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观感一百壹十伍——每一次日出和夕阳就是最珍贵的奖赏

 谁知西去路 2021-07-16

点击蓝字加关注

《本杰明·巴顿奇事》又名《返老还童》是2008年上映的美国奇幻爱情影片,讲述了一出生便拥有80岁老人形象的本杰明,随着长大变得越来越年轻,最终回到婴儿形态,并在恋人黛茜怀中离世的奇异故事。

影片从临近生命终点的黛茜的回忆开始,告别的钟声响起,影片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时钟倒走”的回忆片段,暗示接下来是一个“时间逆流”的故事,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电影不断在本杰明视角的倒叙中闪回到现在,黛茜弥留之际,窗外飓风将至,增强了紧迫感。闪回的方式使得影片更加压抑,因为老人的呼吸越来越微弱。

从整部电影的画面色彩来看,回忆部分以昏黄色调为主,年代感很强,很有质感,闪回部分以灰暗色调为主,表现了人在弥留之际的压抑和无助。

一战结束后,本杰明被开设养老院的黑人夫妇收养,从小像老人一样生活在那里,和未涉世事的孩子一样,他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11岁外貌苍老的他遇见了当时年仅6岁的“女神”黛茜,两个人躲在餐桌下面聊天,不过这样强组“CP”,有点突兀。十七岁他离家当了海员,经历了二战,见到了大海上的暴风雪和每晚不醉不归的船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他们的人生片段。

通常以为把一战、二战作为历史背景,一定会涉及宏大深刻内涵的主题。然而,这部电影没有,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是跟随本杰明的视角,说的都是普通人琐碎的生活。比如,船员们驾船在海面上行驶突然遭遇了战争,一夜死了一千多人,而本杰明这个有逆生长设置的人物并没有对推动剧情有什么实质作用,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看点而已,甚至觉得这种不切实际的设置违和感很强,对表现年代特征和残酷战争没什么关系。

如果强行总结一下,我觉得电影应该讲述了一个“时间”的意义,无论是“由生到死”还是“由死到生”的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本杰明的“逆生长”并没有带来多少活力,因为电影不断强调代表“人生终点”的意象,如“教堂”“轮椅”“棺木”“养老院”“病房”“暴风雨”。

还有一个是“行走”的意义,本杰明一直在行走,去了很多国家见了很多人,人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做自己就好,去体验见识这个世界。虽然有点“灌鸡汤”,但是这个鸡汤很不错。

黛茜回忆本杰明的一生就是回忆自己的一生,自己曾经是个芭蕾舞演员却因车祸失去了事业,她经常自怨自艾,感觉错过了一切。无独有偶,本杰明曾经在船上遇到一个女人,很后悔自己中途放弃横渡英吉利海峡,感觉自己一生没做成什么事。不过,她在68岁时成功横渡,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只要是有意义的事,再晚去做也是有意义的”。

本杰明认为,生活就是一连串错综复杂的意外,人生没有“如果”,多的是不咸不淡的平行线。战争结束后他回了家,和黛茜重聚,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知道自己可能会退化婴儿状态,为了让黛茜和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便退出了。

后来,年老的黛茜时常去养老院照顾慢慢退化失智的本杰明,看着他越来越小,不能说话,不会走路,直到变成婴儿在黛茜怀里死去。电影刚开始本杰明有衰老的躯体和年轻的心,最后他有最年轻的躯体和沧桑的心,一个是人生的起点,另一个是人生的终点,这两极好像也没什么不同。其实“时间”概念是人类定义出来的,只在这个空间有效,它能冲走一切,务必珍惜时间。

写在这里,可能很多最后一次有幸欣赏日出夕阳的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奖赏。

Ps.应该尽快把世界电影史看一遍,对理解欧美电影很有帮助。

往期回顾
电影观感一百壹拾叁——幸福,就是简单美好的陪伴
我的书评二——回归精神本源  探寻未来之路
●伤离别系列之三·清明坟上一粒泪,风吹木动两手空


关注我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