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是故乡明

 老梅的碎碎念 2021-07-17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等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讯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思和思念。759年是杜甫人生中最倒霉最悲催的一年,也是诗作喷涌的一年。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的所见,所闻。因战争连连道路阻隔,断了人烟。所见——荒。既无行人,便无人声,了无生气。独雁悲鸣,此声便显荒凉。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离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点明时间又突出了景,起露己寒,秋夜更添寒一重。“月是故乡明”很是玩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普天之下一轮明月。月本无情人有义。月却能千里寄相思。战事频发,所处荒凉,忧思掂念尽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足见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所以宋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家破人散,生死两茫茫。读来哽咽。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戍彭己断人行,何况一封家书。战乱时期,家人生死两茫,想用一封家书探寻,无奈“无处寄”或“常不达”。更能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份量。

全诗读来,凄楚哀伤,沉郁顿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