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长华||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康仲英的牡丹文化情结 (下)

 晨雨声工作室 2021-07-17


2021年第066期||总第695期

艺海风│695期

德国牡丹专家芮克(中)来临洮考察牡丹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康仲英的牡丹文化情结

(下)

王长华

对外传播 国际交流

改革开放的大潮把临洮牡丹介绍给了世界,促成了临洮牡丹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康仲英他们意识到,历史上,牡丹早就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性的名花。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局限于一域一地,而应该向老祖先们学习,积极促进临洮牡丹走出国门,开展国际交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90年代初,李嘉珏、洪涛、成仿云、陈德忠等国内著名牡丹专家,先后来到临洮,考察研究紫斑牡丹。在此期间,北京、上海、洛阳、菏泽等地的专家学者,也不断来临洮考察、引植品种。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园艺界的学者们也来到临洮考察。临洮紫斑牡丹苗木被十多个国家的植物园、树木园、私人花园收集栽植,或被苗圃作为观赏种苗栽植。

1990年和1992年,日本安部功牡丹园的安部功先生,两次来临洮,将李萼、李积根家的20多株树龄达30——50年的紫斑牡丹,引植到日本。这是临洮紫斑牡丹品种第一次引植到日本国,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反响,临洮紫斑牡丹的神秘面纱在世界面前逐步揭开。

1995年6月,国际树木学会副主席G·L·Osti等人,以及受到当年美籍奥地利人、植物学家和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博士向西方引植紫斑牡丹影响而慕名而来的后继者,来临洮考察紫斑牡丹。同期,前来考察访问的,还有在国际牡丹芍药界十分活跃的德国专家芮克(I.Rieck)女士等。

芮克夫妇(Irmtraud Rieck和Gottlob Rieck)是德国著名牡丹研究专家,自1975年开始从事野生牡丹和芍药的研究。他们多次来到中国各地考察,长年致力于牡丹的培育发展和中西方的技术交流。1997年,他们最先把甘肃和平牡丹园以及陈德忠先生培育的杂交紫斑牡丹品种介绍到欧洲,掀起了欧洲园艺界对紫斑牡丹的好奇和热爱。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尝试,他们培育出了适合德国本土气候环境,同时又长势旺盛的带有紫斑血缘的杂交品种,并在APS(美国牡丹协会)进行了注册。

芮克多次在国际著名园艺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多次举行牡丹研讨会,为中国紫斑牡丹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还出版专著Strauchpfingstrosen(牡丹)一书。

2019年5月,芮克一行来甘肃观赏考察牡丹,回国后在德国杂志上作了大篇幅报道。第二年,芮克准备再来临洮,但被疫情所阻,未能成行,但人们却可以通过芮克夫妇和康仲英的来信,触摸到这段因为牡丹而架设起的中德专家学者之间友谊的温度:

亲爱的康先生:

谢谢您的来信,感谢您提供临洮的气候资料。过去的30年里我们试种过菏泽、洛阳和兰州的牡丹,最终确认甘肃牡丹是最适合我们当地气候的品种。过去两年夏季的干旱,更是验证了甘肃牡丹抗旱的优良品质。兰州位于北纬35度左右,我们在北纬49度左右(类似哈尔滨的纬度),在这样纬度的地方,甘肃牡丹仍然可以美丽地盛开,这都得归功于中国有像陈德忠先生以及您这样的牡丹培育专家。

您能送我们一棵“狮子王”,真的是太感谢了,我们一定尊重您的知识产权。同时也想问您,您是否考虑过为“狮子王”或其他优秀品种在美国牡丹协会做注册?在您的花园时,我们曾看到陕西的罗教授带的学生拿着美国牡丹协会的注册表。

如果您在这方面需要帮忙,请务必告之,我们可以帮助您做注册。

祝您和您的家人健康,快乐!

诚挚的芮克夫妇

其实,早在1997年,芮克就来过临洮。那时的临洮,在芮克眼中,就是一个“村”!时隔22年后,芮克再来临洮,她一直不停地说,“不可能,不相信临洮已经变成了一个城市!”

请再看看芮克笔下对于临洮及临洮牡丹的有趣描写:

“他们跟随潮流,从国家机构领来拆迁费,来到带有电梯的高层建筑的客厅、浴室和厨房,穿着西装……现在很多家庭拥有公寓。

“临洮的田园一直是牡丹的另一个中心,坐落在省城南100公里的一条河谷地带……在临洮,每个比较成功的农庄都种有牡丹……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临洮是一个县,2019年,我们来到一个拥有40多万人口的城市……我们都惊呆了,我们在通往城区的四车道街道上,看见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和红绿灯。有洮河穿城而过。

“马家窑彩陶小镇有康仲英先生的杂交牡丹培育区,我们可以参观……。

“在牡丹园,一些珍贵的品种都有二维码标牌,如'狮子王’ '洮阳锦’ ……

“现场的客人似乎被陈德忠的'华夏金龙’吸引住了,花的黄色比'炎黄金梦’更浓…

“我们很惊讶的是,有关牡丹的记载详尽而准确。更令我们意外的是,著作竟然是中国人撰写的。

“他们对所有的成就感到自豪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牡丹种植者和爱好者曾经这么努力,的确让人猜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牡丹花。但对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牡丹的崇拜根深蒂固。

“没有牡丹的花园对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根据一项民意调查,中国政府在2019年4月就确定牡丹为国花一号。”

花友檀景顺评价说,读完仲英文与照片,又详读芮克文,令人感动。临洮种植培育牡丹,又向世界传播中囯文化,展示了今日临洮、今日甘肃、今日西北建设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人民对幸福美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证明了临洮县政府把紫斑牡丹拥立为县花,具有高超的战略眼光!仲英功不可没!临洮功不可没!

追溯历史  挖掘文化

临洮是全国著名的花卉之乡,有“陇上花园”的美称,以临洮大丽花为主的花卉品种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1项大奖、48项单项奖,外地客商称赞“临洮大丽花甲天下”。

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您为什么不去研究培育大丽花,而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育研究牡丹呢?

“因为牡丹身上,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她的品质,就是中国人的人格精神的升华;她不仅美丽动人,而且雍容端庄,寄托了非常丰富的美好寓意”,康仲英如此说。

多年来,康仲英不仅繁育了大量的牡丹,保存了不少珍稀的品种,还非常注重对牡丹文化的挖掘,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把追溯牡丹历史、挖掘牡丹文化,和培育牡丹品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多年来康仲英孜孜不倦的追求。

牡丹的身上,集中了太多中国人的优秀精神品格。比如,她不择地域,不管土地肥沃还是瘠薄,也不管主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贱小民,她都能繁盛地生长,这种精神,正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之风的典型体现,康仲英如此说。

世人多以“国色天香”一词形容牡丹,这句话就来自唐人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正封祖籍古陇西狄道(临洮)。这两句传承了千年之久的诗句,成为世人对牡丹的最权威的评价。

2012年,由李嘉珏、康仲英编著的《临洮牡丹》一书,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紫斑牡丹的历史沿革、园艺品种、栽培技术、牡丹文化等,分七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介绍,对后人研究临洮牡丹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在艺术界反响热烈。

2018年5月,由康仲英编著的《临洮牡丹纪事》,通过大量的出土文物资料,详细地勾勒了一部临洮牡丹的数千年发展史: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公元前3300——1600年)的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时期,洮河流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对牡丹有所接触,从残存的陶片上,可以找到牡丹图案的痕迹。

出土的唐代古墓砖上的“瓶插牡丹”

2001年6月,临洮出土了一对紫斑牡丹纹饰灰陶罐,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唐初遗物。成仿云在《中国紫斑牡丹》(2005)中指出:“不仅证明了当时在临洮有紫斑牡丹栽培,也增加了中国牡丹纹中一种极其稀有而少见的种类——紫斑牡丹纹”。

2005年秋,临洮东峪沟(汉墓群所在范围)砖厂取土时发现一处古墓,其中一块墓砖上,牡丹深凹其间,花插瓶中,花朵初开。文物鉴定专家苟惠迪认为是唐代遗物。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就有插花意识。十分可贵。

2002年10月,临洮一民间文物爱好者,从临洮西坪地区收藏了36块古墓雕砖,其中3块雕有牡丹纹饰,牡丹图案层次分明,形态逼真,雕工精湛,艺术水准不凡,经鉴定是中唐遗物。这表明,当时的牡丹文化已日臻成熟,雕刻技艺也步入成熟阶段。

宋金至元代,临洮牡丹是唐代观赏栽培的延伸。

刻有牡丹纹样的瓷枕

2005年,临洮东峪沟出土唐宋时期古墓砖,其中一块是牡丹纹饰压模砖——牡丹童子图,寓意深远。

2006年8月,临洮潘家集伊家山出土的宋代古墓,墓壁饰砖有多块是牡丹图案压模砖,还有人物造像等。

2009年6月,临洮衙下集镇红道峪口新建砖厂时,发现宋代合葬墓。墓室整体造型古朴豪华,墓室四周均以牡丹雕砖及压模砖相饰。

2010年秋,临洮西坪地区一农民建房时发现一处方形拱顶古墓。这是一处金代墓葬。墓壁四周以彩砖相饰,彩砖有人物、花卉图案,其中绝大部分是神态各异的砖雕牡丹、芍药花。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十块牡丹雕砖中间,有数块盆栽牡丹图案。这反映出的信息是,800年前临洮已有盆栽牡丹。

青瓷黑花牡丹纹壶(韩国11世纪)

近期文物爱好者袁鹏先生提供的《临洮府志》(原件现存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影印件证实,在明代,临洮志书已将牡丹列为《花卉篇》之首,可见牡丹当时就享有无可争议的花王地位。

清代陇上著名诗人吴镇,写了30多首诗,颂扬家乡的牡丹:

牡丹真富贵,狄道(临洮)颇称雄。

绝艳生天末,芳华比洛中。

他还深情地写道:“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具有雄风大帅之气的紫斑牡丹传向“大北胜”,国色美人就在中华西部的陇原大地。

1992年,临洮西乡出土了明代的青花褐釉牡丹双系盘口瓶,这是无数牡丹实物中比较典型的紫斑牡丹实物。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临洮府志》中即有对牡丹的记载

康仲英不仅细致地描绘了一幅临洮紫斑牡丹的发展史,他还认为,我们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以牡丹为载体,开始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李嘉珏教授说,中国牡丹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康仲英说,最近进一步探讨牡丹历史,翻阅资料,找到了十一世纪日本牡丹的实物画,进一步印证了李教授的观点。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博物馆,藏有不少十一世纪以来的牡丹纹饰的瓷器,这说明北宋以后,牡丹文化就传入了欧美地区。

李嘉珏《中国牡丹和芍药》记载,17——18世纪,中国牡丹瓷器先后传到欧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大量资料证实,中国牡丹瓷器早在11——12世纪就已传入英法等国,神秘的牡丹文化令洋人非常着迷。

李嘉珏(左)和康仲英(右)在研究牡丹品种

“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大气的民族,我们不仅善于引进来,更善于走出去”,康仲英感慨地说,在我们大西北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不仅是富贵的象征,也是美的化身,更是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在西北广为流传的民歌——“花儿”,“花儿”指的就是牡丹,对唱双方,男方对女方的称呼为“花儿”。

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老骥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康仲英这样自勉!

原产于美国,从日本引进的牡丹品种“海黄”,一年能开两季花

















     王长华,甘肃陇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