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虎们能活到今天,真的挺不容易

 新用户3690zfAY 2021-07-16
23日早上,黑龙江省密山市白鱼湾镇临湖村出现了一只成年野生东北虎,有一名村民被袭击受伤。在当晚18时左右,老虎被2枪麻醉针击中后,从躲了近6个小时的草垛子下跑出,咬爆了一只车胎。随后又中了两针,21时左右睡着,安全收网。专业人员检查了老虎的身体状况,并将其送往救助站。

东北虎,这个物种全世界到底还有多少只呢?据统计,目前东北虎有3个种群,并且相对独立。第一个种群位于俄罗斯境内的锡霍特阿林区域,其数量占世界野生东北虎总数量的90%以上,最新估计为500~550只;第二大种群在中俄东南部跨境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和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形成的整片连续栖息地,最新估计数量为50只左右,这个种群也是中国目前能够快速自然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的唯一种源地;第三个种群位于黑龙江北面俄罗斯境内犹太自治州和阿穆尔州,是此前俄罗斯救助的野生个体然后野放至此,并非纯自然形成,目前这个小种群也陆续繁殖扩大,数量增长到十几只,有些个体偶尔会跨过黑龙江来到小兴安岭做短时间的游荡。

这次新闻的主角东北虎

东北虎的数量这样少, 有其自然历史原因。它是一个古老的种类, 是第四纪晚更新世披毛犀牛一猛犸象动物群30多种动物中的成员之一。它们体大, 毛长, 食量大, 繁殖力低, 适应能力差, 喜寒, 正反映了这一地质时期古老动物的原始特点。

可以说它们是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河末期的孑遗种。它们中的一些种类不能适应冰河后期的温暖环境,有些已经绝灭,有些正在绝灭中。尽管它们之中的大多数被保留下来,但是,就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绝灭是不可避免的。东北虎便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森林的砍伐,荒地的开垦,植被的更替,造成了它们一无食物,二无隐蔽地,三无栖息地;又由于过度的狩猎,大大地加速了它的灭亡。
   
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下,人对自然的扰动是十分有限的,大片的原始森林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人与东北虎基本处于互不干扰状态。这一阶段虽然缺乏史料对东北虎的记载,但东北虎在东北地区的广泛分布是不需怀疑的。战国晚期,燕在辽河下游两岸设立了辽东辽西两郡,一批燕国人也随之迁入辽河流域进行农业开发。

秦灭燕前夕,燕王喜和太子丹还曾带领燕国残余势力进入辽东,以图延续燕国社翟。此一时期,东北南部的辽河流域虽然进行了零星的农业开发,但范围和力度都十分有限,不足以对东北虎的生境造成大的影响。

从秦汉到魏晋,中原内陆与东北地区的接触有所增加。秦和西汉都曾在辽东、辽西地区设治修长城,内陆迁往辽东、辽西地区的人口有所增多。《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西汉驻守辽西右北平的将领李广“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后汉书》中也有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裨牛马及弓虎豹貂皮。”这说明,东汉初年虎在辽西地区亦有分布。东汉末,内陆陷于战乱,许多内陆士民避乱辽东,将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辽东地区发展当地农业,人类这一次侵入老虎的领地,引起了人虎冲突。

魏晋时期,辽东辽西地区时有动乱,开发进程减缓,东北北部还没有农业的进入,绝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东北虎食物丰富,也就没有人虎冲突。但生活在东北北部地区的勿吉族处于射猎为生的氏族阶段,狩猎民族在打猎的时候,极有可能将东北虎作为狩猎对象,勿吉人就有“头插虎豹尾”的习俗。只不过这种单纯的狩猎行为,对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影响不大。

隋唐时期,中原统治者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而东北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接触中,也开始学会了农耕,对本民族地区进行了开发。其中尤以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为典型。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河谷平原地带的森林有所消退,这一地带的东北虎也会受到威胁,退往山林地带,少量东北虎则成为猎杀的对象。但总的来说,开发范围仍然有限,对东北虎的种群和分布影响不大。

辽金元时期,东北民族纷纷建立民族政权,开始进入封建制度,西辽河上游地区、松嫩平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最大的改变就是已经开始有零星的农业进入份东北北部的原始森林地带。如此一来,人虎接触开始频繁起来,其中冲突最为明显的就是来自皇家的狩猎行为。辽金政权的统治者为显示其尚武精神,喜欢把熊虎等猛兽作为狩猎对象。《辽史》卷二十《兴宗三》记载兴宗于重熙二十三年“九月庚寅,猎,遇三虎,纵犬获之。”《金史》卷一百二十《徙单公弼传》中也记载“章宗秋山射中虎,虎怒突而前,侍卫皆避去,公弼不动,虎亦随毙。”这一时期,狩猎的地域从辽西地区的医巫闾山到西辽河流域的炭山、黑山,再到金上京会宁府附近地区,范围相当大。


因为是皇家狩猎,所以整个过程的组织性很强,都安排有猎犬助猎,造成东北虎分布地域的缩小和数量的减少。辽金时期的开发和狩猎对东北虎的分布和数量产生一定影响,但还不至于影响到东北虎的生存。元代,经过战乱后,东北人口减少比较严重,田地荒芜,此时东北虎种群得到了喘息,又一次恢复和扩大。

明代及清代中前期一年,是东北虎数量较为稳定的时期。明代在辽东设辽东都司进行统治管理,迁内陆军民屯田驻军以镇守,并修建边墙与东北其他地区隔离开来,这些开发措施和军政建设对东北虎的生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明末清初的战争以及随后十万八旗官兵及眷属“从龙入关”,留居东北的人口已经很少,农业开发几乎停滞。康熙七年(1668年)开始对东北“龙兴之地”实施封禁,严格限制流民到关外耕垦。封禁政策一直延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长达200年之久。这一时期东北虎分布区的土地开垦除辽宁有增长外,吉林和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土地开垦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这样反而为东北虎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但是这一时期,东北虎的数量还是有所影响,其主要原因仍然是来自统治者的狩猎。清王朝秋季练兵时狩猎而大量捕杀东北虎,目的是提高士气,以壮军威。清朝康熙皇帝自1681年起,“岁举秋猕大典”,在关外设立猎场。这种围猎对凡所遇到的动物,诸如鹿、熊、狍等尽皆捕杀,唯猎虎最显“威武”,目的是提高士气以壮军威,以期“威武远扬,塞垣清晏”。这种制度直延续到清末。据资料记载,康熙皇帝自述在58年内(1662~1719年),他自己猎虎135只,平均每年2.32只。乾隆皇帝50年间(1745~1795年),猎虎57只,平均每年1.14只。

清郎世宁《乾隆皇帝射猎图》

然而,这种狩猎带来的影响毕竟有限,特别是在东北的中北部地区,经济生产方式仍以渔猎为主,人类干扰比较微弱,对东北虎的分布和数量影响不大。

1858年和1860年两个不平等条约,沙俄割占了黑龙江以北至外兴安岭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10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从此,东北虎栖息地分成了中国和俄罗斯两部分。这两部分东北虎栖息地在随后的100多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东北虎的栖息地和生存状况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1860年以后,清朝政府对东北逐渐开禁,开放荒地,移民实边,开始新一轮土地开垦。地大量人口“闯关东”来到东北地区,内陆移民来到东北后往往选择土壤较为肥沃的平原河谷地带进行垦耕,还有一部分人进入林区进行采伐。同时近代化的交通和产业逐步进入东北,东北地区的开发力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人口的大量增加,近代化的开发方式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对东北虎的分布和种群数量造成重大的甚至不可逆的影响。到1908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开垦土地面积分别为240.95万公顷,363.66万公顷和155.60万公顷。民国时期大规模的移民垦殖浪潮使东北三省的耕地面积从1887年的200.5万公顷增长到1927年的1145.1万公顷,增长了4.7倍。

经过移民的辛苦垦殖后,一些平原河谷地带渐成人烟繁密之区,垦荒的土地也由辽宁向吉林、黑龙江扩展,森林地带的垦荒严重影响到了东北虎的分布区域,《呼兰县志》中记载,“旧记呼兰多虎……在昔田野未辟,林木菊蔚,固宜有之,自放荒后人烟渐密,叶陌互连,村屯相望,俱绝迹于呼兰境内矣。”松嫩平原的呼兰县曾经森林密布,东北虎时常出没,但放垦后,经过移民开发,森林被毁,东北虎绝迹。

除了耕地占了森林,东北虎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买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统治者狩猎东北虎只是为了提升士气,还做不到去毁灭一个族群,毕竟数量非常有限。但一旦东北虎成为商品,就必不可少面临人虎之间的博弈了。

移民大量涌入东北进行开发,东北的商品经济也发展起来。虎产品的逐渐商品化,形成一条虎产品贸易市场。虎产品贸易主要是交易虎骨和虎皮,虎骨是珍贵的中药材,虎皮既可作衣料也可作装饰品,这两种虎产品都成为市场上重要的商品,政府部门甚至专门对其收税。清光绪年间黑龙江三姓按虎骨和虎皮的单位进行收税,《三姓县志》记载“虎骨照价每节收税银一分四厘二毫,虎皮每张收税银九分八厘三毫。”

从政府将其列为征税商品并有具体税率这点推测,当时的虎产品交易量应不在少数。据中东铁路局商业部编的《黑龙江》第九章《通原县》记载,仅年一年,通原县就猎获虎皮二十八张,这些虎皮并非国内消费,而是经哈尔滨发往京津,然后再卖给欧洲商店的代理人,可见这时东北地区的的虎皮交易已卷入国际市场。另据始修于1927年的《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五《实业三·商业》记载当时奉天省今辽宁省虎骨胶一年的销量达到斤,由此可见当时虎骨胶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

东北的猎人在长期狩猎过程中还发明了“地枪”,地枪也称夜枪、野枪,是一种比较安全高效的狩猎工具,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猎人在实践中发明了多种多样的捕虎方法,捕虎工具也“鸟枪换炮”,由冷兵器时代的弓矢刀棍,变成火器,尤其是各种猎枪的出现,使捕虎的数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因为商业利益,东北虎在生命长河里,第一次体会到了自己再如何强大,也终究逃不过人类的猎枪。

复原的的张作霖大帅府第三会客厅,其中陈列着两只东北虎的标本

移民的涌入、耕地的增加伴随森林的减少、工业发展的破坏,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狩猎工具的进步,大量东北虎只能面临无处栖身的命运。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东北虎种群动态的总体趋势是急剧减少。中国境内的东北虎种群数量更是由上千只锐减到500只左右。建国后的70年代对东北虎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仅剩151只,这样的数字可以说非常痛心了。

自从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以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东北虎作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在历史上曾经是东北虎的主要分布区的中国东北部,森林植被和气候条件更适应东北虎生存,而现在它们却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东北虎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物种,已经处于孤岛状分布的小种群,存在绝迹的危险,保护和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刻不容缓。

1993年5月29日,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其中规定严禁进出口虎骨;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虎骨;取消虎骨药用标准,禁止用虎骨制药。作为世界上虎制品需求最大的国家,这一禁令遏制了市场需求,有效地防止了野生老虎的灭绝。

东北虎林园照片

为了增加东北虎的种群数量,我国政府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建立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七星砬子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17年8月19日在长春挂牌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家公园,地跨吉林、黑龙江两省,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同时组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产管理局”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

可以说,为了挽救东北虎,中国政府简直是不遗余力。目前在全球野生虎保护进程中,东北虎的保护情况最好,中俄科学家长期的科学研究显示东北虎野生种群数量在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和俄罗斯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野生东北虎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参考资料:《黑龙江省珍稀动物保护与利用研究丛书 东北虎》 孙海义 ;《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曹志红;《东北虎种群与分布的自然历史演变》徐学良;《中华虎文化》汪玢玲;《中国东北虎种群现状、冬季猎物选择及运动特征研究》顾佳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