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一考生637分选择复读!那些复读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新东方在线 2021-07-16

高考的热潮在阵阵喧闹中,慢慢归于平静。有人高分上榜,正在纠结志愿选择;有人名落孙山,不知如何抉择。

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本来就注定有输有赢!

可是,同是寒窗苦读,又有谁愿意甘拜下风?

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山东的考生,头一年考了637分,却因为非清北不上,选择了复读。

“复读”这个词眼,或许对于那些未取得理想成绩的同学,已经在脑海里无数遍闪过。

“不甘心又没有野心,想重来又没有勇气。”这样的纠结,应该是大多数高考失利同学的状态。

这几天,“高一高二基础好,但高考失利是否要复读?”的话题一直在知乎热门话题榜单上,可见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小新浏览完所有的回答后,精选了几条回答,希望能够帮到有同样困惑的伙伴。

知乎某用户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

在我看来,要不要复读不是最紧要的。

首先要弄明白,既然高一高二基础好,那高三究竟经历了什么?

一般来说,只有经历诸如重大家庭变故、感情原因、身体原因等才会让一个底子很好的人最终名落孙山。

拿我高中时候的同学举例:我高中班上有一对情侣,简直是虐恋!高三时候两人相爱相杀,把教室搞成他们吵架的地方,最终由于行为太出格,被学校勒令停课回家复习。结果就是,两个一本的料双双滑入二本。

所以,还是想问造成你高考失利的核心原因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能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复读的这一年还会不会出现?

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复读。如果你没有足够强大的信心和毅力,没有找准自己的根本问题并去克服的决心 ,仅仅只是因为那一点模棱两可的“不甘心”,复读或许只能也只是一个希望的泡沫而已。

知乎用户:厂花素小姐

500强人力总监

站在未来求职的角度上,我建议你复读。

我就是高一高二基础好,高三断崖式下跌的凄惨儿童。我是理科生,但数学和物理偏弱,所以高三的时候迅速掉队。

如果你觉得自己高一高二的时候底子好,只是高三没有复习好导致,我还是建议你复读,还是值得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

本科第一学历是个单行道,不可逆,如果你读不了好学校,就算你以后专升本、或者二本考研逆袭,你在求职、申请留学、跳槽的时候,都是别人眼里“血统不正”的,会被所谓的第一学历卡住。

所以,如果没进个好本科,是你后面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弥补的痛。

与其后面努力考研逆袭,不如把努力前置,复读一年再跟命运拼一次。

@小渔儿北京事业单位员工

孩子,你以为大多数复读生是因为没考上才要去复读?

事实恰恰相反!

能去复读的几乎都是考上大学的,只不过结果不同于预期的罢了。

孩子,复读,比上大学难多了!

同事的孩子A,2013年高考,第一年三本;不甘心,再战,第二年三本,比第一年多考了1分;然后三战,第三年三本,比第二年又多考1分,最后还是三本毕业。

同事的孩子B,2013年高考,第一年三本;再战,仍然不够二本分数,南京中医大学三本专业录取;研究生南京中医药大学。

同事的孩子C,成绩是冲刺211学校的,也是事与愿违,2015年高考分数比二本多几分,不甘心想复读,父母不同意,后来被双非学校录取,研究生考取东南大学。今年参加公考,被南京市直部门录取。

从上面几个事例可以看出,如果有学上,能读尽量读。因为复读,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承受的压力太大,变数太多,考不到理想成绩的居多。

大家乐于围观那些“逆天高分”背后的故事,假如这高分再配上一个“复读”的标签,则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励志”与“逆袭”。

高考复读生们的故事在镜头前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事实上,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曾经对2000余名高分的复读考生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80%的学生复读后成绩都不能提高,有些反而“跌”得很惨。

所以,那些努力一年甚至多年,最终成功圆梦的复读生,背后付出的艰辛,或许是普通考生们无法想象的。

现在和以前不同了,被不理想的大学或专业录取的,可以通过本科四年的努力,考上985、211学校的研究生,或者在研究生阶段转专业。

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出国读大学或研究生,出国读书,可以见识更多的世面,提高自身认知。

所以,如果你能上一个本科,就去上大学吧!

复读,远比你想象的艰难~

写在最后:

针对要不要复读这个复杂的问题,小新的个人建议比较简单,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好,就不让让自己遗憾,去复读吧。

复读不是耽误,而是晚来一步的成功。

青春的确珍贵,在年轻的时候,愿意花一年的艰难刻苦,去赢取将来几十年的意气风发,这笔账,需要清醒地算。

关于“要不要复读”这个话题,你的回答是什么?评论区给今年迷茫的小伙伴指路吧~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那就在文章底部点亮【在看】,并且【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