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损挂读解

 官展呈 2021-07-16

以实补虚,尚合志也,尚,向上。

透,看破,透过什么,看到什么,透过外表,看到本质。透过这个信息,文字,了解到本质的事情。自然能够迅速下决定。已事遄往。

人事是以中和为贵,内中而外和。透过外表看到内心。如果外在是平和的,我们就看不到真实,内心虚伪的人就会产生恐惧。

工农仕商,如果读书只为了找到一个工作,就不算志向,那是本能。

争则凶,不争则不凶。读书人的志向…升起了无比光明的确信。中以为志也。

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定,志向,确信。

我之所以有这个祸害,是因为我有这么大功劳,赶快把这个功劳送给别人。

功是祸之始,祸福在一念之间,损了自己的功劳,益了自己的生命。

性,命,心,身,财 ,物。

损益是一个过程,物,财,身皆可损,心志,性命不可损也。

俩目以视则明,俩耳兼听则聪,俩足并行则是行。才可以看出真实的东西。俩足才可以走得远。

肉体只是工具,只有找到内心真实的自己,一人行则得友,从此不再疑惑。如果内心三心二意,疑也。

醫,一切的疾病来自繁写的医,疲劳,疫情,妄心,劳役被使唤 怨天尤人。

疾,是受到外伤,酉,是上火,把事情看淡,心火就消失了。观自己,把错误的行为改变了,损其疾,可喜也。

使,如果能使其人快速的改变,善莫大焉。改变自己成神,是使其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窗外的一颗树,如果天天在晒太阳,它会好吗?

使遄有喜,让他心中有目标,后面的方案方法都不用管。

病要把伤害他的失箭拔掉,病就好了。

损之又损,否极泰来,得臣无家是天下一家。损下益上,损底层,来益上,损其疾,以安下。

损上益下,该损的是自己的习气,坏情绪,身安,修道也,损其尊以益下,利益众生。可封神,皇帝封神,后人尊神,大得志也。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些都证实了过度的欢喜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致命的危害。《儒林外史》有范进少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颠狂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至于现代人因为过喜导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见。

忧,是指忧愁、苦恼。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怒,即生气。

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韬武略,英姿勃发,但生性易妒,易气易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毙。

思,即思虑。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吕氏春秋》有因思伤脾的例子: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惊,指惊吓。

正常人若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心气虚的人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儿童受到过度惊吓可能导致抽搐。由于“惊则气下”,受惊的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经常受惊,会损伤人的胆气,使人的胆子越来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成俗话所说的 “惊弓之鸟”。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

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悲,是指悲伤。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益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哀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从以上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之大,故《黄帝内经》指出“智者养生” 要“和喜怒”,即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