产的土地成本早就高于经营本身,大家为了抢住宅地块,直接拉高了商业地产的土地成本,这种情况下,怎么算账你都会觉得不划算的。

而早在十几年前,龙湖就认识到,土地市场阵痛后,商业土地价值会回归理性,商业通过经过提升价值将会回到理性轨道,这个时候,认真经营的商业投资回报率一定是可观的,也会带来不断持续现金流。

由此,在重庆成功试水“天街系”后,2012年,龙湖谋划了一个长达15年的商业战略,提出用每年销售回款的10%投入商业地产,并要把商业租金收入的利润占比从5%提高到30%左右。

然而,2012年正是地产经营的三年困难时期,龙湖既要消化库存,又要为新战略更换管理团队,还要对商业地产持续输血,一时间,龙湖的销售排名直线下滑,大量员工跳槽出走。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保持战略定力非常重要。为此,吴亚军雷厉风行,定下来三个规矩:

1,不争规模。


《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曾经对胤禛讲过《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很好的事情。

同样的,为了能做大商业,吴亚军也选择了“不争”。对于销售排名,龙湖只要保持在十名左右上下浮动即可,而不必像融创那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此,全体高管便吃下了定心丸。

2,发公开信。

2013年,吴亚军发表了内部公开讲话《坚定战略 假以时日》,对公司的处境、战略和未来的目标做了详细的解读,从而一举坚定了团队人心。



3,不做普通商场,要做就做TOD!

虽然都是商业,但龙湖的商业细分特征非常明显,大部分都是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地铁上盖物业(即TOD)。这是龙湖在考察新鸿基、恒隆之后,认为商业地产领域,TOD项目的坪效最高,也最值得深耕挖掘!

▲龙湖对于TOD模式的探索,集TOD设计,研发,建设,运营于一体。目前,龙湖在手TOD项目达到近百个,仅2020年,其就拿下15个TOD项目,为历年之最。

▲从2000年龙湖商业管理部成立,龙湖的商业地产经验已经累计21年。这21年来,龙湖已成为中国TOD城市先行者,特别是去年底开业的重庆金沙天街,是全国首个商圈高铁TOD样板,客流数据远超其他项目。

如此,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龙湖整体的战略定力得到大大提升,对于商业项目的推进,也开始走向正循环。


03

刚才我们说了,为了商业航道,龙湖敢于牺牲规模,敢于面对团队的不稳定,这便是龙湖在“规模论英雄”背景下,成为唯一一个不唯规模的标杆房企原因之一——战略定力。


而除了战略定力,龙湖另外一个法宝则是战略远见。

说实话,对于商业,其实很多房企都知道商业有前景,就是在规模的诱惑下,比较难坚持。

而对于长租公寓、房屋租售,其他房企做不做,则就是战略远见的问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长租公寓来说,近几年来,长租公寓频频暴雷,但市场需求确实存在。由于各个城市严厉的房产限购、高昂的房价,使得城市化浪潮下,各城市租赁人口仍不断增长,据链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租赁人口将达到3亿,租金规模超过4万亿人民币。

由此,在其他地产商不敢玩长租公寓的时候,而龙湖却坚持进入这个“雷暴区域”。目前,龙湖已经拥有将近10万间租赁房!

同时,由于龙湖有着敏锐的直觉和做细活的基因,龙湖发现,只要将公寓拿房成本、运营成本控制在60%以内,同时保证出租率,长租公寓相对来说还是很挣钱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长租公寓,龙湖事实上向租客们这类未来的准客户群体,普及了龙湖的品牌和服务,从这方面来说,就算长租公寓赚的钱远远不及住宅开发,但是整体而言,降低了龙湖物业和服务的营销难度,侧面增加了龙湖的品牌价值,长期来看仍然属于值得战略投入的领域。

也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下,2018年,龙湖提出“空间即服务”战略。在这个战略下,龙湖开辟出物业开发、商业地产、长租公寓、智慧服务四大主航道,2021年初,又增加了房屋租售和房屋装修两大航道——其实增加这两航道,主要是为了能够跟客户群体有更多链接,帮助地产业务消解营销渠道的困难,侧面增加品牌价值。


04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对于龙湖来说,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虽有战略远见、战略定力,但仍然有近忧。

什么近忧呢?从此次总部改称“集团赋能平台”我们就可以知道,龙湖确实是想做精总部、特别是运用互联网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运营、改造总部。

然而,从实际效果看,龙湖总部的数字化,推行的并不顺利。

目前,虽然龙湖已经拥有珑珠、龙信、龙建等看得到的成果,但是对于业务效率的推动,坊间的好评并不多。甚至有负责人对此吐槽说,一言难尽,很多事需要线下走一遍,线上再走一遍,没给我们解决问题,还增加了一大堆的问题!

例如,龙湖的龙建app,软件贪大求全,里面塞满了材料、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第三方评估数据采集等,但是大部分数据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上传数据,不论是从复杂的操作步骤,还是巨量的数据录入来看,专门安排一个人整天负责录入和复核都无法完成。

▲目前,龙建app在龙湖工程人员手下的评分仅仅1.5分。

总之,龙湖总部数字化设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也许,地产行业真的不适合过度的信息化,毕竟每块地、每个项目的情况都不同,做一些辅助性的数据处理工具,就差不多了。

关于地产,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交流。
交流、爆料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加我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