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刑侦广播剧几乎陪伴了80后的童年,有多少人因为它迷上刑警!

 新用户3690zfAY 2021-07-16

春运返程开始了,即将要上班的你,现在的心情估计是复杂的。不管怎样,无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在路上听歌或者听个有声小说,总能缓解一下你的心情。不知70后和80后们对这么一部广播剧有没有印象,当时很多孩子都守在收音机前面等待更新,每次听到里面的剧情都免不了紧张。而这部广播剧也第一次让全国人民知道了中国刑警的魅力,他的名字叫——《刑警803》,这一套广播剧将近1000集,如果你觉得回家路上很无聊,大可以下载下来听听。

找了半天没有主题曲下载,只好从广播剧里截取了这段,不知这个歌声你还熟不熟悉?“光荣的刑警,忠诚的803,你用一腔热血,你用一片柔情,编织一曲橄榄色的歌。”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1990年8月10日,正式开播《刑警803》,每日在990千赫和1197千赫播出,次日重播。于1991年6月12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完了首批20部102集。

在节目中,大侦探刘刚代号为803,他神勇正义、刚强睿智,代表了当时上海刑警形象,广播剧用生动的形式,将上海刑警浴血奋战在刑侦一线的英姿展现在了普通百姓的面前。

“803”,本身就是一个眩目却又神秘的品牌。

在中山北一路803号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办公地,有一个不算广阔但却广为人知的广场,被称作端木广场。广场上,一尊端木宏峪塑像,凝聚着所有刑侦人员的睿智以及英气。而这个端木宏峪,则是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中,上海最有名气的神探。

端木宏峪之“神”,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在一本《江南名探》的“内容提要”中,概括了端木宏峪40年破案的轨迹:上海解放初期,端木宏峪和他的战友们与盗匪展开了殊死搏斗;50年代,轰动上海滩的“咸肉”案一举破获,使端木宏峪初露锋芒;60年代初,某区发生一桩凶杀案,凶手难断,端木宏峪洞察秋毫,真凶随后落入法网,端木宏峪因此而名声大振;70年代,端木宏峪大义凛然,公正断冤案,还人以清白;80年代,端木宏峪在指挥侦破锦江涉外凶杀案和于双戈持枪抢劫杀人案以及智擒铁道线上的“东北虎”等震惊中外的大案中,更是表现出了他的大智大勇和超人才华。

大侦探端木宏峪

被称作“三剑客”的张声华、裘礼庭和谷在坤之“神”,同样也是不容置疑的。

张声华精于现场勘查、长于案件分析,一本《张声华与803战友们》记录了从1974年的“39粒稻谷的启示”到2000年的“代号:'雷霆一号’”行动之间的近20个案件的侦破历程,而其中的“10·11特大凶杀案”的侦破,更是凸现了他的这个特点。

裘礼庭的踏实细致、思路开阔也是有口皆碑的。他早在1950年就考进上海市公安局,先是在南京路上当交通警,一年后就开始了他的“侦探”生涯。1983年,上海发生了100多起凶杀案,裘礼庭参与了数十起案件的侦破,最后也是最蹊跷的一起案子是在这一年的12月31日结案的。据说这个案子属于“三无”、“四不是”的情况。“三无”是:无赃物、无凶器、无痕迹;“四不是”是:不是情杀、不是仇杀、不是为财杀人、也不是政治谋杀。就是这么一起看上去没有丝毫头绪的案子,在发案两个月后,由裘礼庭和张声华、谷在坤一起侦破了。

而谷在坤的刑事审讯风格,留给刑侦人员的思考却是最多的。有人探究他对审讯事半功倍的奥秘,其结论就是“在于他深知刑侦工作做的也是人的工作,既然是人的工作,就只能在人性、人的性格上下工夫。而细节,正是通向人性和性格的唯一的最直捷的桥梁。一旦把握了这个关节眼,就能够居高临下,睥睨世界,气凌恶魔”。

不只是老端木,也不只是“三剑客”,在“803”,其实有的是足以为世人所称道的“神探”,他们不是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侦探杜宾,也不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更不是程小青塑造的业余侦探霍桑,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神探”。而广播剧恰恰就是以这些人为原型,把他们与罪犯斗智斗勇的情节,没日没夜工作的场景,甚至是平常压力很大时开玩笑的细节,都用广播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上世纪80年代,公安刑侦工作对老百姓来说还是很神秘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外宣传案件的内容的,就算遇到某个案子社会影响很大,也最多只是豆腐块一般大小的文字,简单地报道一下发案、破案和案件判决结果,就这样也需要经过层层审批。

不过此时有人却盯上了刑侦题材,觉得此时的确迫切需要能有一部法制内容和公安题材的艺术作品,他就是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的储玉。

储玉在1985年1月初,调入到刚组建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负责公安法制内容的对外文艺宣传工作,因为这个契机,他与上海电台、电视台、市总工会、市司法局和一些文艺团体交往甚密。

在1987年4月他参加《采风报》笔会去云南昆明期间,《采风报》编辑、上海新故事学会理事马信芳,就向其表达出拓展公安题材文艺作品的意向。不久后,在马信芳牵线搭桥下,储玉便认识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剧作家瞿新华。

而瞿新华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过一个与刑事侦查人员的故事,恰恰是这个故事让他同样萌生了制作刑侦题材广播剧的想法。

大约1987年夏天的光景,下班后,路过一个小水果摊,木柜上码放整齐的一长溜黑皮条纹西瓜吸引了我,驻足问价后便选了一只五六斤样子的西瓜放到了一只老式杆型的秤盘里,老板利索地左手提秤绳,右手移动秤砣,一声“七斤一两”的脆亮吆喝声把我吓了一跳。我故作轻松地一只手托起西瓜对老板说:“这只西瓜顶多五六斤,你也太斩人了! ”不料老板眼乌珠弹出反击道:“这只西瓜没有七斤一两,你把我秤杆当场拗断! ”就在我俩争得面红耳赤时,默立一旁观战的一个中年男人突然脱下脚上的一只皮鞋,冷不丁地放到了秤盘里,然后用眼神示意老板称一下这只皮鞋的重量。

仅仅是一眨眼的功夫,老板冲我说话的声音开始发抖起来:“师傅,我老眼昏花,看走了眼,西瓜六斤一两,算六斤,拿走吧。 ”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中年男人瞪了老板一眼,拿起皮鞋穿好后拍了拍手抬脚走了。

我付了钱,立即追上了中年男人,好奇地问道:“先生,你知道自己的皮鞋有多重? ”中年男人没有停下脚步,只是摇了摇头。我更好奇了:“先生,那你不是多此一举? ”中年男人笑了笑答道:“心理战。 ”我恍然大悟,一面掏出记者证,一面仍不减好奇地追问:“先生,我是电台的一个编辑,我很想知道你从事什么工作。 ”中年男人打量了我一下不经意地答道:“做公安工作的。 ”见我还是欲罢不能的样子,便补充了一句:“搞刑事侦察的吧。 ”这是我第一次和刑警面对面地交流,自此,也打心眼里深深地记住了那只皮鞋的“分量”。(来源:解放日报 瞿新华《揭秘广播剧《刑警八○三》幕后故事》)

刑警803》连环画系列之“兰村怪案”

这个故事一直影响着瞿新华,“细微之处见智慧,惊天动地显英勇”的刑警形象也瞬间在瞿新华脑中树立起来。储玉跟瞿新华见面后,就将双方探讨的初步设想、创作构思和联办的可行性,向法制宣传处领导徐之榕作了汇报。徐肯定和赞同了他们的设想和构思。他还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要电台以组织名义,开具介绍信和公安联系;二是要向市局领导写出书面请示,并要征得市局系统相关部门的支持;三是要和袁铭山积极参与联合协作办好这件事。

隔天,马信芳和瞿新华就手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介绍信来到公安局,信的大致内容是

“前往你处联系联办大型公安题材的系列广播剧事宜'请予接洽,并予协助。”

签署日期:1989年4月15日。

接下来,法制宣传处就向市公安局领导呈送了《关于举办电台大型公安题材系列广播剧的请示》,在市局领导核准后,袁铭山和储玉就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市局对此非常重视,行政处还们为剧作家下生活和剧组提供了活动的专用车辆,这些作家们,与刑警们一起出现场、摸线索、同吃住、聊家常、侃大山,一个故事、一个细节、一句话都成了作家们创作的灵感。

当时,刑侦处张声华处长(后任刑侦总队总队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对此事非常热情:“非常欢迎电台组织剧作家,创作和反映当代刑警的战斗生活,塑造中国公安侦探的英雄形象。剧作家来什么都可看,什么都可问,积极配合,一路绿灯。”

在那个年代,如此大胆地破除封闭束缚还是非常有魄力的,张声华把去刑侦处体验生活的作者当成“编制外的警察”,带着他们跑现场、跟案子、看录像、听说案、查档案、参观全部刑侦器材设备操作演练,就连警犬训练场和验尸所,都留下了这些作者的足迹。想想现在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有几个人编剧能有这样的态度?其实只要用心,哪怕是广播剧都一样会吸引观众。

关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储玉对此曾有过一段回忆:

过了几天,我们在永嘉路基地,大家集中讨论剧名、剧中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爱好、相互之间关系等问题。有一位剧作家说:“前天,我们在刑侦处门口被轰下车,我看到大门口挂着中山北一路803号门牌,广播剧剧名就叫《刑警803》吧。”大家一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很快形成了共识,都认为这个剧名好,非常形象,十分响亮。有人建议电台和公安两家,回去再商量推敲一下。我回单位后,向徐之榕同志作了汇报,老徐说这个剧名好;公安一方也就定下了。

次日,瞿新华带来一个信息,他说,电台方面认为这个剧名蛮好,问题是电台的标准播音,“○”不读“零”,要读成“洞”,“803”要读成“8洞3”,这多别扭啊。大家建议电台要适应剧名需要,顺应广大受众的听觉习惯。最后,电台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刑警803》的剧名也就正式确定了。写这篇文章时,我查阅了工作日记,在1989年9月13日这一天,记下了广播剧名《刑警803》。(来源:储玉《“刑警803”诞生记》)

在作者们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便创作了《蓝村怪案》、《擒拿东北虎》、《罪恶的天使》等15部76集广播剧本,以后又创作出《风雨之夜》、《太平洋迷踪》等40多集。该剧描述了形形色色案件的侦破过程,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好作品。情节曲折,内容跌宕,主题积极,音响逼真,加上演技生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1989年剧本陆续出炉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分两条“生产线”进行录制:一条由资深导演孔玉和从上海广播乐团调来的音乐编辑杨树竟组成;另一条则由首次参加广播剧录制的雷国芬和资深音乐编辑杨树华组成。从1989年到1995年,这个主创团队整整制作了39部206集老版《刑警803》。

2000年,新版《刑警803》又一次开始了创作。已退休赋闲的孔玉导演再次扛大旗,担当了100集中的绝大部分剧作的导演工作,由199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硕士生徐国春作为助手。到2011年,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应届毕业生、年轻的琚一品跻身《刑警803》导演行列。截止至2016年12月6日,新版803制作并播出共计166部782集。

这部广播剧里,对于相关的情节都有会音乐效果,让你身临其境一般。比如开车时你会听到马达声,还有路人的围观声;开门关门也会听到大门的吱吱声;在案件进行到高潮阶段,还会有扣人心弦的音乐烘托;而对于每一个人物的配音都是极其符合其性格特点的,光听声音,你都能想出这个人的形象来。比起现在一些有声小说,确实算一部大制作,有一种闭上眼睛“看电视”的感觉。

位于上海市中山北一路803号的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

在组织创作剧本的同时,文艺台举办了征集该剧主题歌歌词的活动,共收到来稿1300多份,歌词近2000首。最后经专家评审,选中贾立夫、贾彦作词,杨树华、杨树竞作曲的《橄榄色的歌》为主题歌,播出后即在社会上流传。

《刑警803》每两天播放一集,每集30分钟,到当年年底已播出49集。贯穿全剧的主角由王玮和龙俊杰演播,丁建华、乔榛、曹雷、翁振新、王建新、宋忆宁,聂雅亮等电影配音演员参加了合作。

该剧播出后受到听众普遍欢迎,电台收到几千封听众来信。在此基础上,电台举办了《刑警803》微型剧评征文活动。收到来稿1000多篇。  

广播剧《刑警803》不断在社会上形成一个个收听热潮的时,其中的一个听众很是特别,他就是文学泰斗巴金。

一个冬日的傍晚,《刑警803》剧组一行人员来到了文学大师巴金的寓所。说起巴金与这个剧组的缘分还是很深的。

该剧的导演孔玉是文学名家孔罗荪的女儿,孔老与巴老是世交,所以孔玉是巴老家的熟客。据她自己回忆,有一天巴金生日,孔玉拎着一盒蛋糕来祝寿,起身告辞时,巴老艰难地站起来,执意要送孔玉出门。走出客厅,刚要下台阶,突然听到背后传来巴金家人急切的声音:“开始了!开始了!”巴金一下子停下了脚步,孔玉很是奇怪,这时从书房里传来了《刑警803》的主题歌,巴金很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就送到这里吧,我要去听'803’。”巴金的家人在旁边补充道:“他每集都不落下呢!” 后来,孔玉将三部新录制好尚未播出的《刑警803》录音带赠送给巴金,他兴奋得不行。

巴金还给主创提建议,觉得主角刘刚的情感戏份太少了,就算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也不应该没有人情味。

广播剧《刑警803》的主创与巴金的合影

如今,“803”成了上海刑警的代名词,广播剧《刑警803》也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它也是国内广播系列剧中同一品牌连续播出时间最长的广播剧。“803”深深影响了80后这一代人的童年,不知道当初有多少人因为这部广播,成了刑警的迷妹,有多少男孩子因此立志当警察。

当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网剧占领屏幕时,不妨静下心去怀念一下这部经典的广播剧。回程路上下载来听听,不管是熟悉的还是头次听说的,不管是在路上堵车还是在火车上熬时间,都不失为一种选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